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窝团:再买IPO?

2015-09-10 07:22李彤
商界评论 2015年4期
关键词:窝窝美团营收

李彤

恐怕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第一个向美国证监会提交招股说明书的中国团购股,不是美团也不是大众点评,而是“好久不见”的窝窝团。

2015年1月9日,窝窝团向美国SEC提交了招股文件,计划于2月25日在纳斯达克上市。然而就在临近上市前夕,却突然宣布“搁浅”,正当大家纷纷猜测窝窝团上市将以失败告终的时候,3月4日,窝窝团再次更新了招股文件,其中规定窝窝团须在2015年3月31日前完成IPO。

即使这样,窝窝团的上市也略显奇葩,窝窝团计划发行600万股美国存托股(相当于1.08亿股普通股),发行价为每股9~11美元,最高融资额约为6500万美元。但创始人徐茂栋之前所投入的钱比融资的金额还要多,近乎是花钱买了个IPO。

烧钱成瘾,只为上市

窝窝团的上市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2011年,成立不满周年的窝窝团就已经“抢跑”过一次,赴美IPO的消息炒得风生水起,却以失败告终。而今美团、大众点评刚刚完成一轮私募,还未披露上市的时间表,没想到窝窝团又一次“抢跑”。

窝窝团的创始人徐茂栋,算得上是创业的老兵。徐茂栋20岁出头创业做超市,早早赚到人生第一桶金;其后进入手机广告行业,所创公司被分众传媒并购,赚到第二桶金;2008年创立的百分通联,卖给了澳洲电讯,又让他成功套现10亿元。2010年3月,43岁的徐茂栋拎着三桶金,创立了窝窝团,杀入炙手可热的团购领域。

徐茂栋心高气壮不差钱,一开始窝窝团不断以高薪挖角,有时甚至是集体一锅端。2011年5月,拉手网华东大区200多名员工跳槽到窝窝团,不久又传出美团网上海、合肥等地的100多名精英骨干加入窝窝团。徐茂栋在2010年底,先后接触了超过300家区域团购网站,并购了其中20多家。旋风式的并购、挖角,窝窝团从80人迅速膨胀到5500人,从数千家团购网站中脱颖而出。

2011年5月,窝窝团还仅以3126万元收入排行团购市场第八,但时隔一个月,易观国际就在《中国团购市场趋势研究报道2011》表示,窝窝团在北上广等城市品牌知名度远超过竞争对手,从而成为国内实力第一的团购网站。

2011年4月,团购网站中的佼佼者大众点评网和拉手网先后获得1亿和1.1亿美元投资。窝窝团也不甘示弱,高调宣布,获得鼎晖、天佑、清科等多家机构“团购业内单笔最大融资额两亿美元”。当时业内颇多质疑:在这些投资机构中,唯有鼎晖投资和清科创投是比较有名的机构,而后者主要做投资咨询业务,基金的数额很小,其他机构更是难以拿出1亿美元投给窝窝团。

不过后来招股书一出,便发现窝窝团夸大了当年的融资金额:2011年的A轮融资只拿到5500万美元,而不是两亿美元,被夸大了近4倍,IPO也随之成为泡影。

私募圈到的钱少,已经不足以支撑起当时窝窝团巨大的摊子,而上市又远水不解近渴,徐茂栋虽有“三桶金”也经不起每月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地烧。窝窝团的神话,来得快去得也快。

2011年8月左右,窝窝团开始以“优化”、“末位淘汰”的名义大规模裁员。

大逃杀后,转型谋生

2012年,经过“千团大战”的洗礼,窝窝团从团购的红海中撤出,改名为窝窝商城,开始转型做O2O“生活服务平台”。从商户入手,邀请饭店、理发店、洗车店等生活服务商在窝窝商城中开设专卖店,再把线下门店延伸到网络上,将店内的服务,包括团购、卡券、限时售卖、特色菜等在网店中直销或促销,让商家可以自主定价、自主销售。与之前相比,商家拥有自主权,自行定价、自主发布优惠等信息,无需走团购网站这一环节。

在新的生活服务平台上,商户兜售自家的服务,网站收取的费用本质上是广告费,转型后的窝窝商城实际上是类天猫的电商平台模式。这样的转型在用户端可能感觉并无多大差别,只是面对商家的模式完全改变。这样的形式,实际上与大众点评、美团现在所做的事相差无几。

