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不能停,但不能乱吃

2015-09-10 07:22陆远熙
科学Fans 2015年9期
关键词:诱导剂前体底物

陆远熙

今年7月,美国一位高中生因感冒而购买了非处方药泰诺,想快速缓解自己的感冒症状,在未仔细阅读说明书且缺乏用药知识的前提下,同一时间内服用超过3倍最大剂量的药物,结果导致急性肝衰竭进而死亡。

对于我们所有人而言,吃药、输液,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可是绝大多数人恐怕都不会知道,简简单单的用药过程,不仅仅和药物作用的病变部位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离不开肝脏、肾脏等代谢解毒器官的忙碌。作为药物代谢的主要部位,肝脏的工作可谓是至关重要,但它也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完成工作,稍严重的情况搭上性命也是可能的。

药物代谢的“工厂”

药物在身体内的“奇幻漂流”,可以分为多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首先,除某些只在局部起效的药物(如止泻药、治疗肠炎的抗生素等)以外,药物都要经口服、注射等方式进入血液循环;其次,血液循环会让药物“漂流”到全身各部位,有些药物可以借此直接到达作用部位来发挥效果,而有些药物由于本身不具有活性(即“前体物质”),还需要肝脏把它们活化成有效物质,才能发挥作用;最后,完成使命的药物会进入肝脏、肾脏等代谢器官,或是直接排出体外,或是经过代谢器官的“改造”,变成更易于人体清除的物质后再排出体外。

由此看来,肝脏在帮助无活性药物变成有效物质,以及在药物完成作用后将其排出体外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肝脏之所以具有这些神奇的功能,完全是因为肝细胞中遍布各种特殊的酶,它们如同“工厂”一般,快速高效地完成药物代谢所必须的各种化学反应。在药物代谢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分别是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CYPs)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s)。

CYPs既可以帮助药物形成易于排出体外的代谢产物,又可以帮助那些药物前体顺利转化为活性药物。这一方面的典型例子,是被广泛用于预防心脏病发作的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本身不具有任何活性,但在口服后30~60分种内,到达肝脏的氯吡格雷便会被多种CYPs(最主要的是CYP2C19)“加工”,加工后的产物会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快速有效地干扰血小板聚集过程,从而起到预防心脏病的效果。而UGTs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曾被人忽视,但近些年的研究发现,它同样负责相当多一部分药物的代谢过程,而且和肝脏对有机毒物的解毒能力密切相关。

代谢酶的“游戏规则”

正如同贯穿城市的道路受交通规则管控一样,代谢酶对药物的代谢过程,同样受一定的规则约束。药物代谢的复杂之处在于,代谢酶本身极容易受到外来物质(如患者同时服用的其他药物,甚至是食物)或是遗传因素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直接“受害者”,就是依赖于此种代谢酶得以代谢的药物了。一般而言,与代谢酶有关的物质,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底物:

我们在学习化学或是生物学的时候,已经接触过“底物”这个词。在药物代谢中,底物是指那些需要经过特定酶代谢,从而变成活性药物或排出体外的物质。

值得一提的是,同一种酶的不同底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假若同时服用了两种属于同一种酶底物的药物,就会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况——其中一种较为“霸道”的药物可以把代谢酶占为己有,而另一种药物只能望“酶”兴叹。

抑制剂:

倘若一种物质在体内可以妨碍某种代谢酶参与其他药物的代谢,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为该种代谢酶的抑制剂。有趣的是,绝大多数代谢酶的抑制剂,恰好是它自身的底物,它抑制酶的活性主要是因为会和其他通过此酶代谢的物质“抢饭碗”。而竞争中的失败者,则只能在血浆中继续等待代谢酶重新接受它,这对那些依靠代谢酶排出体外的药物,会造成蓄积现象,导致血液内药物的浓度上升。而对那些依靠代谢酶活化的药物,则会导致药物发挥作用的时间延迟,甚至是作用减弱(因为药物前体本身也可被代谢,没来得及活化的前体,很可能会直接被代谢酶“抓走”而排出体外)。

这种相互作用有时会十分恐怖,例如抗真菌药伏立康唑是CYP3A4的强抑制剂(和底物),至于它强到什么程度,某些奇葩的用药可以达到1014%的利用度,药物在体内的最高浓度则暴增了556%。如此惊人的相互作用,无疑会引起极其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更何况,有很多药物的治疗窗(药物发挥效果但不至于中毒的剂量范围,关于此概念,可翻阅本刊2014年6月刊《“纯天然”背后的健康风险》)本身就窄得吓人,一旦被酶抑制剂所干扰,后果可想而知。

