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伦理与国家治理”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5-09-10 03:43杨国才任重远
道德与文明 2015年2期
关键词:生活史伦理学伦理

杨国才 任重远

由中国伦理学会民族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云南省民族伦理学会、宁夏大学民族伦理研究所共同主办,云南省民族伦理学会承办的“民族伦理与国家治理”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1月20日至24日在大理学院古城校区隆重召开。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教育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吉首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湖北民族学院、石家庄铁道大学、广西教育学院、百色学院、贵州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大理学院、《道德与文明》杂志社等二十多个单位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学者们围绕“民族伦理与国家治理”的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一、民族传统伦理与国家治理研究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民委原副主任周明甫先生就2014年9月28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精神做了专题发言。他指出,走中国特色道路解决民族的问题,首先应该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发展、创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路径;其次要走立足现代、面向未来的道路。对于当前民族工作中所面临的自治制度、民族关系、民族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干部人才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学者们予以更多的思考和关注,当然,这也给学者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责任和担当。他还认为,学者首先应该把民族发展的规律、民族伦理、民族关系的规律以及各个方面的规律、标准、范式搞清楚,树立和坚守作为学者的学术伦理和职业道德。其次,在整个历史变迁过程中,学者们都要回答过去我是谁,现在我是谁,未来我是谁;过去做的已经过去,现在该怎么做,未来该怎么做。最后,学者们要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要有创新、有引领,用中国的话语、中国的理论,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

就民族伦理与国家治理的问题,孙英教授提出一个总体标准、两个分标准来衡量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问题。她认为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价值问题,应根据利益多少和利益最大化的余额标准,来解决利益关系冲突情况下自我牺牲的必要性以及在没有冲突情况下自我牺牲的必要性问题。

唐凯兴教授对古代壮族土司的政治伦理思想做了具体的阐述。他概括了忻城莫氏土司统治时期众多的政治伦理思想,包括以儒为道统。以儒治镇、治国,力主德治仁政,效忠王朝、仁民爱物,节俭勤政、教子修身、乐善改过等政治伦理思想,并对其与中华政治伦理中的相容性作了具体阐述。

王良范教授就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问题,提出应在“国家剧场”、“社会剧场”、“民间剧场”的场景中建构民族与国家的双向认同关系,在民族身份与国家身份统一的权利认证下促使民族关系和谐,团结进步。

二、民族伦理学与民族道德生活史研究范式

李伟教授从历史道德人类学与我国多民族道德生活史研究的方向出发,对民族伦理的研究范式、理论、方法,道德人类学的问题和命题。历史道德人类学相关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分析。他认为历r史道德人类学需要借鉴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民族学,为其提供一种事实判断的范式。关于道德人类学的问题和命题。李伟教授认为需要注意以下三个基本问题:第一,民族生活图像的演变及其他的历史痕迹;第二,各民族用以组织和调节道德生活的实际做法和符号形式问题;第三,民族道德历史的本性问题。我国多民族道德生活史不仅是一部生活史,也是一部概念史。每个民族的核心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核心概念不仅包含在语言文字中,也包含在民族的肢体语言、音乐语言、情感语言中,它们构成了丰富的道德生活。

陈文江教授围绕我国多民族道德生活史的分析路径与指标体系提出要建立一系列的指标与框架结构。他梳理了人类学、伦理学、社会学关于道德研究,尤其是关于道德生活研究的文献,提出了“冲圣叙述”、“世俗叙述”、“职业生活领域”、“家庭领域”、“整个社会领域”等五大指标,这些指标应该回到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当中寻找相关学理依据。另外,陈文江教授认为,民族学者所做的道德生活史研究存在着细碎、缺少统领性内容和理论指导等问题,缺少伦理学应有的理论高度,进而导致了研究过程的低水平重复,因此需要在方法卜予以改进。中国各民族道德文献资料数据库的文献数据,应该统一地搜集、管理、使用、汇总及分析,要最大限度保持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可靠性以及查询的即时、高效性。进而保证数据库的合理扩展。

熊坤新教授就中国历代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的研究问题,结合自身从事民族伦理的学术历程,试图站住民族学与伦理学相互交叉、融会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分别对民族伦理学、中国少数民族伦理思想和族别伦理思想进行研究。他指出民族伦理学在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亟须进一步夯实民族伦理学的理论基础,认真回答民族伦理是什么,并强调民族伦理学具有本学科特有的内在逻辑结构要求。

高力教授通过对纳西族道德生活史的研究,提出了“道德生活化”和“生活道德化”两个概念。他认为,“生活道德化”是我们在考察各民族的道德生活中发现的,也是各民族本身就具有的道德认识规范,它包括各种物质条件在内的物质活动条件,体现了一个民族对这种物质生活条件的价值判断和理想追求。“道德生活化”调节不同利益关系,化解各种利益冲突,使生活变得有秩序。这就引申到道德政治化问题,道德政治化使道德的功能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道德成为政治意识形态以及统治阶级的工具;道德远离了社会基础而成为政治产物;政治成为道德生活的阻碍。道德的生活化是必要的,生活的道德化不仅是道德的面目,而且是生活的本真面目。

