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什么不会是中国硅谷

2015-09-10 07:22魏武挥
商界评论 2015年5期
关键词:复旦硅谷创业者

魏武挥

谈到上海创业时,总会听到一些似是而非的原因。比如上海人没有创业精神、上海人排外、上海创业成本太高……这些观点,本身就站不住脚。

比方说上海人没有创业精神。对于本土上海人的确有可能。众所周知,上海早就是个移民城市,我们很难以偏概全地去讨论“上海人”喜不喜欢创业。同样的,既然是移民城市,排外其实也很难成立。上海创业成本高,这点倒是颇为有理。但是北上广深,哪个城市成本低?在北京,有钱都不一定能买辆车,相比之下上海创业成本也算合理的“高”。

所以,这些都不是上海产生不了互联网巨头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的布局与规划,造成了最有可能创业的人群——大学生,很难进行创业。北京有两所顶尖高校:北大和清华,上海也有两所顶尖高校:复旦和交大。北大和复旦偏文,清华和交大偏理。北大和清华都在中关村一带,处于闹市之中,产业界和校园沟通相对方便。但上海呢?偏文的复旦倒是在市区,但偏理的交大却躲在闵行这个被戏称为闵大荒的地方。交大本部倒是依然留在市中心,不过那个地方是搞成人教育的,旁边一个管理学院也在市中心,不过管理学院不培养创业者。上海若干个大学城的规划,导致上海校园和业界距离极远。有时候我想请人来学校做个讲座,朋友帮忙,钱就不给了,但那个开车都要一个小时的路程,让我羞于提出这样的要求。

第二,上海是一个不喜欢扎堆的城市。其实创业是一件很“神经病”的事,在很多人的眼里,放着好好的工作不要,去赌一个概率很小的未来,不是神经病是什么。创业的路大多数时候充满着艰辛,情感慰藉其实很重要。只有创业者才能理解创业者,但上海恰恰缺少一个扎堆文化。在上海这个极其繁华的城市里,创业者却是极其孤独的。

第三,上海人对新的东西能包容,但接受度并不高。这件事可能会有一定的违和感,但我可以用一个例子说明。2010年中,我所在的学院和新浪合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微博用户随机抽样调研,其中有一个发现非常有趣:用户量最高的地方是:北京、广东、浙江、江苏和福建。是的,没有上海。2009年新浪微博内测,在一年之后,上海在整个微博的用户量盘子里,都不是前五位的。新生事物在上海不会被排斥,但也不会被立刻接受,尤其不会因为朋友接受了我也接受。互联网公司虽然做的是所谓没有疆界的生意,但依然有其地域性。在上海去宣传一个新东西,人带人的连环效应很小。这也是很多中国企业品牌,在解决了多个地方的占有率问题之后,才会考虑去拿下上海市场的原因。

第四,上海虽然有金融中心之称,但其实不是VC聚集之地。上海的这个金融中心很有趣,大把银行在这里,不过大多数银行总部并不在这里。很多投资人会在上海,但投资机构的总部还是在北京。尤其是上海做天使、A轮的并不多。有一个发明了Pre-Angle名词的投资人,倒是在上海,不过这个家伙满世界乱转,一度就是京沪两地打飞的的人。这个现实和上海创业项目少,互为因果。

第五,上海的高科技园之类的规划,摆明了就不是给创业用的。比如张江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现在已经很热闹了,但已经是大公司聚集之地。早期不热闹的时候,其实也不是什么创业者的乐土:它是凭空在一个很荒芜的地方圈地做的,生活配套设施极少。我前文提到的交大所在的闵行,的确旁边就有一个紫竹园区,和张江园区,是一模一样的道理:规划得相当大气,道路一铺就是来回四根车道,问题是平日里没有人影。

第六,上海的媒体,并不发达。上海好多年前,进行过一次媒体的整合,把大大小小的媒体归为解放、文新、文广三大集团。这个整合之后,上海的主要媒体都被列入体制之内。这些媒体的报道一般倾向于中规中矩,对于新鲜事物、创业公司,关注很少。创业者缺少被关注的机会。

稍许展望一下,未来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硅谷的地方是哪里?一个孵化器天奇基金的合伙人和我聊了一下,在她看来,深圳这个地方,具备中国未来硅谷的可能。它是一个移民城市,气候宜人适合思考,虽然这个地方没有什么特别厉害的大学,但它有特别厉害的科技公司,容易培养出创业的人才。深圳注册公司相对而言手续简单,还有一点很重要:中国的纳斯达克在深圳。

整个内陆地区最像香港的地方就是上海,而香港的互联网产业,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贫瘠。所以,其实也不用指望上海成为中国硅谷了。

[编辑 梁 爽]

E-mail:ls@chinacbr.com

猜你喜欢
复旦硅谷创业者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乐娅菲,C919背后的复旦人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从银川跳到硅谷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
复旦“女神学霸”的成功秘诀值得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