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

2015-08-28 11:42于永芳等
群众 2015年5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江苏文化

于永芳等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提出了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要求,全省宣传部长会议为贯彻讲话精神专门进行了部署。如何落实好总书记的要求,开创我省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两个率先”提供动力和支撑?本刊特组织刊发一组笔谈,分别从实践的层面,提出对策性思路。

用好丰富的

红色文化资源

于永芳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历史中留下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时代精神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建设新江苏的不竭动力。

江苏大地上有许多令今人高山仰止的红色印记。据有关方面统计,全省13个省辖市共分布近300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既有完整的时间跨度,又有广泛的分布区域;既有比较齐全的类型,又有相对集中的内容;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有较高的历史品位。但对其挖掘利用还缺乏系统性与市场元素,展示手段与传播渠道也比较单一,人才也相对不足。

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里,淮阴区又是著名的抗日82烈士墓所在地。近年来在利用这一优质资源中探索出三点做法。一是注重精神内涵的挖掘。以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为例,通过组织开展“只为烈士不再无名”大型探寻烈士线索行动和内涵挖掘活动,不仅搜寻出了英雄们“为了人民,勇于牺牲”的大量史料,充实了布展内容,还出版了《刘老庄连》等作品。二是注重各种资源的整合。在创建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4A级景区过程中,采取区直部门和乡村联动的方式,将“红色”的烈士陵园、“绿色”的农业生态园与“古色”的淮阴民风民俗有机结合起来,进而使红色文化资源效益实现了最大化。三是注重手段方法的创新。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区与市联动将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打造为“实境课堂”,通过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将历史情境复原,以感性体验提升理性领悟,大大增强了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底视察我省时提出“五个迈上新台阶”的要求,文化建设不仅赫然在列,而且排在第三位,这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今后,我们在用好用足红色文化资源上,还需努力增强以下“三性”:

增强挖掘利用的系统性。建议尽早设立省级层面的管委会,建成大数据库,对分散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同一性质或同一主题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挖掘和综合利用。同时,因地制宜地将红色旅游与自然风光旅游、生态采摘旅游、历史遗迹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结合起来,使无形的红色文化和秀丽的山水草木、精美的雕塑建筑等相辅相成。

增强挖掘利用的创新性。创新运营模式,将重点红色文化项目、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逐步转型为“政府采购、市场运作、群众受益”模式。创新展示手段。通过增加新的高科技展示设备,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动态展示、场景再现、互动体验。创新传播渠道。开设“红色文化资源”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开发设计尊重历史、注重体验、积极健康的“红色”游戏或微电影。

增强挖掘利用的专业性。优化管理团队,吸引专业人才,配强服务人员,加快造就一支爱岗敬业的红色文化“苏军”,努力使他们都成为江苏迈上新台阶的形象大使。□

(作者系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民盟淮安市委副主委)

加快文化产业

融合发展

尤朝晖

顺应产业融合的趋势,打破文化产业门类的边界,构建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促进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旅游、通信、会展、商贸、教育、培训、休闲等行业融合发展,是推动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实现我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新战略。

如何顺应产业融合趋势,走出一条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从各级政府来讲,一方面要创新文化宏观管理模式。根据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建立分类管理机制,区别对待非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和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对于非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采取直接行政监管的办法,对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应充分发挥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能,并以经营主体自我管理为主。创新综合协调模式。努力实现从重管制控制向重协商协调转变,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通过平等对话、沟通协调来解决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中涌现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要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营造一个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一要打破文化产业门类边界,把文化产业放在完整产业链中去考虑。打破文化产业门类边界,促进不同文化行业之间的联姻联合,整合各种资源,延伸文化产业链。鼓励省属国有文化集团之间兼并、重组,提高整合的速度,迅速产生一批跨行业、跨媒体,具有品牌竞争力和战略投资力的航母级文化产业集团,以提高文化市场的集中度,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二要建立健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政策。包括减轻中小文化企业负担,鼓励跨界、跨行发展等。三要建立健全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的政策。如搭建高效的信息、教育、法律服务平台等。四要降低文化产业准入门槛,鼓励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进入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注入活力。

