浅谈遗址博物馆开发现状

2015-08-28 08:10王妍蒋天颖
卷宗 2015年8期

王妍 蒋天颖

摘 要:遗址性博物馆从1958 年我国建立起的第一个遗址性博物馆--半坡博物馆起, 这三十多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遗址博物馆的建设中仍有许多问题不容忽视,比如陈列展示、遗址开发保护等。

关键词:遗址博物馆;开发现状;陈列展示

从1958 年我国建立起的第一个遗址性博物馆--半坡博物馆起, 三十多年来遗址博物馆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按《中国大百科全书· 文物博物馆卷》所载的全国博物馆计算, 到80年代末我国遗址博物馆已有40 多个。再加上近年来遗址性博物馆的发展, 则远远超过此数。我国目前已经有遗址博物馆100 余座,分布较为广泛,几乎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遗址博物馆,其中北京、陕西、河南、江苏、内蒙古、辽宁、江西、山东等地比较集中。在遗址博物馆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我国遗址博物馆的陈列,建筑等实践理论趋于完善,涌现了大量优秀的遗址博物馆。但是,在遗址博物馆发展历程中,仍有许多问题不容忽视。在走访了无锡鸿山遗址博物,南京六朝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等遗址博物馆后,笔者发现了遗址博物馆在建设发展中的一些亮点与不足。

1 遗址博物馆的收费问题

2008年国家发布的《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第二条规定了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实施范围和步骤。其中,实施范围明确规定了:“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免费开放。其中,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暂不实行全部免费开放,继续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体实行减免门票等优惠政策。博物馆、纪念馆、纪念馆按市场化运作举办的特别(临时)展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门票价格。即一般博物馆免费,遗址博物馆收费。”

在博物馆基本向公众免费开放的今天,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遗址类博物馆仍需收费才能进行参观,且价格大多不低。这项政策的本意可能是为了保护遗址,维护遗址博物馆的长期良性发展。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遗址博物馆收费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遗址博物馆吸引观众来到博物馆参观的能力。遗址博物馆的遗址保护可以以参观需预约,限制博物馆每天参观人流,增强馆方对遗址的保护,增加科技手段保护遗址等方法进行。而遗址博物馆收费的政策则不利于遗址博物馆吸引观众前来参观,亦不利于遗址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等职能。

2 遗址展示的问题

我国遗址博物馆遗址陈列展览的方式各有不同,给观众带来的观感也有很大差异。下面将通过金沙遗址博物馆与南京六朝遗址博物馆的对比以及金沙遗址博物馆与无锡鸿山遗址博物馆的对比向大家阐释这三座遗址博物馆在遗址陈列展示方面的特点。

金沙遗址博物馆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由遗迹馆、陈列馆、文物保护中心、园林区和游客接待中心五部分组成、其中遗迹馆建筑面积7588平方米。主体结构采用大跨度钢结构,遗迹馆内为无柱大空间,为保护、发掘、展示灵活的空间。遗迹馆展示的祭祀场所,游客可以近距离实地观看考古发掘的过程,感受古蜀国祭祀活动的频繁与宏大气派。在参观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遗迹馆时,观众不仅可以在遗迹馆俯瞰整个遗址的布局,也可以沿着楼梯真正进入到遗址中进行参观。遗址的细节如地层,文物分布情况等清晰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在遗址中还放置了较为显眼的说明标志对遗址的不同部分进行阐释,使得参观者对遗址的认识更为详细,有利于参观者对遗址的历史以及内涵有深入的认识。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遗址展示十分到位,良好的建筑理念与布局使得观众能够直观深入的对遗址进行参观,真正体现了遗址原址陈列的意义。

南京六朝博物馆是依托着一段长25米、宽10米的六朝夯土墙遗址所建立的一座遗址博物馆。该博物馆的遗址位于博物馆的负一层。观众在参观时在负一层的一个参观平台进行参观。观众只能远观,且由于遗址内光线较暗,并不利于参观者对遗址进行良好的参观,给人一种压抑的观感。一眼望去,并不能清晰的了解遗址的布局,昏暗的光线下仿佛只是一个普通的遗址发掘现场,更不能显示出六朝都城宏伟的气势。同时,在参观平台上放置的对遗址解读的说明文字颜色较浅,由于光线较为昏暗的原因,不利于观众的识读。容易给观众带来看不清,看不懂的参观体验。因此,在参观时不能对遗址有一个全面的解读,也未能感受带遗址所反映出来的六朝帝都的气势磅礴,不能对遗址的历史内涵进行深入的思考。

金沙遗址博物馆观众可进入遗址进行参观,而在无锡鸿山遗址博物馆观众可以从展馆俯视整个遗址。观众在游览过程中可以清楚的了解到遗址的布局,且展厅内部分地板采用透明玻璃的形式进行铺设,观众可以非常直观的对遗址进行参观。无锡鸿山遗址博物馆遗址展厅中内光线充足,采用多媒體技术对遗址的历史沿革等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同时,遗址内放置着说明牌,部分遗址内更是放置着一些“文物”,虽然不知这些物品是真品还是复原品,但是它们给予了观众直接现实性的感受。遗址馆的整体设计和布局对观众参观遗址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与金沙遗址博物馆相比,无锡鸿山遗址博物馆仍可有可改进的地方。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参观时,遗址展示部分有向观众展示文物出土的概况,更为重要的是,它向观众展示了这件文物现在处于陈列馆的哪个部分。这一小举措增强了遗迹馆与陈列馆之间的联系,使得遗址博物馆的藏品展品与遗迹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文物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环境,观众在参观时也能有一个前后呼应的观感。

