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城市之善”

2015-09-10 03:43高春花
道德与文明 2015年2期
关键词:伦理学历史空间

高春花

城市是承载人们美好生活的空间,生活之好与城市之善正相关。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年)》,提出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深入学习和贯彻《规划》精神,为美好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2014年10月25-26日,由中国伦理学会、北京伦理学会主办,北京建筑大学承办的“伦理视阈下的城市发展”——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2014年学术年会在京召开,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以及欧洲建筑学会的国际友人等一百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湖南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李建华教授主持,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教授作主旨演讲。人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建设报、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道德与文明》杂志、《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科学家》杂志、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到会。会议聚焦“城市之善”,围绕城市发展与空间哲学、人文城市与公民教育、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绿色建筑与国际视野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交流与对话。

一、城市发展的“目的之善”

城市为谁而建?何为美好城市?这是城市伦理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北京伦理学会会长、国家行政学院王伟教授,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陈忠研究员一致指出,伦理学作为一门“显学”日益渗透到社会发展诸方面,逐渐摆脱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概念之困,改变宏大叙事的姿态,以“微伦理学”的表达方式重归人生、亲近生活,再现魅力。伦理学研究日益具有微观视阈,美好城市的微观问题研究日益成为一种时代精神。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李建平研究员认为,“城市之善”在于发展目的之善,我们既要关注环境生态,更要关注人文生态。万俊人教授说,城市发展中的“大城市病”问题归根结底是城市本质、城市形态的问题。他以法国巴黎和俄罗斯圣彼得堡为例说明,城市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看得见的城市,一种是看不见的城市。前者主要表现为高楼大厦、道路桥梁,后者则内蕴于城市的精神、文化和道德中。巴黎和圣彼得堡始终保持一种文化和精神的吸引力,置身其中,人们到处都能见到博物馆、文献馆,随时都可能邂逅“梦中情人”。我们既要建设“看得见”的城市,又要塑造“看不见”的城市,从伦理、文化的角度理解城市、建设城市,从而真正彰显城市的特点、意义和品质。

二、城市空间的“正义之善”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中国正在进入一个空间崛起的时代。城市大开发、房地产火热就是最好的例证。城市空间不仅是供人们栖息的物理容器,更是一个表征政治关系的社会舞台。许多学者认为,城市空间具有政治特征,空间现象是一个政治现象,空间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政治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雷颐研究员从政治学角度阐述了中国城市空间与权力、政治的密切关系。中南大学李建华教授、北京建筑大学张华副教授都认为,空间的政治性表现在:空间是政治权力存在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场所,而城市空间生产需要政治权力的支持。然而,城市开发、地产运营的结果并不能保证所有人公平享有城市空间。换句话说,城市空间的生产不仅积累起社会财富、道德和良善,同时也积累了问题、风险和积怨。于是,城市空间正义就成了城市居民强烈主张的一种政治权利。作为一种“合目的性”的空间形态与空间关系,空间正义要求社会,中的不同群体享有平等的空间权利,并相对自由而理想地进行空间生产和消费。然而,在现实的空间生产过程中,权力与资本的双重作用,导致了城市空间过度资本化,城市开发中权力不正当参与,城市空间生产、分配和消费行为出现价值混乱,城市空间正义缺失逐渐居于空间生产现实矛盾谱系的核心。现实的拯救方案是,将城市空间正义作为城市政策的优先价值,并在空间生产中进一步规范资本运营、科学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城市规划中的公民参与率。

三、历史建筑的“存在之善”

城市历史建筑是城市历史的文化载体,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历史桥梁。保护好历史建筑以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历史文脉,是本次学术研讨会热议的又一话题。住建部科技司原司长、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李先逵教授论述了保护历史建筑的“合目的性”,认为失去历史记忆的城市是没有文化、没有灵魂、没有情感的城市,保护好珍贵的历史建筑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中国传媒大学李淑文教授认为,一个真正美丽的城市一定要有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故宫建筑表达了“大,一统”观念,北京四合院建筑诉说着市井生活,上海欧式建筑体现出中西合璧的文化。城市建设应该通过留住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来传承城市文化基因、保留城市文化记忆、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欧洲建筑学会设计师Milan svatac(米兰·斯瓦特克)以捷克首都布拉格为例解读了历史建筑保护对一座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布拉格以中世纪老城广场为核心,从里向外逐层发展,依次保存了罗马时期、哥特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19世纪和20世纪等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街区和建筑,被誉为最美的欧洲城市历史博物馆,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此,新区旧城的和谐共存构成这座城市引人入胜的文化特色。

历史建筑以何种方式存在?李先逵教授认为,以往那种抛开旧城、孤立发展新区,或以破坏旧城为代价来推动新区建设的做法常常导致城市文脉支离破碎,他建议政府部门和学界同仁在解决了历史建筑“为什么”要保护以后,应该认真研究“如何”保护。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朱起鹏以北京宏恩观为例,提出了城市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更新和发展的新思路。他认为,历史建筑的惯常存在方式是使其变成博物馆或旅游景点,这虽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保护方式,但就北京来说,两万处遗存的历史建筑和大量的历史街区,不能都像故宫一样定格成历史博物馆。因此,历史建筑还有另外一种存在方式,即在建筑中请进“伦常日用”,让建筑融入百姓生活。宏恩观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保存下来的。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演变,在宏恩观庙宇中,既能看到元代遗址、清代建筑、20世纪50年代的厂房、90年代的建筑,也有酒吧、咖啡厅、小剧场、小商品市场、菜市场、地下超市等。在这里,各阶层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生活空间,宏恩观也因承载了日常生活而完成了另一种保护和传承。

总之,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城市之善”在于城市发展的“目的之善”、城市空间的“正义之善”、历史建筑的“存在之善”。

责任编辑:冯书生

猜你喜欢
伦理学历史空间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空间是什么?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创享空间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新历史
“蚁族现象”的伦理学思考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