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集群

2015-08-29 23:44姜华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姜华

摘 要: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集群现象悄然兴起,网络集群行为开始成为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独特现象。网络集群易于助长大学生的不良品性,扩大各种社会负面效应,凸显学生管理缺陷,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积极应对网络集群,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要坚持理念与效果并重,以内容为统领,在网络人才队伍建设上兼顾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

关键词:网络; 网络集群;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2.030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2-0120-03 伴随互联网全面进入高等学校,大学生网民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网络集群现象时有发生。积极应对网络集群,着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课题。

一、大学生网络集群现象的兴起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集群现象悄然兴起。一般而言,大学生网络集群现象,主要指大学生网民在某个共同话题的催生下,自发地在网络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群体性举动。这种网络群体性举动的产生最初是无组织无计划的,但当达到一定规模,即开始向有组织有计划的网络群体性行动转变。大学生网民的层级密集性较强,主要有网络游戏群体、网络电影群体、网络学习群体、网络灌水群体等,这些大学生网民往往处于当前网络层级分化的最底层,但却是最为活跃的一支网民力量。当前伴随大学生网民群体的联系互动更加频繁,资讯交流更加紧密,大学生网民的集群化趋势愈加明显,网络把不同专业、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网民阶层集合起来,成为一股对抗于特定阶层或特定社会现象的特殊力量,推动了大学生网络集群现象的产生。大学生网络集群现象主要包含大学生在网络上的群体性言论涌动现象、在群体言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群体性网络举动、经由群体性网络举动演变而成的现实群体行为等。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一般具有特定的诱因,这一诱因引发大学生网民产生了普遍性的集体情绪,在这种普遍性集体情绪的推动下,大学生网民自发集结起来开展某种网络舆论造势活动或约定某项现实集体行为。显见,基于普遍性集体情绪的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往往具有抗争性,这种抗争或者表现为大学生网民阶层对立于不特定网民阶层的论争,或者表现为大学生网民阶层质疑于某种社会现象的呼吁。这种抗争性是对大学生群体意识的展现,从网络集群的目标诉求上看,大学生网民的集群诉求主要集中于两个领域,其一是大学生这一特殊年龄段独有的青春期成长话题,其二则是多数大学生所共同关注的事关全局的民族国家等公众性话题。伴随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网络集群现象的隐蔽性更强,渗透性更深,对其他网民受众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

当前,网络集群行为开始成为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独特现象。网络为大学生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提供了新载体,公共网络平台为大学生网民提供了便利的公共话语空间,奠定了大学生网民得以相互集结的前提条件。网络的虚假性、自由性和随意性,成为大学生寻求情绪宣泄、消除精神紧张、满足猎奇心理的理想平台。在网络领域,大学生可以隐藏真实身份,表达真实想法,自由转换角色,从而易于将日常生活中基于社会规范而自我束缚的不当言行在网络领域肆意表达,成为催生大学生网络集群的肥沃土壤。大学生的群体同质性使他们更易于形成某种普遍性的集体情绪,从而轻松促成网络集群,进而在网络言论和自我行为中表现出相应的群体一致性。当前,在全球互联的网络技术推动下,大学生网络集群呈现出本土化与国际化并存的发展趋向。一般而言,基于地域性生活环境所致,大学生网络集群在起源阶段往往具有浓厚的本土气息,局部地方性色彩显著。同时,基于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用户的前沿使用者,他们对新兴网络通信技术最感兴趣,也最易于掌握各种新兴媒体使用方法,因而在网络集群过程中他们往往不仅仅局限于这一本土化的网络集群,而是不遗余力地把其推向国际化,利用各种新媒体终端和自己所掌握的现代通信传播技术把这种网络集群推到国际舞台,引起境外、域外网民的关注和参与。

二、网络集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作为大学生群体的新兴交流平台和生活空间,网络促进了当代大学生的数字化生存和网络集群现象,对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

1.网络集群易于助长大学生的不良品性,增加思想政治教育难度

网络集群虽然起源于不同大学生网民的无意之举,但一经形成,却易于助长大学生的不良品性,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一经形成,如果缺乏有效的引导和应对举措,往往会演变成为网络事件,简言之即大学生网民群体极化现象。一方面基于网络的匿名性,大学生网民在群体归属感的召唤下,会主动融入特定的网络集体,在群体中彰显自我和寻求认同,从而推动网络集群的社会影响持续发酵,网络集群的规模不断壮大;另一方面,达到一定规模的网络集群又会对其中的大学生网民个体产生压力,在这种群体压力下,大学生网民个体往往会放任自己的认知偏差,做出从众行为,推动网络集群向极化方向发展,陷入失控状态。当网络集群发展壮大到失控状态后,基于群体归属感的朋辈压力,大学生网民易于由本性善良的网络看客,发展成为在网络集群中不分善恶、不辨是非的网络哄客,甚至演变成自我放弃、敌视社会的网络暴民。同时,大学生网民的泛娱乐化倾向易于导致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向政治恶搞、弱化政治、政治娱乐化等不当趋向演变,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度。