在金沙与鸿山遗址博物馆的遗址展示部分都采取了放置一些“文物”的方式进行展示,这种方式能给观众带来直观的印象,有利于遗址的展示。在一些考古遗址保护中,局部采取适宜方式进行保护性复原展示,既有利于保护文物本体,又有利于保持考古遗址的真实性,还能为人们提供立体形象的感性概念,是一种值得探讨的展示方式。保护性复原展示应遵循《威尼斯宪章》关于“任何不可避免的添加都必须与该建筑的构成有所区别,并且必须要有现代标记”的要求。展示依据应具有科学性,根据遗址发掘情况复原,布局亦应参照实际发掘情况。务必要给观众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的再现。

3 遗址开发的问题

根据对我国“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项目库的100 处重要大遗址调查表明,有将近40%的考古遗址没有对社会开放,也就是没有实现展示功能,即使实现展示的考古遗址,仅有7%左右的考古遗址展示内容和展示方式,能基本满足陈列展示的要求。不少考古遗址面积大、出土文物体量小,考古遗址观赏性差。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遗址博物馆的发展极具潜力。首先,许多重要大遗址未对市民开放,这位遗址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

同时,一些考古遗址的研究人员和管理机构,不重视考古遗址的现场陈列,出土文物展示和考古遗址原位展示缺乏统一设计,展示形式单一,缺乏应有特色;一些遗址博物馆,在建馆之初仓促上马,缺乏合理规划设计和长远眼光,对使用功能考虑不周,严重束缚了陈列展览的手段,限制了陈列工作的开展;一些地方政府希望通过考古遗址开发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但是,往往对考古遗址保护的艰巨性认识不足,保护服从于旅游发展,对考古遗址造成损害和破坏。

南京曾为打造明城墙旅游观光带,在明城墙保护区开发建设太平门,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违规,责令停工。而在具有600多年的西安城墙南门瓮城城墙上修建电梯一事也曾一度引发民众关注。西安城墙景区表示修建电梯是为了完善游览辅助设施,提升整体服务功能。且将采用可逆材料,不破坏文物。但是在文物风景区修建电梯显然破坏了文物的整体风貌。从这些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旅游业兴兴向荣的今天,旅游业的开发与文物的保护之间的博弈始终未停止。如何协调平衡好两者的关系,始终坚持文物保护第一的原则是在开发遗址时不可回避的问题。而遗址作为遗址博物馆赖以生存的基础,如何保护好遗址,如何更好的向观众进行遗址的展示而不伤害遗址本身,是每个遗址博物馆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4 遗址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

在走访了一些遗址博物馆后,不难发现遗址博物馆在社会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仍有许多有待加强的地方。

(一)遗址博物馆交通不便利的问题。

在探访无锡鸿山遗址博物馆后,笔者打算乘车前往火车站结束本次调研。但是在无锡鸿山遗址博物馆的公共汽车车站台,笔者等了一个多小时才等来了一辆公交车,期间没有一辆出租车经过,利用叫车软件,由于地处偏远,也并没有车辆愿意接单。笔者了解到经过无锡鸿山遗址博物馆这一片的公共汽车有且只有一辆,且每班相隔时间至少为一小时,由于这没有客源,一般出租车也不愿意到这一片区域来。这就造成了一个非常尴尬的情境,鸿山遗址博物馆乃至鸿山这一片景区成为了只有拥有私家车的观众才方便前来参观游览的地方。这对博物馆的发展无疑是十分不利的,没有一个便捷的交通直达系统,博物馆的观众必然不会有量的增加,对博物馆提升在普通大众中的影响力是非常不利的。没有了群众基础,博物馆的社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又从何开展?

现实状况是遗址大多分布在较为偏远的地区,因此,依托这些遗址而建成的遗址博物馆自然地处偏远。且大多数遗址博物馆也并没有如兵马俑那样极具代表性和号召力的馆藏文物。因此,要想这些遗址博物馆能够长期良性的发展,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政府为博物馆提供一个相对便捷的交通系统十分有必要。

(二)馆内服务不到位

在参观鸿山遗址博物馆时,笔者几乎看不见馆内的工作人员,一路陪伴笔者参观的大概就是无数的保安们了。进入博物馆,不难发现,馆内设计本包含的观众休息休闲区并未向观众开放,形同虚设。

当然,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当天整体游览人数很少的情况造成的,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样的博物馆服务必然会对观众的参观体验造成负面的影响。

5 遗址博物馆的发展前景

根据对我国“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项目库的100 处重要大遗址调查表明,有将近40%的考古遗址没有对社会开放,也就是没有实现展示功能。由此可见我国遗址博物馆的开发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从1958年我国建立起的第一个遗址性博物馆—半坡博物馆起至今,我国目前已经有遗址博物館100 余座,遗址博物馆的发展速度相当迅速,从遗址博物馆地域分布来看,遗址博物馆整体分布较为广泛,但仍是集中在北京、陕西、河南、江苏、内蒙古、辽宁、江西、山东等地。但是在我国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遗址博物馆分布较少。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遗址博物馆事业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同时会不断向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倾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民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亦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民众愿意走进博物馆。而遗址博物馆因其特殊性更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

因此可以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博物馆,遗址博物馆的不断发展壮大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吴永琪等,《遗址博物馆学概论》,西安市: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页。

[2]单霁翔:《实现考古遗址保护与展示的遗址博物馆》,《博物馆研究》,2011年第1期。

[3]单霁翔:《实现考古遗址保护与展示的遗址博物馆》,《博物馆研究》,2011年第1期。

[4]单霁翔:《实现考古遗址保护与展示的遗址博物馆》,《博物馆研究》,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