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实践教学模式之建立

2015-09-08 00:20黄韦芳
右江医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导师制实践教学

黄韦芳

【关键词】实践教学;导师制;病例导入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5.04.039

目前,我国医院儿科医生资源紧缺,儿科精英尤其匮乏,对儿科医学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在临床医学儿科专业中,开展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实践教学,能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接受新事物等多方面的能力,能为未来医院儿科输送合格的人才。笔者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实践教学模式建立的途径。

1启发式之授课模式,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

所谓“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先布置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开展查房实践活动,之后在课堂中让学生汇报病例;教师根据先前安排的问题,展开病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病情的发展变化规律;启发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各种临床病情[1]。通过这种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问题启发过程中,一步步探知答案,从而收获知识。在“启发引导式”教学模式中,可以开展临床专题小讲座、典型病例示范等教学活动,启发学生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活动相结合。同时,可以在学校加大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力度,让学生多接触患者,接触各种病例;教师平日也可以开展“社区医疗服务”、“送药下乡”等活动。在活动结束之后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把儿科理论知识与儿科临床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医学职业道德。

2病例导入式教学,临床实践和医学理论之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顺利开展。通过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能修正理论的不足,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知识。为此,教师可以设置病例导入式教学模式,实现临床实践活动与医学理论的相互结合。即以某一个病例为案例,让学生对此展开讨论、分析、总结,从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病例导入式教学模式,可以门诊教学的方式所展开。例如由主治医师担任带队教师,指导学生接待患儿。在真实的医患环境中,让学生对患儿病情有一个切实的了解。在每一轮病例实习结束之后,由带教老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负责考核,检测医学生的学习效果。病例导入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设置专题教学。例如设置《临床专题座谈》《创新思维讲座》《临床思维讲座》等儿科临床实践专题教学,在这些讲座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在儿科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困惑,把跨学科前沿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此外,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启发思维,可以在教学查房或者门诊教学中,以问题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病例进行思考;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培养其分析、概括、综合、表达等能力。如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精选各种富有代表性的真实临床病例,指导学生查阅和复习有关的医学知识,让学生根据病例查阅学术上研究的新进展。经过病例知识准备之后,才引导学生进入临床实践教学。3思维教学,临床实践和思维训练之结合医学生还处在学校学习的阶段,没有形成一种医生所具备的临床思维。如何把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临床医学的思维形态,使之形成一种真正的医学技能,这也是临床实践教学应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临床思维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以临床医生接触病人的程序和思维方式来展开教学,例如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小儿发热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症状,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发热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为临床思维的培育奠定基础[2]。如在讲授小儿惊厥的时候,教师不应该把重点仅限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上,应该推广到所有无热惊厥性疾病和有热惊厥。触类旁通,提高学生对疾病的鉴别诊断,以及处理疾病问题的能力,且潜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临床思维教学的开展,还应该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所谓任务驱动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和出发点来开展角色扮演。儿科临床工作中,由于年幼的孩子不能向医生讲述自己的病史,以及明确定位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扮演医护工作者,向家长询问孩子的病史,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发展史;必要时,应配合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在课堂角色中,学生应扮演疾病防治的角色执行者,儿童营养和膳食的指导者、儿童保健营养知识的宣传者、患儿的知心者和代言者等等角色。临床思维教学的开展,还应该在儿科教学过程中实施CBS(CaseBased Studying)教学方法。所谓CBS,也就是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主要侧重点在于“以学生为主体、以案例为教学活动中心”的教学方法。在讲授新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摆出典型的案例,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分组对这些案例展开讨论。在分析案例的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基本的医学理论、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教师应注意在CBS教学法中的案例,应具有高度的动态性、仿真性、形象性等特征,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学习的主动性。

4导师制,临床实践和科研训练之结合培养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可以为未来医院输送创新性人才做准备。为此,医院应推行导师制,由一个导师来全面负责学生的学业。导师根据科室的计划,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导师制”的实施,可以采取一个导师来负责一个学生学业的“一对一”带教模式,这样使临床带教活动呈现规范性、系统性等特征。与导师会诊的工作中,学生也能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形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会逻辑推理、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鉴别和诊断疾病,找出主要矛盾,采取疾病治疗措施等一系列解决临床医学问题的步骤,并且从导师中学到先进的经验。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应该坚持“放眼不放心、放手不放眼”的原则,从而促进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指导学生科研上,导师可以根据自己主持的课题,为学生讲授科研的注意事项和科研的基本过程,学生可以参加导师的科学研究,可以把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密切结合。同时,导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医学研究和其他研讨活动,推动学生对医学知识的领悟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境界、新高度。导师制的师生互动,还可以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目前医学生的学业压力比较大,影响了学生科研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面对学生在科研方面的心理问题,导师应该充当学生朋友、家长的角色。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发挥对学生导心的作用。通过“一对一”的导师负责制,导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和压力所在,然后与学生展开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精神的迷茫和困惑所在,运用自己的经验为学生解决科研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导师制的言传身教,也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医德医风的最佳方式。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医德医风光靠理论讲授或者知识灌输是不行的,更多是要发挥导师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精神、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学生良好的榜样[3]。因此,导师应用自己行动,引导学生认真钻研学术、认真对待医学工作;以自己为榜样、严谨认知的工作态度和科研态度、医德医风、言语去感染学生。通过这一种熏陶教育,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科研精神,也对导师的科研行为起到严格约束的作用。参考文献[1] 何妙侠,朱明华.临床病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责任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3,20(3):136,144.

[2] 朱文华,方力争,戴红蕾,等.导师跟踪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中的运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3):333335.

[3] 段华汛,邹如政,冯辉,等.青年住院医师导师制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5(4):1516.endprint

猜你喜欢
导师制实践教学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导师制国内研究综述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