与会代表认为不断探索、完善民族伦理学、道德生活史概念、范畴、架构及其体系的研究,对民族伦理学的学科规范性和严谨性不仅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专业理论基础上提升高度、广度和深度,才能不断扩大知识结构。因此,在进行民族伦理学的研究过程中,必须注意正确运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严格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伦理道德研究的同时,结合国家治理,真正推动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与稳定。

三、各民族伦理道德与道德生活史研究方法

杨国才教授从白族道德生活史研究的方法和内容视角切入,认为白族社会历史发展有其特殊性,发展不平衡,同一民族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程度也不一样;同一阶段的不同地区的发展不相同,各个阶段的道德生活也不相同。因此,不能用以往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历史研究的叙述逻辑,而应从白族社会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原始采集、狩猎、游牧、农业、手工业、商业视角切入,分析在每个阶段的民间神话、传说、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恋爱婚姻、家庭、丧葬等生活中的价值判断与追求,以及人们在各个不同阶段是怎样调整本民族内部和周边民族之间不同利益关系的,以寻求协调各种不同利益冲突,使人们有规律地生活的价值标准与尺度。在研究方法上可以采用口述史、个案访谈、问卷调查、参与式调查进行综合研究。

陈寿灿教授以畲族生态伦理的研究现状与基本内容为题,对伦理学研究应该采取一种怎样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人类学的非普遍主义立场和田野调查基础之上的“深描”方法对民族伦理学的研究有着积极意义。他结合指标体系,从宗教、生产实践、乡规民约和文学式创作等方面对畲族的生态伦理进行了大量的田野研究,为我们展现了一副活生生的畲族道德生活画卷。

王文东教授以“宗教文化与民族道德生活之关联”为题作了发言。他认为宗教文化与道德生活在结构上具有共生关系。民族道德生活史的研究不应是一种还原主义的方法论,而应该从整体论视角进行跨学科研究。

鲁建彪教授从宗教信仰角度对傈僳族宗教伦理思想进行了阐释,指出信仰基督教的傈僳族人带有一定的排外性,他们的宗教伦理更多的是基督教伦理。因此,在多元宗教信仰背景下,如何勾勒傈僳族的道德生活便成了一个重要问题。

胡茂成教授对当前土家族道德生活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由于土家族人口较多且跨度较大,在还原历史的问题上有着一定的难度,而且土家族的来源还存在着诸多争论。目前他率领的土家族道德生活史团队,已经有5个小组开展了田野调查,并且在开展田野调查之前也都组织了相关专家进行了深入研讨。

总之,关于民族伦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及研究方法的问题,与会者认为需要综合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且从伦理学的三种研究取向,即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描述伦理学出发。就具体民族的道德生活研究方法,巴特尔教授认为民族的宗教研究在揭示民族道德生活史问题上具有引领作用,因为古人的道德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只有深入挖掘这种宗教思想,才能较好地保证道德生活史研究的有效性。

四、民族伦理与国家治理研究的新生力量

青年学者与青年学生组成的民族伦理学研究论坛主要讨论了以下内容。

宁夏大学青年学者胡玉冰从文献考证的角度探讨了清代回族学者马注的学术思想,他认为一要正本清源,即分清哪些是原创,哪些是引用,尤其要注重暗引,分清源流关系;二要去伪存真,即要辨明文本的文字与内容错误,避免以讹传讹。吉首大学青年学者王银春与其藏族学生合作探讨了藏族传统慈善伦理及其现代价值,认为藏族作为一个古老而又智慧的民族,具有丰富的慈善伦理思想,体现为“慈悲为怀、慷慨布施”的宗教慈善伦理,“道德榜样、英雄崇拜”的个体慈善道德及“团结互助、扶弱济贫”的群体慈善理念,这些慈善伦理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齐光勇探讨了傈僳族的伦理思想观念,其中澡堂会的风俗习惯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关注。云南民族大学硕士生王韵在深入独龙江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用啊木从小学四年级后走7天路到县城上完小学、中学到大学毕业,回独龙江乡当公务员的实地调查个案,分析了独龙族从不让孩子上学到义务教育普及和教育伦理观念的变迁及国家、民族认同的观念。施玉乔则以家族结构变化为切入点,分析了白族家族人际伦理观的变化,既描述了白族的“孝”道、兄弟关系、邻里关系观念的不同,又阐释了白族在城镇化过程中家族人际伦理观的变化,提出从家庭道德教育人手,促进优秀传统家族人际伦理回归的观点。

大家的互动涉及的问题较为宽泛,主要聚焦在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现代性关系问题上,与会专家学者形成了两个对立交锋的观点,斯仁教授认为我们在批判学术研究与日常生活中的泛科学主义时,应当反思现代性,尤其应警惕现代性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消解,而肖平教授则在肯定科学、理性的积极价值的基础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持乐观主义态度。

责任编辑:耿志刚

猜你喜欢
生活史伦理学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社会生活史高考命题特征分析及启示
社会变迁与文化传承:一位苗族文化传承人的生活史研究
辽宋西夏金元日常生活史研究概述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蚁族现象”的伦理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