从企业这一头来讲,一方面要创新和优化文化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创新选人用人机制。产业融合发展趋势也意味着未来对跨行业复合型人才有更多需求。创新高端文化人才培育、选用机制,培养兼具创意精神与熟悉市场法则的高素质新型文化人才。创新收入分配机制,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激发企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要转变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模式。一是积极面对当前传统文化产业的激烈竞争和新兴文化形态的严峻挑战,建立健全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相符合、相配套的新型管理体制,打造新型市场主体。二是积极探索依托创意内容的渗透融合发展模式,使我省优秀文化品牌成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纽带和催化剂;积极探索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间延伸融合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扩大业务范围;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内部重组融合发展模式,打破文化产业门类的边界,将我省文化企业的不同业务放在一个平台上开展,通过互补、协作发挥出更大的效应。□

(作者系省文化产业集团董事)

努力在高原上造峰

张 忠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文化要实现高原向高峰攀登,必须坚持文艺精品和“文化苏军”两轮驱动协同推进。

突出创作规划的引领力。根据全省各地的文化资源,科学规划布局,通过省市联动,集中攻坚,形成若干个文艺创作的区域中心,提高文艺作品的原创力。要创新精品创作机制。文艺精品创作是“慢工出细活”,必须遵循文艺创作规律,从作品的选材开始,抓好精品创作选材、论证、生产、修改、加工、宣传等每一个环节,引导和鼓励文艺工作者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深入挖掘时代特色题材的思想文化内涵。要完善扶持投入奖励机制。加大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投入扶持力度,优先扶持发展具有品牌性、地域性、方向性的重点文艺项目。坚持专业创作与社会化创作相结合,探索签约创作、招标创作、跨地联手创作等模式,研究制定更多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形成全省上下共同聚焦文艺创作、共同给力文化创造的生动局面。加大文艺精品的传播力。在选题上,把精品营销纳入精品创作生产范畴,探索通过咨询中介机构宣传营销的方式,促使精品创作成果经转化后迅速进入文化市场,使好的作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在推广上,积极运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精心组织文艺精品专题推介、展演、展映、展播。发挥文艺评论在引导文艺创作生产、提高作品质量、提升审美情趣、扩大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为优秀作品营造氛围、提升知名度。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创新文化发展和生产传播方式,增强各种艺术形式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平台,提高文化作品的传播能力。

强化文艺人才的支撑力。江苏目前具有重要影响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比较短缺,必须打造一支更高水平的“文化苏军”。一方面,既要倡导文艺工作者具备“十年磨一剑”的高尚精神和坚韧意志,坚持在文艺的土地上守望、开荒、拓土。把心思和精力更多地用在提高素养上、采集素材上、思考作品上,舍得用更多的精力观察生活、挖掘素材、捕捉灵感,提炼主题。另一方面,更应完善科学的文艺人才评价体系,确立正确的人才导向。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全省文艺人才信息管理数据库,使文艺人才动态跟踪培养和开发利用更加科学规范。制定我省文艺人才教育培训规划,通过培训进修、专题研讨、组织采风、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文艺人才的思想和艺术素养,努力造就各门类领军人物。进一步发挥好领军人物的作用,以其为核心打造工作室和创作团队,加大扶持和宣传推介力度,尽快形成品牌效应。特别要为年轻文艺家组织多种内容和形式的文艺比赛、展演、评比,帮助他们脱颖而出、成名成家。探索完善引进文艺拔尖人才的政策措施,在加强地域间合作,借脑借智打造“强强联合”的创作团队方面探索新的机制。□

(作者系中共太仓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

学会讲好江苏故事

周忠丽

讲好江苏故事,就是要通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塑造美好江苏形象,为进一步发展汇聚新动力。

以“受众需求”为导向,搞好形象传播和推广,进一步打造江苏对外宣传工作的新品牌。近年来,南京市以“受众需求”统筹城市形象传播,以“国际视野”统领城市形象推广,在打造城市形象品牌和外宣工作品牌两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包括“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城市形象这一总品牌,以及文化南京、佛都金陵、博爱之都、“三都市”、“三名城”等系列子品牌,同时开发了“发现南京”、“邂逅南京”、“印象南京”、“同乐南京”等外宣工作品牌,向世界讲述南京故事,不断提升南京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尤其是借助亚青会、青奥会等重大事件开展品牌营销,更好地吸引目标受众的关注和参与。南京能做到的,其它市一样可以通过做大做强各自的“外宣”品牌,向世人讲好美丽江苏服务世界的精彩故事。

