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改革的领导艺术

2015-09-08 02:27刘峰
紫光阁 2015年9期
关键词:实干领导者信念

刘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就指出,“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除了要求领导者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素质之外,最重要的是必须具备创造性。具有创造性的领导,才能善于领导改革,推动改革,把工作搞得生气勃勃,有声有色,既有进取,又有成效。”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具備推动改革的能力素质,掌握推动改革的方式方法,运用推动改革的领导艺术。

做一名改革的推动者

改革离不开领导干部的推动和领导。历史与现实的经验一再证明,改革型领导者往往与众不同,他们身上具备一些鲜明的品格特质。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信念坚定,追求卓越。改革型领导者的第一个特质是信念坚定,对所追求的目标有着强烈、持久和坚定的信念。毛泽东对中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信念矢志不渝,马丁·路德·金对美国黑人人权的坚定执着,给世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他们都是典型的改革型领导者,具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追求卓越,义无反顾;不达目标,决不罢休。习近平总书记把信念坚定放在好干部五条标准中的第一条是极为深刻的。

全神贯注,全力以赴。2014年2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媒体专访时说,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推动改革一定要聚心聚神聚力,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集中自己的精力、能力和时间投入工作,对自己的信念和改革的目标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高度自信,赢得公信。改革型领导者往往高度自信,领导干部只有对自己认定的目标高度自信,才能赢得干部和群众的信任和认同,才能激发和坚定干部和群众对改革目标的热情和信心,最终形成进行改革的共识。善于激励人心、共启愿景是改革型领导者的突出特质。

既有魅力,又有魄力。改革型领导者从来都是独具魅力的,他们的魅力来自坚定的信念,丰富的经历和鲜明的个性等多个方面。改革型领导者更具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不怕困难牺牲,愿意承担风险;敢于面对失败,并具有强烈的拼搏精神;推动改革开放,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崇尚行动,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改革型领导者从来都不是空谈者,而只能是实干家。他们崇尚实干,带头实干,以实干的精神和行动去一点点改变现状,去影响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实干苦干,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用行动夺取胜利。

今天,领导干部要有推动改革的大智大勇,善于冲破固有利益的藩篱,勇于成为改革的行动派。

“徙木立信”与赢得认同

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针对大家有希望也有担心的情况,提出要把八项规定继续抓好,起到“徙木立信”的作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借“徙木立信”的故事展现了他推动和领导改革的高超领导艺术。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都已经准备就绪,但他并没有立即公布。因为他担心百姓不相信也不服从自己,于是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告诉大家,有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集市北门,马上就赏他十金。老百姓都认为这不可信,搬个木头就能得到十金,所以根本没有人来搬。商鞅一看没人搬,就把赏金由十金提高到五十金。这时,有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轻而易举地把这根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马上赏了他五十金。从此,老百姓都相信商鞅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他随后颁布的变法措施得以在全国较为顺利地推行。

实际上,改革最难的就是老百姓对领导者的信任问题,就是改革的信誉问题。商鞅通过“徙木立信”使全国的老百姓对变法有了明确的预期,只要按照商鞅的要求去做,就一定会得到他所承诺的奖励结果,这是变法得以顺利推行的原因所在。

党中央颁布的八项规定已经极大超越了“徙木立信”的象征意义。习近平提及这个典故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都坚信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是锐意改革的领导集体,是务必取得改革成效的领导集体。

国家行政学院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领导力发展”课题组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信誉是一切领导关系的基础,信誉是所有领导力的基石和支点。每一名领导干部都应该知道,领导能力没有领导信誉重要,过于强调领导能力与过于强调技术是一样危险的。广大领导干部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领导力和领导艺术在任何时候都重要,但相对于稳定的环境来说,转型和改革时期的领导力和领导艺术更重要。同样,信誉和权威在平时也很重要,但在转型和改革时期,领导干部的信誉和权威更重要。

推动改革要处理好五大关系

改革的实质是对利益分配格局和利益分配规则的调整,推动和领导改革往往面临着来自左和右两方面的阻力,所以,推动改革既要有智慧,又要有勇气,更要有高超的领导艺术,重点要处理好以下五大关系。

一要处理好动力和阻力的关系。推动改革的艺术就是正确处理好“三力”的关系,即尽量地减少改革的阻力,增加改革的动力,形成改革的合力。领导者在确定改革方向后首先要明确谁支持改革,谁反对改革;谁真正掌握权力,谁实际控制舆论;改革过程中有可能遇到哪些阻力,这些阻力来自何方;为了克服这些阻力需要做哪些努力;如何能够将改革的观望者和反对者转变为支持者,最大程度壮大支持改革的力量。“上下同欲者胜”,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对改革的认同和共识至关重要。

二要处理好激励与凝聚的关系。增加改革的动力重在激励,要给改革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权利和福利,给他们荣誉和信任。要激励那些有胆有识而不是畏手畏脚的人,激励那些富有创造性而不是因循守旧的人,激励那些实干苦干而不是只会空谈的人,激励那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政绩而不是唯GDP至上的人。在激励的同时还要善于凝聚力量。领导干部既要能够通过法律和纪律等硬约束来形成改革的合力,又要善于运用先进文化、道德作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软约束来凝聚改革的正能量。

三要处理好“蹄疾”和“步稳”的关系。通常,改革需要稳扎稳打,从容易处着手,“摸着石头过河”,进行渐进式改革,进行增量改革,积累经验,赢得支持,取得小胜,做到“步稳”。没有小胜,多数人就很可能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变化,就会感觉改革是如此之难,就可能停下改革的脚步,甚至反对改革。处理好“蹄疾”和“步稳”的关系要做到迈小步、不停步,关键时刻迈大步。要掌握改革的节奏,把握改革的时机,善于借助重大时机进行存量改革,推动更深层次的改革,解决更难更大的问题,最后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

四要处理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整体推进要求每一项改革既要考虑局部的具体情况,更要从大局出发,从全局来谋划,服从大局,顺势而为,从而减少阻力,增加动力。重点突破则要选择好突破口和切入点,选择好时机啃掉硬骨头,没有重点突破,就难以撬动改革进程。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要求领导干部要统筹大局,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进行重点突破,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整体推进需要顶层设计,确定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重点突破需要基层探索,发现啃硬骨头的方法,扎扎实实推动改革取得实效。

五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就要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具体实际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就是推动改革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领导干部要坚持历史的继承性,要尊重历史,尊重前任,尊重老干部,尤其不能否定和抛弃前任所取得的成就,无论什么一概否定,一切工作都推倒重来,要做到“新官要理旧账”。领导干部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有所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是精神力量之源。对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来说,能不能有大发展,只要看看这个地区、这个部门的人是否有积极和主动作为的进取意识就能判断出来,其中,关键是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有没有锐意进取、主动作为的意识。

猜你喜欢
实干领导者信念
为了信念
比武激活力 实干写担当
发光的信念
做事应经得起“火炼”——实干不能玩“虚”
信念
三八妇乐 实干为要
闭目塞听,才是领导者的第一大忌
真诚是领导者的最高境界
实干的智慧
金圣节能清净剂 节能减排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