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培育途径探析

2015-08-29 01:50谢守成程仕波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途径大学生

谢守成 程仕波

摘 要:培育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是高等学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之一。高等学校必须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阵地,以文化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认同度和践行度,从而不断强化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关键词:大学生; 传统文化认同; 途径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2.017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2-0067-04

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下,当代大学生陷入了激烈的价值冲突和文化认同困境,由于大学生自身的文化鉴别能力较弱和社会阅历较浅等因素,造成了大学生盲目地认同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文化,致使一些大学生出现理想信念淡化、心态失衡、诚信意识不强、责任意识较差和传统美德缺失等问题,甚至引发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弱化。我们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通过培育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健康成长,顺利成才。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有效途径来培育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呢?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

认知是践行的基础和前提,若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髓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把握,那么,自觉弘扬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的行动是难以促成的。因此,培育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一定要在增强认知认同上下功夫,使其深入大学生的内心。调查表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度‘比较高的占25.9%,‘很高的占14.1%”[1],当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总体不高。课堂教学是提高大学生认知度的主要方式,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

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标识和精神命脉,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价值倾向、道德准则、情感认同等因素,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和教育资源。要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应当让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大学生的课程和教材体系。第一,努力拓宽传统文化在高校课程中的覆盖面。高校在开设“中国文化概论”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必修课的基础上,需要拓宽和延展相关选修课的内容和覆盖面,开设“国学系列讲座”、“书法(篆书)”、“太极拳初步”、“古琴入门”等通识教育选修课。第二,精心组织编写全面、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要坚持文史哲艺打通、义理考据辞章兼顾的原则选择和构建教学内容。梳理清楚传统文化的源流、发展、冲突、融合的过程,同时以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等现代学科分类归纳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构成系统的教学内容,尽量形成便于大学生学习、参与和传承的内容体系,打牢文化传承的历史基础。第三,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音乐、美术、体育等艺术课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艺术课程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要充分利用艺术课普及古代音乐、舞蹈、美术、杂技、戏曲、武术、养生、美容和健身等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促进大学生怡情养志,修身养性。

2.优化教学内容,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

教育者既要注重讲授系统全面的知识,更要深入诠释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现代价值,培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自信、自觉意识。传统文化教学要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一,在“讲清楚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2]的基础上,把准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逻辑层次,开展好三个方面的重点教育。首先,在个人层面,要努力开展以修身养性为重点的教育,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人修身养性的思想资源和方法,如《易经》中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精神,孔子倡导的慎独、反省等修身方法,帮助大学生处理好身心关系,努力促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大学生洗涤心灵的春雨、养成高尚道德品质的助推力、构筑美好精神家园的精神砖瓦。其次,在社会层面,要努力开展以关爱社会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最后,在国家层面,要努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教育,挖掘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将领的故事典故教育素材,培养大学生的民族和国家认同感,做一个爱国的中国人。第二,注重关切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理顺其与马克思主义、现代中国先进文化的辩证关系,将传统文化内容和呈现方式进行创新性的现代化转化和发展。“任何一种文化都离不开历史的积淀,对文化的良性认同也离不开对当下文化的观照”[3],因为“只有现实的、生动的当下实践,才是唯一的活水源头,才是历史与未来、本土与外来的交汇点——优秀传统,通过当下的转化而得以新生,美好未来通过当下的实践而得以奠基,外来影响通过当下的吞吐得以消化择用,本土特性通过当下的创造得以弘扬提升”[4]。为此,教育者既要讲清楚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内容和核心价值观念,更要立足当下,运用现代技术将传统文化内容以大学生喜爱的立体图像形式呈现,运用现代话语表达和阐释方式、时代鲜活的素材和内容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和内生力,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清楚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清晰理顺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与流关系。同时,宣传我们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正确态度是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促使大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

