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015-09-09 11:01沈黎明
新青年 2015年9期
关键词:田华喜儿白毛女

沈黎明

不久前一部由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云南华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根据真实案例联合创作、出品的法制题材电影《执行》在全国公映。在这部影片中,人们看到了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那熟悉的身影,耄耋之年的她在片中担纲主要角色,饰演一位老奶奶,人们发现,尽管岁月的风霜染白了她的满头乌发,但她的表演依然充满激情,风采丝毫不减当年,展现出一位老艺术家的别样魅力。

12岁参军,一部《白毛女》教育、影响了几代人

田华1928年出生在河北省唐县一户贫苦农家,自幼聪明伶俐,模仿能力很强,学起人物言行来惟妙惟肖。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北硝烟弥漫,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年少的田华,人小志高,一心要为赶走日寇出点力,于是12岁那年毅然离家投奔了八路军。由于有一定表演天赋,来到部队,田华进入了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做了一名小演员。在这个革命大熔炉里,经过严格的业务训练、残酷战争环境的磨练和她自己的刻苦努力,田华迅速成长起来,能在许多话剧中担任角色,到新中国成立时,经过近10年的演出实践,田华已经成长为一名出色的话剧演员。

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要将歌剧《白毛女》拍成电影,导演王滨和水华在选择女主角“喜儿”时,几经遴选,最终看好了田华,认为她不仅年龄、家庭生活与角色很接近,且有一定表演经验。这是田华第一次拍电影,接到参演通知的那一刻,她兴奋不已,但很快冷静下来:“电影与话剧毕竟不同,既然导演信任我,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竭尽全力把角色塑造好!圆满完成任务!”正是凭着这样一种朴实的信念,田华进入剧组后,除了认真参加组里安排的分镜头剧本讨论外,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勤奋学习电影的拍摄和制作,与此同时,还虚心向扮演大春的李百万、扮演王大婶的胡朋、扮演黄世仁的陈强等老演员学习,不懂就问,虚心求教,没多久便掌握了电影拍摄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要求。此后为了进一步接近角色,田华又在导演安排下深入到平山县一个小山村体验生活,与一个和自己同龄的女孩同吃、同住、同劳动,期间她不怕苦、不怕累,把小时候干过的挑水、砍柴、推碾子、挖野菜等农家活又认认真真干了一遍。由于从小有切身体验并熟悉解放前农村的情况,田华很快找到了角色的感觉,影片正式开拍后顺利走进“喜儿”的内心世界,把一个善良、纯朴、勤劳又有着刚烈性格、不屈精神的农家女孩儿塑造的栩栩如生。

1951年《白毛女》拍摄制作完成,一经公映,立即在全国引起轰动,不仅在刚从旧社会走出来的观众中引起强烈共鸣,也成为教育青年一代的生动教材,同时还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一举夺得当年文化部优秀影片评选一等奖,田华扮演的“喜儿”则受到广泛赞誉,她也因“喜儿”一角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金质奖章,从此人们记住了“喜儿”、记住了田华,记住了电影《白毛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影《白毛女》教育、影响了几代人,是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红色经典之作。

不待扬鞭自奋蹄,主动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

《白毛女》拍摄完后,田华正式与电影结缘,先是进中央戏剧学院干部训练班深造,后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相继拍摄了《花好月圆》、《党的女儿》、《江山多娇》、《碧海丹心》、《秘密图纸》、《奴隶的女儿》、《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一大批影片,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以精湛的演技为人们留下了一个个精彩而难忘的银幕形象。

1980年,年过五旬的田华参加了电影《法庭内外》的拍摄,在片中饰演一位女法官。体验生活时,田华随法院法官参观了一所监狱。这次监狱之行,田华第一次见到了那么多20岁左右的年轻罪犯,他们那毫无表情的面容,迷惘的眼神,令田华心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也就在这一刻,作为一位母亲和一名老同志的她,在为这些年轻人惋惜的同时,意识到自己应该为青少年一代做点什么。

田华是那种认准了的事,就会努力去做的人。拍完《法庭内外》,田华便动起了脑筋,一连数日,“我从哪儿入手,怎样为青少年做点事?”成了她整天琢磨的问题。一天看报纸时,报上一篇老红军为青少年做革命传统报告,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通讯吸引了她的眼球,仔细阅读完后,田华眼前一亮,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对啊!我12岁参加革命,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何不向老红军学习,以亲身经历给孩子们讲我党、我军的发展史、光荣传统,让他们知道新中国来之不易,从而努力学习,争取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呢!”有了这个想法后,田华立即付诸行动。从此,一有时间她便主动和青少年接触,给他们讲革命传统;一要外出慰问演出,不论去城市还是农村,她都主动选择到学校等青少年多的单位,牺牲演出之余的休息时间与孩子们交流、谈心。1983年田华被组织任命为“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走上领导岗位,工作忙了,大块时间少了,她就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整理出一些小故事,只要有机会便见缝插针给孩子们讲上一段。

