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暴风来了

2015-09-08 09:28李天波编辑汪再兴
博客天下 2015年15期
关键词:冯鑫暴风魔镜

文 李天波 编辑 汪再兴

VR暴风来了

文 李天波 编辑 汪再兴

持观望态度的资本和稀缺的技术人才都给这个正在爆发的VR行业带来了不确定性

VR暴风

春节前,冯鑫跑去找雷军,兴致勃勃跟他说自己在做个大生意,要从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简称VR)眼镜入手做产业的引跑者,他很兴奋,觉得自己在做一件特别伟大的事情,能给中国大多数消费者带去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事实上,VR技术的概念早在1980年代初就由美国VPL公司创建人拉尼尔(Jaron Lanier)提出。其具体内涵是:综合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各种现实及控制等接口设备,在计算机上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维环境中提供沉浸感觉的技术。冯鑫说,这些技术由于成本过高,过去一直多用在军事、资源勘探领域。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VR大规模进入市场所需的低功耗计算、精确的传感器等这些组件都发展成熟,极大降低了VR系统的生产成本。这项技术被商业巨头们应用到民用领域后,引发极大关注。

那次见面,雷军平静地跟他说,以这项技术开发的硬件设备水平,现在还是个玩具,做起来有点早,应该在成熟市场做生意,而不是寻找不成熟的市场。

冯鑫有点小失落,从他去年5月开始宣布要做这事,周围朋友给他泼冷水的比比皆是。很多听他想法的人都告诉他“时机太早了”,他曾问投资机构那些人,什么时候技术才算成熟,对方多的说5年,少的说3年,他反问3年现在还不进入等什么时候。

没人搭理,干脆自己做。去年4月,暴风魔镜融资1000万美元,9月,推出第一代VR眼镜—“暴风魔镜”。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后,配合暴风影音开发的魔镜APP,就可以在手机上看电影享受IMAX效果。“小年轻花99块钱,周末在家戴上就能看个3D电影,多划算。”冯鑫说,第一代产品相对还是比较粗糙,观看时会有重影,散热不好,也容易头晕。

但冯鑫对于自己选择这个方向非常乐观,唯一有所担心的就是大家说的时机问题,他带着团队疯狂往前跑,觉得时机是有弹性的,如果暴风引导势能足够对,这个三年就可能压缩成两年或者一年半。

暴风科技在创业板上市实现36个涨停后,“暴风魔镜”赢得了足够的关注,资本市场也快速投身VR领域。没有人能忽略这块大蛋糕,随着微软、谷歌、Facebook、索尼这些巨头的快速布局,中国的巨头和创业者也开始积极推出自己的产品。

今年3月份,小米也开始做自己的VR眼镜,传言要延续小米的一贯风格,做出单品爆款。冯鑫觉得这个风已经吹起来了,他得意于自己的决断,一个有利数据是,魔镜从第一代到第三代,日均活跃用户值从1万增长到3万多,用户使用时间从6分钟增加到现在的34分钟。在他的判断里,日均用户达到100万人,中国VR市场就会成熟起来。

“这是一个百亿级别的市场。”冯鑫说,VR行业一定会出现跟BAT一样级别的公司,他内心里对魔镜的估值在100亿美金,“不上市不好说,但作为领头人,我一定要相信它3年值百亿美金。”

敏锐的创业者们快速投身其中。刚完成众筹的VR眼镜灵镜小白,在20天里获得了270万人民币的支持,拿到了超出预期8倍的筹款。

“市场需求慢慢起来了。”灵镜CEO张书宾觉得,暴风的造势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整个市场的发展。他印象里,自己一年前选择VR行业进行创业的时候,相关做VR眼镜的公司不到10家,到去年年底,这个数字翻了近乎10倍。“太疯狂了”,近百家公司,他所知晓目前推出产品的还不到20家,其他公司做什么都不知道。

“图的不是卖货,图的还是占位。”专注于动作捕捉系统的诺亦腾公司联合创始人戴若犁评价,VR行业正在风口上,创业者都在努力跑马圈地。去年8月份,诺亦腾推出VR动作输入组件,开始布局自己的VR产业,这套组件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体验人机交互。让戴若犁和他同伴下定决心布局的是公司的销售数据,短短一年,VR行业的消费者从3%激增到33%,“你没法忽略。”