3.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只有教师讲清楚,学生才能学清楚,教师的素质及其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接受教学内容的效果。为此,教师要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转变以往“形式单调,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参与式和研究式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方式的时代性和现实感,强化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具象化认知。第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熟练掌握现代媒介技术,制作内容精、形式活、受欢迎的数字化课件,善于利用多媒体改善教学,促使教学既体现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又涵育现代文明素养。第三,加强教学的情感渗透能力。 “认知认同不仅要体现在理性认知上,也要反映在情感认同上,真理的力量加上道义的力量,才能行之久远。”[5]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情感对促进大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力和中介作用,在教学中倾注对学生暖人心脾的关心、关注和关爱之情和对传统文化饱满的热爱情感。由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一种弘扬和提倡伦理情感和道德情感仁性文化,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认知和情感教育资源,这需要教育者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学会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学会用微小叙事传播宏大理性,做到在个人偶然人生境遇中阐释和表达普遍共通的价值观和文化特质,做到情理交融,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大学生心灵的罗盘,成为大学生情感的寄托。

二、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阵地,促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

大学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环境是展现和凝结高校师生所追求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目标的一种文化氛围和境况,具有引导师生的文化追求方向、陶冶师生情操和塑造美丽心灵与规范、约束师生行为的功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用环境、用学生创造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6]为此,教育者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仁爱共济”的伦理道德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和谐理念,“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价值取向和中国结、汉字等传统文化元素渗透进艺术性、情境性的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风貌中,让大学生在校园这个情感大场域中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从而认可优秀传统文化。

1.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中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作用。为此,教育者要结合本校的校史校情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高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第一,在学校选址和园林营造的过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选择山清水秀的地方作为学校的地址以体现“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和谐思想;利用自然景物进行“造景怡情”,“借物抒情”,集中种植在整个汉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寓意的植物,如松、竹、梅,以陶冶师生的性情,教育者可以试着建设“竹林苑”、“牡丹园”、“梅园”等景观,定期在这些景观园举办与该景观园相关的植物的诗词歌赋等文化活动,赋予自然植物以人文精神和育人功能。第二,高校的建筑中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学校建筑的布局营造上,要主次分明体现尊师重道和礼乐相成的思想;将龙的图腾、八卦图、龙凤纹样、中国结、甲骨文等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元素融入建筑中,让这些图标不断引起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沉思与遐想。第三,要营造具有传统人文精神的学校“人文景观”。要充分利用图书馆、校史馆、宣传栏,甚至教学楼等建筑物的墙壁等地方,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书法名帖和绘画等作品,营造良好的熏陶氛围,凸显人文气息和传递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陶冶大学生传统文化情操的作用。

2.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大学精神文化的培育中

高校的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也是高校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为此,高校坚持立足学校实际,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融入富有个性和特色的校园精神的培育中。第一,在继承和发扬学校的办学传统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如清华大学继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凝练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形成了“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该校的学生深深地认可这个校训和学风。第二,在打造富有个性、专业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华中师范大学结合师范特色,凝练校训为“求实创新,立德树人”,大力培育“博雅、博爱、博学”的三博文化,积极开展如师范技能比赛等具有师范特色的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师范”精神文化气息,在学生身上体现着“师范”的精气神。第三,在宣传和培育榜样文化中融入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有许多高校开展寻找和表彰身边“最美的人”,弘扬和培育在社会上流行和被赞赏的以善良、仁爱和无私为核心的“最美精神”,通过让师生在寻找“最美的人”,营造一股发现“真、善、美”的热潮,促使大学生在寻找美、评价美和欣赏美的过程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在情感上进一步认可它。

3.建立科学的校园文化传播系统

校园文化传播系统是指校园文化信息通过一定的符号和媒介在校园内外的传递、接收、交流、分享和沟通的过程。[7]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一方面,适当地设置议题,对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观念进行重点报道、传播。可以通过正确运用设置议题或教育主题来引导和影响校园的舆论导向,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设置成不同的主题进行宣传报道和舆论营造,如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忠、信、勤、毅、俭”分别设置成不同的议题,在每个议题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当今热点问题进行重点报道。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人人网、官方微博、师生微信群等新媒体,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有关部门和各类学生组织、学生社团,都可以开设公共的微信或微博,在平时的学习中,向大学生推送古诗词、经典文集、心灵鸡汤、中医养生、中医食疗、中国风歌曲等优秀传统文化,在重要的传统节庆日,向大学生推送祝福语和富有传统特色的精美卡片。这样既体现了对大学生心理、情感需要的人文关心,又能很自然地使大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下接受和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以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为载体,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践行度