2.网络集群易于扩大各种社会负面效应,加剧思想政治教育危机

在网络集群效应下,信息资源在大学生网民的群体造势中,可能偏离了其真实传播的既定轨道,在大学生网民集体情绪的绑架下失去真实面目,从而扩大各种社会负面效应,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危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资源的传播由传统的层级传播向平面传播、立体传播转变,网民的信息获取不再像传统模式中的由上级部门或权威个体决定,而是更为自由和全面;传播时间不断缩短,由周期性信息传递向瞬间性信息传达转变。如此,信息资源的真实度,亦由传统的掌握在信息传播者手中,向现在主要由网民的集体情绪所掌控。大学生网民在网络集群的推波助澜下,进一步垄断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布权,网络信息资源的真实性被大学生网民的集体情绪所左右,基于少数大学生的认知偏差和部分不法分子的刻意误导,易于导致网络信息资源的负面效应被夸张化和扩大化,信息真相被群体性隐藏,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危机。

3.网络集群易于凸显学生管理缺陷,削弱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面对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微客、微信等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用户的快速增长,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突出问题。”[1]一般而言,网络集群行为的出现,往往宣告了一定时期中网络领域社会控制机制的失效。反之,在特定社会控制机制作用下,大学生网民无法成功实现网络集结,这种普遍性的集体情绪即可瓦解或消除,大学生网络集群现象亦无从产生。立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不难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网络挑战中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和应急性,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向网络领域社会控制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在强大的网络传播力量面前,大学生网民的群体集结行为变得飘忽不定,难以捉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网络集群中缺乏应有的预期机制和追踪机制,显得力不从心,成效不佳。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积极应对网络集群

大学生网络集群现象的出现,向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的时代任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势在必行。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要理念与效果并重

毋庸置疑,进入网络,运用网络成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民消费媒体信息的方式已发生变化,快捷便利、趣味时尚成为新媒体时代影响大学生网民信息消费的重要因素。一个新媒体终端的出现,往往基于其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深度融入及自身的便携性、移动性而迅速成为大学生网民争相持有的时尚之物,兼具消费性、装饰性双重属性。当前,虽然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各领域各战线如火如荼地开展,搭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良好氛围和平台。然而,一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媒体具有显著的同质化倾向,片面追求大而全,这导致对大学生网民阶层的吸引力降低,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佳,流于形式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足;国内主要重点门户网站、知名商业网站、新兴媒体等基于产业属性所限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纳乏力。据此,要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理念与效果并重,过程与成效并举,用大学生网民喜欢的网络语言和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破领域、行业、地域界限,有意识地借助全国网络媒体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媒体网络空间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对接、交流与转化,加强网络媒体与大学生网民的双线互动交流,在传统的网上互动基础上,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网下互动,使大学生网民从网上走到网下,从而扩大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增强大学生网民与网络媒体的黏度,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与适应性,巩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要以内容为统领

一定程度上,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存在着重形式建设轻内容建设的倾向,降低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2]。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效吸纳大学生网民受众,核心在于其网络媒体的内容建设,只有充分挖掘和建立起契合大学生需求的信息内容,才能真正确立网络媒体自身的竞争优势,在诸多网络媒体争相吸纳大学生网民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站稳脚跟。一定意义上,内容为王对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而言普遍适用,大学生网民更为关心媒体内容的质量,而内容传播途径、传播载体对大学生网民信息选择的影响相对要弱得多。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内容建设还要避免陷入以集体意志取代个体意识的误区。新媒体时代,一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媒体在内容建设上主要凸显国家意志和教育需求,使得媒体信息内容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结合不紧,对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回应乏力,导致无法有效占领大学生网民受众的不利局面,呈现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体建设遍地开花,但这些媒体对大学生网民阶层的吸纳却力量薄弱的奇怪景象。据此,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避免大而全的建设取向,而应立足国情、民情、网情,构建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符合大学生精神思想需求、具有特定问题指向和价值指引的特色性内容,把内容积极健康与形式喜闻乐见统一起来,以内容的独创性、特色性获得大学生网民的青睐,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人才队伍建设要兼顾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

伴随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人才队伍建设被提上日程,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人才队伍建设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政治素质轻业务素质的倾向。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体建设只有充分彰显导向正确、立意高远、原创性强、互动性高、特色鲜明、创意突出等特性,才能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显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人才队伍仅仅坚持政治合格的素质要求是远远不够的,一个政治坚定但对网络技术一窍不通的人显然无法胜任当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大学生网民比普通网民掌握更为前沿的网络应用技术手段,这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的业务素质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人才队伍只有业务精湛、技术过硬,才能更好地承担责任和使命,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发挥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网上主流舆论,使网络媒体真正成为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成为向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平台,成为高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J].求是,2013(22):19-27.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03).

[责任编辑:刘慧婷]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