32岁的娄池也看准了市场,一个月前,他辞去媒体职务,上任焰火影院CE0,选择发力VR软件开发。目前VR创业基本有3个方向,硬件、软件和内容,娄池和团队也曾尝试过做硬件,花了40多万做了一款样品,发现又丑又笨重,需要反复改进,烧钱不说,等做出来跟其他90家也没太大优势。

最后,他们决定专攻软件,移动端的VR影院技术一直是业内最头疼的核心问题,很多播放器都不构建虚拟影院场景,容易让用户在体验时产生头晕的不适感。而他们做的这款软件已经能将产品延迟控制在20毫秒以内,能保证跟三星Gear VR基本一致的技术,从技术上来说20毫秒是一个很高的技术门槛,20毫秒以内用户就不会有眩晕感,但国内大多数设备延迟在40毫秒甚至更高。

“在软件这一块,我们发力早,现在就可以站得比较稳。”娄池说,选择VR这个风口创业一定是一个对的大方向,但如果只追捧最简单没有技术壁垒的硬件研发,会面临残酷的竞争和快速的淘汰。

很多围绕VR产业的项目相继启动。今年年初,中关村成立虚拟现实技术专业孵化器,占地800平方米,目前已引进10多个项目。一个月前,松禾资本联手暴风,成立了国内第一家VR基金—松禾暴风VR基金,专注投资VR行业的黑马。

VR资深爱好者陈翔调侃,他的一个朋友,原来做O2O,项目进展不顺利,突然告诉他要做VR了,但自己连VR是什么都解释不清楚。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投身头显设备、VR影视内容生产、游戏等领域,但冯鑫还是觉得不够,他认为风口必然是兵家必争之地,但现有的90多家还只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我们在努力吹这个风,风还有点小,首先热闹很重要,哪怕有猪。”冯鑫说,在一个新型行业,创业者面临更多的机会,很有可能凭靠有优势的技术占得一席之地。

顶级人才不到10人

冯鑫这半年一直忙于找人、挖人。对一个新型行业来说,技术是最大的难题,人才成了核心竞争力,而国内VR圈顶级的人才不超过10个。

为了拉拢这些人,冯鑫设定了两个10%的激励机制:每年给团队发放10%股权,不设期权成熟期,每轮投资要求投资人收购合伙人团队手里的10%股权。合伙人在公司增资时可以抛售手中股份兑现,没有任何限制。

扁平化的管理加上金钱诱惑,很快召集了一批技术骨干。每次面试的时候,冯鑫都会告诉对方魔镜三年后价值100亿美金,他算过一笔账,按照现有机制分红,如果创业的公司估值不能超过1亿美金,还不如到暴风内部创业。

没有雄厚资本支持的创业公司就比较难挖到核心人才。作为最早投身VR穿戴式设备的创业公司,蚁视科技创始人覃政就被技术人才拒绝过很多次。他介绍说,这个圈子现在说得上名字的人才基本都出自于最早Oculus的铁杆粉丝群,Oculus是一款头戴式显示器,分辨率极高且有效解决眩晕问题,受到很多骨灰级玩家的追捧。这些玩家因为感兴趣接触关注早,加上相关的专业背景,掌握绝对的技术优势。

创业初期,他试图拉拢过两个技术大牛,入职即可兑现5%的股份,磕磕碰碰谈几次对方都没什么兴趣。过了没多久,那两个人都成立了自己的小团队,开始做自己的产品。“整个行业风吹起来没多久,核心人才自己有个小团队都能做出产品,方向如果对也有可能出来。”覃政告诉《博客天下》,VR行业的核心人才资源散落,互相不服气,各自为营,都想趁着风口大干一场、证明自己。

这也导致创业公司人才极度缺乏,除了技术总监,其他基本都是新手,需要手把手带。“暴风魔镜”项目负责人陈舜介绍,一般招进来新人需要一个月的入门教育,比如招聘一个原来做游戏的,那他的技术底子可能没问题,就需要培养他从过去普通游戏的制作套路转变成VR游戏思维模式,从VR是什么到VR需要的空间感、真实感如何搭建,都得手把手带入门,“学得快的一个月就能做工作了,慢的更久一点,至于更好的发展就得看悟性了。”

