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伦与印度国旗

2015-08-29 07:41智效民
晚报文萃 2015年3期
关键词:尼赫鲁土布罗家伦

智效民

罗家伦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第二年与傅斯年创办《新潮》杂志,成为与《新青年》并驾齐驱的一份刊物。1919年“五四”运动时,学生在街头散发传单,其中最重要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就是他临时起草的。随后,他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第一次提出了“五四运动”这个概念。

1928年罗家伦出任清华学校首任校长,并在校名上加了“国立”二字。这其实是中国教育独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当时他才31岁。随后,他为提高教师待遇对学校进行整顿,最终形成“教授是神仙,学生是老虎,职员是条狗”的局面。后面那句话虽然难听,却反映了他对人才和教育的重视。

抗战胜利后,他出任中国驻印度大使。当时印度尚未独立,所以他递交国书时是由印度总督蒙巴顿将军接受的。1947年7月中旬,英国正式承认印度独立,印度进入建国倒计时阶段。十几天以后,罗家伦在大使馆举行晚宴,邀请各界人士前来聚谈,其中包括尼赫鲁兄妹和后来担任驻华大使的潘尼迦等人。

晚宴开始后,尼赫鲁和另外几个人未能按时抵达。罗家伦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是在国会讨论国旗问题。尼赫鲁等人到达后,罗家伦得知印度新国旗是以橙、绿、白三横条为底色,中间配以纺车图案时,便直言不讳地提出不同意见。

他知道,橙、绿、白三种颜色分别是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其他宗教的象征,把它们横着排列,具有“各种宗教的大联合”的深刻含义。至于国旗中心的那辆纺车,则与甘地倡导的“土布运动”有关。甘地为什么要倡导“土布运动”呢?因为他觉得英国的强大与发达的纺织业有关,所以他号召印度妇女要用纺车织造土布,以实际行动来抵制英国殖民主义。

罗家伦深知甘地在印度的地位,所以他对这一思路不便妄加评论。但是客人们希望听听他的意见,他直截了当地说:“据我的意见,一个像印度这样疆域广而人口多的国家的国旗,最好要使散布在各区的人口,看了政府颁布的图案和说明,就能按照仿制,不致错误。甘地的纺车虽然简单,但是棍棒等件仍然很多,各处仿制,很难合乎比例,将来势必不能一致。国旗不易标准化,是不方便的。这是我所持第一个理由。我知道甘地抵制英货的纺布运动,自有印度独立史上的意义,可是印度要建国,必须要现代化,断不能停滞在手纺脚勾的原始土车上面。这土车的时代任务过去了,何必把它延长为重建印度的象征。这是第二个理由。”

说到这里,他看到客人们频频点头,便临时想到第三个理由:“我虽然是研究历史的人,但是对于印度历史的知识仍然很浅。根据这有限的印度历史知识,我觉得在大英帝国征服印度各地以前,印度并没有完全统一过。在印度自己的政权统治之下,只有著名的阿育王时期,几乎有完全统一的可能。现在印度朋友们既面临分裂的痛苦,又抱有将来复合的希望,何不主张将你们历史上和艺术上著名的阿育王轮,放在这中间呢?阿育王轮中虽然也有许多轮齿,可是他们都是有一定比例的几何图案,不但容易绘成,而且民间处处都有这图案现成的印本。且它正位于你们国旗的中间,实属最美丽,又富有涵义,更容易普及到广大的民众而不致有错误。”

印度独立以后,在国旗图案的制定上果然接受了罗家伦的意见。所以多年后罗家伦回忆这件事的时候,仍然自豪地说:“这可以说是一个很有趣味的场合。以一个中国大使来建议驻在国国旗的形态,而且这个驻在国也是有悠久文化的国家,恐怕可以说是史无前例。”

(英翔宇摘自《今晚报》2014年10月31日)

猜你喜欢
尼赫鲁土布罗家伦
用土布贴画留存美的生活
印度开国元勋尼赫鲁
江南色织土布的现状分析以及纹样探索创新
莫迪想动“尼赫鲁”,辛格急了
杭州市土布文化产业化发展个案研究报告
罗家伦:登门求贤彻夜不眠
罗家伦的倔劲
跟尼赫鲁较真的中国大使
我们时代的尼赫鲁
印媒称莫迪冷落尼赫鲁诞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