诱导剂:

对照着前面关于抑制剂的概念,倘若一种物质在体内可以促进某种代谢酶参与其他药物的代谢,那它就可以称为该种代谢酶的诱导剂。酶诱导剂一般和代谢酶本身的关系不是很大,但却可以加速这种酶的工作。这听起来不错,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对于那些通过代谢酶进行代谢的药物而言,代谢酶被加速,也意味着它在体内会较以前停留更短时间,随后便被代谢酶转为代谢产物排出体外。这一点反映在药物的代谢指标上,就是药物的半衰期(浓度在体内衰减一半的时间)、生物利用度和体内的最高浓度同时大幅下降。

药学界最为出名的诱导剂,莫过于著名抗结核药物利福平,与利福平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往往无故“中枪”。例如前面提到过的抗真菌药伏立康唑,当它和利福平同时服用时,它的生物利用度会骤减96%,药物在体内的最高浓度则骤减93%。加上伏立康唑价格昂贵(数百元一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天吃进去上千元的药,结果在到了病灶之前,就被利福平挥霍掉了。

其实上述这些药物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医生们一般不会把它看成太大的威胁,毕竟药品说明书上就会标记这些相互作用,用药时完全可以提前错开具有相互作用的药物。可医生们防得住药片,却很难防得住患者的嘴。例如西柚和它的果汁,就是效果较强的CYP3A和CYP1A家族抑制剂。很多患者往往会忽略掉这点,而把西柚汁与通过这些酶代谢的药物同时服用,结果酿成大错。

在国外的一家医院,医生们为治疗一位83岁老人的心律失常,给她注射了胺碘酮(一种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也是CYP3A的底物),万万没想到的是,几分钟后老人就出现了严重的心律失常(该药过量的表现),险些因此丧命。医生们随后在给老人查房时,发现了这次事件的罪魁祸首—西柚汁。原来,老人一向有喝西柚汁的习惯,平均每天要喝1.5升,正是西柚汁抑制了药物的代谢,导致老人出现药物过量。

药物相互作用,也能造福患者

从上面的描述来看,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或是降低药物的疗效,看起来似乎都不是什么好事。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医生们在摸清楚了代谢酶的“脾气”之后,也开始利用相互作用来造福患者。下面的两个经典事件中,药物相互作用反而帮助患者得到了更好的治疗。

我们都知道,被誉为“鸡尾酒疗法”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可以帮助HIV感染者重建免疫系统,大幅延长生存期。而这一疗法的关键,则是联合应用多种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其中关键的一类,是能阻止病毒产生感染性后代的蛋白酶抑制剂(PIs)。可惜的是,人们发明的PIs中,很多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极其可怜(不到4%),使得口服药物的效果不佳。而在如今,医生们可以用一种巧妙的方法,来大幅改善这种药物的吸收,那就是使用代谢酶抑制剂。绝大多数PIs均通过CYP3A代谢,而小剂量的利托那韦(也是PIs)或考比司他(专职代谢酶抑制剂)可以有效地抑制CYP3A,大幅提高PIs的生物利用度,从而有效地改善HAART疗法的效果。这一效应被称为“增效”疗法,在大多数国家的HIV治疗工作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而对器官移植受者而言,“增效”疗法也有它的用武之地。器官移植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排斥药物,以预防排斥反应。但有些抗排斥药物的费用较高,一些贫困家庭难以承担长期的高额药费。中国的移植医生们则发明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利用西柚汁抑制CYPs,为抗排斥药物“增效”,而西柚汁的抑制效应,可以通过常规的血药浓度监测来轻松控制。这样一来,患者往往能够节省50%以上的抗排斥药物费用,而不会导致药效不足或是药物过量的情况。

猜你喜欢
诱导剂前体底物
间歇浸没植物生物反应器培养栀子愈伤组织及产藏红花素条件研究
两种品牌大肠菌群酶底物法检测试剂性能的比较
N-末端脑钠肽前体与糖尿病及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呈负相关
解析参与植物胁迫应答的蛋白激酶—底物网络
诱导剂对乳白耙齿菌产MnP活性影响研究
英国警示含左炔诺孕酮的紧急避孕药与肝酶诱导剂联合使用可能降低紧急避孕效果
N-端脑钠肽前体测定在高血压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葡聚糖类抗病诱导剂在水稻上的试验初报
泛素连接酶-底物选择关系的研究进展
茶叶香气前体物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