上个月,24岁的杨鑫刚刚入职一家VR创业公司,此前,他在一家小型手游公司做了1年开发,工资从7000元涨到9000元。鼓励他跳槽的是前同事,一年前进入VR行业,10个月跳了3家公司,现在月薪2万还有人私下挖墙脚。“太缺人,技术稍微懂点行就可以多拿钱。”杨鑫看好这个风口,他想赶紧学点技术,一年后跳进行业里最有潜力的公司,实现财富自由。

速度也成了大家比拼的据点,冯鑫带领的暴风魔镜团队在短短的半年内,员工从30多人激增到200,按照他的计划,今年年底会扩充到1000,团队将涉及游戏影视内容生产、虚拟影院、硬件、后台、虚拟社区等方向。

“谁抢先谁就占有绝对的优势。”冯鑫说,现在魔镜团队的时间一周当一个月花,一个季度要当普通公司一年过,工作节奏非常快。每个季度,项目组都要进行新产品测评,数据合格的马上面市。在他的计划里,暴风魔镜每100天要推一款新品,内容上保持每天跟新,让市场不断热起来。

灵镜CEO张书宾觉得,大公司重在布局生态链,小公司则靠定位赢得市场先机。灵镜小白在众筹时,选择以宅男屌丝为目标制作了视频,里面一个身穿白衬衣的漂亮女孩,在床上摆弄自己性感的身姿,画面最终出现一个戴着眼镜的男生,噘着嘴亲吻,手臂在空气里打转。“这样刺激嘛。”张书宾说,近期VR技术的火爆极大影响了情趣行业,有些厂商已经推出了可以远程爱爱的智能硬件,如果交互体验再能提升,将来可以实现远程虚拟性爱体验。

做这个视频就是想满足宅男这部分消费群,在最终的众筹数据中,男性消费者占95%。“这个定位还是相对精准,也好推广的。”张书宾说,目前小公司的新品推广费有限,靠创意和精准的定位能更快收获一定的目标市场。

除去硬件,目前灵镜也在开发自己的软件,蚁视除了头盔,也开始跟游戏厂商合作开发游戏。冯鑫并不认可小公司尝试去做平台,他觉得,当下小公司最重要的是选对一个方向,钱多就做硬件,少就选择软件、交互、内容开发等相关方向。在VR眼镜这个领域,冯鑫有足够的自信拖死其他小公司,每三个月一代的更新,99元的白菜价,只有足够大的平台和资金才能支撑下去。

看不懂的资本和七拼八凑的技术

冯鑫坦言,随着今年第四季度暴风魔镜产品的推出,年底会迎来一个小的爆发点,保守估计,这个爆发点会让目前活得还不错的创业公司估值翻番,好的话三四倍不成问题,但同时,一些方向不明确、技术底层的创业公司将面临淘汰。

娄池认同这个观点,他感觉60%的硬件制作公司都可能出局或者被并购。“非常诡异。”娄池说,VR本来是一个最前沿的技术,但在中国莫名其妙变成了一个标配,每家公司好像都可以做一样,一个塑料壳加一个镜片,技术上随便糊弄糊弄,能分频看到全景式的视频就算成了,毫无技术含量。

“中国人比较喜欢钻空子、走捷径,相对来说比较追求短期的利益。”戴若犁觉得,与国外相比,中国VR在技术上缺乏原创性。他提起Oculus第一款产品对外技术开源的时候,CEO最后在会场说了一句“Enjoy fun,China”(中国,你们好好玩!)。当时他听朋友说气坏了,觉得非常带有侮辱性。但一年后,国内出了很多基本完全一样的设备,连笨重的样式都几乎一致,戴个三五分钟就会明显头晕,“一点微创新都没有,怎么活。”

甚至有人担心这些粗糙的产品流入市场会不会伤害用户体验。暴风第一代体验就非常差,很多用户反映头晕,内容也就几个电影和游戏Demo,几乎成了一次性消费品。但冯鑫认为这是非常正常的产品迭代过程,他以诺基亚打比方,到智能机出现的时候,觉得第一代那样的笨重机型简直无法接受,但用户不会因为体验不好拒绝消费,相反大家都喜欢尝试新鲜的东西,这也是科技产品迭代创新的自然规律。