瞄准国际市场,输出更多精品,加快文化强筋健骨“走出去”和“走进去”的开拓步伐。2013年,盐城市杂技团的音乐杂技剧《猴·西游记》在美国林肯中心连演27场,创该中心单一剧目演出场次的最高纪录,此后,该剧更是签下了全球巡演400场的大单。它成功借用了美国人喜闻乐见的音乐剧形式,又嫁接了中国杂技。故事内核是中国的,但表达方式是国际化的。2014年在伦敦书展推出的《符号江苏·口袋本》,丛书根据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选用国际流行的开本,用精简的文字配上别致的图片,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昆曲、苏绣、南京云锦、宜兴紫砂、惠山泥人等江苏文化符号,深受国外读者欢迎。从这两个例子可见,深入推进对外文化交流,打造更多走向国际的文化精品,全面增强江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学会说世界语,从主题选择、内容创意到传播形式,都要尽量贴近国际市场,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易于被世界接受和认同,更具吸引力。

着眼于全省上下文化软实力建设,在谱写中国梦江苏篇章上用心思下功夫。江苏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省份,具有“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时代精神。讲好江苏故事,就是要展示先进地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最新亮点,展示重要部门、重要行业稳健发展的最新成绩。同时,也要把“宏大叙事”与“具体讲述”结合起来,通过讲述江苏人的奋斗、追求和梦想,让世界看到江苏人的非凡、坚韧与活力。这正是当下讲好江苏故事的关键。

立足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强化数字传播,做到用新形式讲好江苏“老”故事。文化是故事的灵魂,只有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并使之“神”、“形”、“体”合一,也即核心价值、形象塑造和故事载体的三者融合,才能讲出有生命力和感化力的故事。江苏传统文化精品荟萃,从空间上看,有吴文化、楚汉文化、金陵文化,从时间上看,有六朝文化、明清文化和民国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产生过巨大的作用。关键是要把这些故事讲清楚、讲明白、讲生动。我们需要将电影、动漫、电子游戏等新型媒介作为讲好江苏故事的新载体,推动传播形式的不断创新。□

(作者系省委党校副教授)

建好农村现代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叶建成 山 水

农村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石”,只有建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真正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着力以下建设:

——强化责任意识。创新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和方法,统筹推进项目落实、督查评估等工作,发挥协同作战优势,加强资源整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强化责任,自上而下形成统一联动、社会参与、多方共建的良好态势。

——解决突出问题。以欠发达和落后地区为重点,实施文化帮扶工程,打牢基层基础,补齐工作短板,形成从村到乡、从乡到县的文化服务网络结构。以进一步改善服务为抓手,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形成以乡村农民需求为主导的最优服务模式。以农村社会结构为视界,有针对性地设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内容。

——完善保障机制。健全稳定增长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各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预算。明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法治化水平。促使各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形成合力,像企业或商家那样,把农民群众当成“上帝”,千方百计地改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可及性,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增强“造血功能”。过去我们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是采取“送”的形式,如送书下乡、送戏下乡、送科技下乡、送电影下乡等为群众服务。这当然是好的。但如果长期只“送”不“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缺乏持久生命力的。我们不仅要继续采取“送”的形式并加大力度和覆盖面,而且要更注重“造”文化的形式,即在农村“播”下公共文化服务的种子,增强其自身的“造血功能”。 “造”文化要重视和培养各类文化人才,如农民演艺人员、文艺创作人员、民间艺人等。同时,要积极培育新型农村文化主体,鼓励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分子,扶持乡土文化能人,为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夯实基础。

——开发特色资源。农村文化活动离不开符合农民实际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事实上,我省各地都有丰厚的、数不清的文化资源、项目、名品等可供开发、挖掘和利用。开发本地的文化资源,如戏剧、歌舞、年画、习俗、工艺等,形成特色文化产品;开发挖掘文化项目,如乡土文化体验、民族文化寻根、文化休闲旅游等,不仅满足农民文化需求,也能广泛吸引具有乡愁情结的城里人;开掘本地的文化精神和优良传统,如苏商的诚实守信、务实创新等。

——力行寓教于乐。农村文化建设的娱乐功能是不可缺少的,否则难以吸引农民参与;但仅仅娱乐是不够的,必须牢记其根本,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行,用文化教化人、培育人,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提升农村文化的质量和品位。一方面,要加强思想道德的教化和培育。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以及法制的宣传普及,引导农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形成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和谐人际关系,推动新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普及。让农民通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学到很多实用技术以及其他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卫生等各方面的知识,从而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作者分别系凤凰传媒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和群众杂志社文教处处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江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