一种文化要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心灵并影响他们的行动,必须让大学生在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中感知、体悟和践行。葛登纳说:“年轻人并非借着学习那些文字(真理、正义等)及其定义来同化于他们团体的价值,他们学习的是态度、习惯和判断事理的方法。他们在与人的接触之中学习,自例行生活与特殊事件中学习,也从歌曲、故事、戏剧与游戏中学习。”[8]为此,高校要努力挖掘校内外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1.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修身养心育行活动,促进大学生践行“人格修身”传统价值观

古语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修身对自身、社会和国家都很有意义,因此,教育者要注重开展针对大学生的修身养心育行活动,修身养心既要外修于机体、身形,锻炼身体素质,同时,又要内修于心,养育心田,构筑美好精神家园。因此,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养心育行活动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的号召,开展“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9],高校要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感受阳光的温暖,寻求心灵的宁静,强健自我体魄,磨砺意志品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激发学生的成长潜能,为大学生内修德性、外化为行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即五常和五德,是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准则,也是现代大学生修身的主要内容。因此,教育者要结合特定的时间、学生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关于“五常、五德”的宣传和实践活动,如开展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活动,在新生入学初期,开展礼仪教育活动,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开展大学生诚信考试教育活动。这样可以加强大学生的慎独修身、反省自查、自强不息等自我修炼、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的能力,为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格,为大学生践行关爱社会的美德和家国情怀奠定良好的个人基础。

2.开展以“关爱贫困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关爱残疾人”为重点的情感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践行关爱社会的传统美德

如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吾人亲切相关之情,发乎天伦骨肉,以至于一切相与之人,随其相与之深浅久暂,而莫不自然有其情分。”[10]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仁性文化,一种伦理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伦理关系,特别注重情感的培养和观照,常常将社会各种关系家庭化,务必使各种关系更亲密,使道义更珍重。因此,教育者要倡导大学生通过学生社团、党团组织和班级积极开展情感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在该活动中通过“模拟状态、经典条件反射、直接联想、间接联想和角色选取”[11]等方法唤醒移情的功能,从而产生和强化关爱、公正、友善等亲社会心理并做出亲社会行为,在关爱社会中践行、体验和认可传统美德。教育者可以鼓励大学生走进留守儿童村,为留守儿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志愿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上的帮助、心理上的咨询辅导和生活上的帮扶助困,促使大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奉献爱心,收获感动,并调动和强化大学生的善良、良知等积极情感,增强对传统美德的认同;鼓励大学生走进空巢老人的家庭,给老人们送去一些温暖和欢声笑语,在这个活动深刻领悟孝道的真谛,懂得如何孝敬父母;鼓励大学生走进残疾人的世界,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困难和需要,在关爱残疾人的活动中学会感恩,学会坚强,学会珍惜美好的生活。

3.开展重要传统节庆日庆祝活动,促进大学生践行家国情怀

“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丰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12]为此,高校要以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为重要契机,组织开展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纪念庆祝活动。第一,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元宵猜灯谜、清明缅怀先烈、中秋制作月饼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和践行“爱国”、“友善”、“孝顺”等传统美德,在参与中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基因,认同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第二,结合庆祝传统节日,将民族乐团、民间艺人、传统文化名家和非物质遗产继承人等请进大学校园,开展文艺表演、学术讲座、主题教育等文化活动,搭建大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平台,增进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情感认同与自觉践行。第三,注重开展庆祝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的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增强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培育大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各民族大学生对学校、祖国、中华民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吴小燕.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2(10):51-55.

[2][5] 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2014-01-1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1/16/c_

119004251.htm.

[3] 沈壮海,王绍霞.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J].思想理论教育,2014(3):15-21.

[4] 沈壮海.文化软实力及其价值之轴[M].北京:中华书局,2013:123.

[6] [苏]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22.

[7] 杨新起.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M].湖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76.

[8] 韦政通.伦理思想的突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52.

[9] [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徐大建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

[10]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79.

[11] [美]马丁·L·霍夫曼.移情与道德发展[M].杨韶刚等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42-60.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2014-04-01].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1/201404/xxgk_

166543.html.

[责任编辑:刘慧婷]

猜你喜欢
途径大学生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几个途径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