VR技术在中国的应用

输入设备

虚拟现实肯定会是下一代人机交互界面,Oculus已经在显示输出这一端做出表率,但输入端往往还是采用鼠标、键盘、手柄,用户体验大打折扣。新的输入交互必不可少,国内有声控、眼动、操作杆、手势识别等各种方法。

内容分发平台

目前,做应用商店的团队,都是以应用分发作为平台的一部分,其业务往往还包括硬件、软件、内容和服务,针对的都是眼镜盒用户。暴风魔镜和Dream VR助手,走的都是“硬件(眼镜盒)+ 软件+分发+内容和服务”的路线。

情趣行业

国内一些情趣用品厂商推出VR概念版色情产物,可实现虚拟性爱,受到众多宅男追捧。

医疗

虚拟技术的应用可以用于治疗拥有心理创伤的病人,对于各种心理恐惧、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症、甚至遭遇过事故而留下心理阴影的病人都有治愈功能。比如 Psious 公司就开发了一款VR模拟航线程序,他们让病人戴上虚拟显示器,由心理医生引导他们进行操作,并且通过App控制虚拟环境中的飞行天气条件变化(引发焦虑症的条件),让病人适应这样的环境并且慢慢克服。

头戴显示设备

分PC端头戴显示设备和移动端显示设备。用户戴上后,可体验360度视频播放。

只要迭代足够快,就一定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未来,冯鑫觉得如果平台内容足够强大,可搭建完善的广告系统,甚至可以免费送VR眼镜。他否认一些人提出的VR将持续烧钱、不挣钱的现实,在他的预估里,暴风魔镜还要再烧两年钱,差不多投入1亿美金。产业布局完成后,广告收入、内容收入以及周边收入都非常可观。

对于资金需求量较大的硬件开发创业者,冯鑫建议能及早找到自己的核心技术点或者转换方向,不然很难再支撑两年。资本对VR虽然越来越关注,却一直徘徊不前,“非常关注,非常谨慎”,娄池说,资本都愿意投两三百万给天使轮,试试水,有1000万需求的就很难融到钱。

投资者谨慎还是因为不懂,张书宾说,经常有投资人来公司学习,很多刚来先体验体验产品,再让给他介绍下什么是VR,来来去去几次对方才能有点明白,但对方因为刚介入对产业链还是没有什么判断。娄池有一次去见投资人,对方追着他问了两个小时,最后一直纠缠于“为什么你的技术比别人强”这个问题,讲来讲去对方也搞不明白。

松禾暴风VR基金创始人伍经纬觉得,目前资本市场谨慎的主要原因是对VR市场的判断还不够成熟,按硬件出货量统计,目前中国VR用户总数也就100万,这个市场规模还太小,等到用户规模到1000万层级的时候资本才会真正涌入。

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创业公司极有可能因为资金链断裂死掉。蛮牛游戏负责人崇慕觉得现在的VR行业就像两三年前的手游,短时间从三四千家激增到一万多家,去年手游整体市场下滑,到现在活着的还有不到5000家,挣钱的就更少,“一场繁荣后,最后死掉一大批。”

覃政则把现在VR行业的创业公司分成两类,一类公司是气球,另一类公司有可能成为飞机,前者没有核心技术靠着风口不断膨胀,后者有引擎靠着风口快速上升,没技术的遇到风口紧缩或者其他小碰撞,自己就掉落了,剩下的才是VR主战场的竞争者。

覃政现在唯一担心的是资本市场的陪跑耐力。国外Oculus花三年时间才推出一款产品,但在国内这根本不可能,他的投资人曾跟他谈过几次,要抓紧速度争取三年上市,他每次都乐呵呵听着。“这个市场开始被资本市场拽着跑了,没产品也能上市。”覃政说,上半年他曾试图收购两家小的创业公司,谈判都卡在估值上,对方三五个人的新建团队开的价都是三四亿的估值。■

猜你喜欢
冯鑫暴风魔镜
这是一面魔镜
202A暴风新影科技有限公司
魔镜,魔镜,告诉我
政策出台,BFC暴风影院如何发展 专访暴风新影销售总监李晓志先生
打开,打开
冯鑫:一个乐视学徒的生死困局
冯鑫渐入佳境
冯鑫:江湖中迷走,浑然身自由
暴风来袭——2014交通行业特点回眸
暴风来临:气候变化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