田华在给青少年讲革命传统、与他们交流时,非常关心孩子们是否听得进去,为此她根据青少年感性思维能力强、重感情的特点,讲革命传统时,声情并茂,将大道理寓于生动的具体事例或者自己演过的《白毛女》、《党的女儿》等经典电影故事的片段中;与青少年交流时则和蔼亲切,循循善诱,由于方法得当,因此非常受孩子们欢迎,很多青少年说:“听田华奶奶讲革命传统,就像听电影故事,脑海中会浮现出画面,十分生动!”一次一位60多岁的老人遇到田华,动情地对她说:“我小时候看过你演的《白毛女》、《党的女儿》,很受教育,最近听孙子说您在给他们讲革命传统,您做的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啊!”1990年,为了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教育,动员全社会,尤其老革命、老同志共同教育、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成立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田华得到消息后,立即加入,决心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离而不休,努力为下一代奉献爱心

1990年,62岁的田华为了把“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的职位让给年轻人,主动提出离休,组织上挽留她时,她真切地对领导说:“我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啦,把职位让给年轻人,是为党的事业着想,离开岗位后,我照样可以为党工作。”田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离休后,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各种社会活动,尤其关心下一代工作中。随着参加“关工委”活动的不断增多,田华逐渐对“关工委”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本工作目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为对下一代的关心,除了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素质外,科学文化素质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于是1996年她萌生了把几十年积累的艺术财富留给年轻人的想法。怎样才能实现这个心愿呢,经过一段时间认真思考,田华决定办一所艺术学校,一来为有文艺细胞的青少年提供一个系统学习的机会,二来为青少年搭建一个提高艺术修养的平台。

田华将自己这个想法和亲朋好友们一说,没想到立即遭到大家的反对。原因是不久前她响应中宣部号召,参加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江西老区遂川县慰问演出时,由于过度劳累,患上了急性肺炎,高烧不退,但她不肯休息,仍坚持演出,结果刚完成任务便昏迷过去,被抬上飞机送回北京住进了医院。一些亲朋好友纷纷劝她:“办学谈何容易,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您一个年近70,忙了大半辈子的人怎能承受得了,再说您身体也不好,还是好好休息吧!”大家的关心,田华心里清楚,但除了感激外也不多说什么,依然坚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经过数月紧张筹备,1996年9月,在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所以她的名字命名,并由她亲自担任校长的“田华艺术学校”终于成立了,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王兆国应邀担任了名誉校长。

办一所学校不难,但办一所好学校很难。田华深谙这个道理,于是从办学那天起,她就全身心投入到各项工作中,从学校的教学设施建设、器材购置,学生伙食安排,到教学进度设计、教学质量要求,以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事必躬亲。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她亲自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聘请老艺术家、老教授来授课。每年新生一入学,她都要亲自给孩子们上一堂德育课,告诉他们学艺要先学做人;每次考试前,她都会搬到学校住,为孩子们减压;每逢节日,她怕孩子们想家,顾不上自己的三个孙子,跑到学校和孩子们一起会餐、联欢……正是这种呕心沥血的努力,“田华艺术学校”越办越好,近20年来,不仅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苗子,还形成了中等教育、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办学格局,成为全国同等规模艺术学校中的佼佼者。

除了办学外,田华对下一代的关心还体现在方方面面,凡对青少年有益的活动她都积极参加,“中国民族文化促进会”组织帮助大山里贫困孩子上学的“山花工程”,她担任“爱心大使”,帮助山里孩子争取企业赞助;老同志们到太行山、沂蒙山等革命老区为孩子们捐献图书,队伍中有她不知疲惫的身影;汶川地震发生两周年前夕,中国人寿慈善基金会主办“晨光里的孩子——汶川地震孤儿摄影展”,她亲临现场,鼓励孩子们坚强面对生活……多年来田华的无私付出,不仅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也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获得了一系列奖励,其中中组部与国家老龄委授予的“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田华最为珍惜。

如今年近九旬的田华,依然关心着青少年的成长,常以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激励自己,甘做化作春泥的“落花”,继续为关心下一代做贡献。

猜你喜欢
田华喜儿白毛女
歌剧《白毛女》在延安创作排演史事考
憨福
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唱段研究
白毛女(第一幕节选)
夺走玉枕骨
Sexual characteristics of male guppies Poecilia reticulata serve as effect biomarkers of estrogens*
歌剧《白毛女》中“喜儿”艺术形象分析
田华丝网版画作品
在延安,初见《白毛女》
河北博物院上演“白毛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