2012年在转型的同时,窝窝团又进行了B轮融资。当时徐茂栋透露B轮融到5000万美元,但跟同一时期的美团融资3亿美元、大众点评获4亿美元再加上腾讯的流量入口相比,已是小巫见大巫。值得注意的是,这笔新注入的资本基本上全部来自于公司原股东团队,创始人徐茂荣自己就占到50%以上,俨然一副“为自己代言”的模样。

然而更让窝窝团“打脸”的是,在今年的招股书中披露,B轮事实上只融到1250万美元,窝窝团当年对外宣布又夸大了近4倍,每股均价0.41美元,而A轮融资每股均价是0.97美元,不升反降。由于公司估值下跌,窝窝团只得在B轮融资的同时,白送A轮投资者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使他们每股的成本降至0.41美元。

即使有着一系列的改革、转型,窝窝团在2012年后已经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比起美团这样媒体和资本的宠儿,窝窝团的身影显得格外“被嫌弃”。从市场份额来看,美团、大众点评、百度糯米分别以55%、22%、12%的市场份额稳居团购市场前三名,窝窝团则约为3%,远远被甩在身后。

团购市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后,本就所剩无几,行业利润也低得不到5%。再加上后期昔日竞争对手纷纷找到了靠山,2014年初糯米从人人网投奔百度,2014年10月拉手卖给宏图三胞,满座也已经卖给苏宁。而美团、大众点评早已脱离单纯团购的范围,将目光瞄向了市场空间更大的O2O领域。徐茂栋却表示,不找靠山、不会卖身、保持独立发展,因为“窝窝团的资金压力不大”。

亏本买卖,坚持上市

事实上,这些年来闷声谋求转型的窝窝团,日子也并没有好过。

转型后的窝窝团收入模式主要来自三方面:平台使用费、竞价排名等增值服务,以及交易分账,收入形式比从前更丰富。2012年Q1,平台广告收入仅占营收的1%;2014年Q3,广告收入已占到营收的40%。

近三年来,窝窝团营收增长十分缓慢,甚至在2014年出现下滑。2013年前三季营收2800万美元,2014年为2100万美元,同比下滑25.3%。营收下滑,净亏损却增加了,2013年前三季度净亏损2100万美元,2014年前三季度净亏损3200万美元,亏损额同比增加53.8%。

交易额增长缓慢,佣金收入自然也增长乏力。2014年前三季同比增幅仅为5.4%;佣金率从6.2%大幅降至3.8%;佣金收入下降35.9%,窝窝团佣金收入维持现状都成问题。

同时,平台广告虽然成为重要的收入部分,但从实际收入上来看也不乐观。2014年前三季收入同比增长9%;相应市场费用(即流量成本)与广告收入的比值从30%增至47.8%(假设广告业务分摊流量成本的比例与广告在营收中的占比相同)。如果能够上市圈钱,窝窝团购买流量的支出必然大幅增加,广告收入当然会上一个新台阶。但这种增长并没什么技术含量,不值得期待。窝窝团将销售费用从市场费用中拆分出来与行政费用合并成“销售及行政费用”。拆分后的“市场费用”用于线上流量购买,主要投向百度、好123及360;而数千线下销售人员的成本则包括在“销售及行政费用”之中。

2014年前三季度市场费用占营收的42%,销售及行政费用占营收的187%,合计为营收的229%。假如行政费用是营收的29%(比例已经不低了),则驱动营收增长的市场费用加销售费用合计为营收的两倍。好比一个卖5元的肉夹馍,不算肉、面、房租、水电及人力成本,仅促销就花掉10元钱。由此可见,窝窝团这点业绩也是“买”来的。

在这样的业绩、这样的行业环境下,窝窝团却还是要谋求上市,实在让人匪夷所思,其坎坷程度应该不难想象。

首先其行业地位较低,窝窝团交易规模增长缓慢。招股文件披露,2012年窝窝团总交易额约25亿元,2013年27亿元、2014年前三季度22亿元。而2013年、2014年,美团交易额分别为160亿元和460亿元。由于团购网站已所剩无几,窝窝团交易额仍能保住前5的位置,但与美团、大众点评、糯米构成的第一阵营(三家市场份额合计超过80%)差距过大,翻盘的希望十分渺茫。投资人即使还看好中国团购概念,也应该会偏向于美团、大众点评这样的行业龙头。

回顾窝窝团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其一直热衷于资本运作,每一次登上新闻几乎都与资本运作有关。而这次窝窝团为了上市更是不惜“流血相搏”。

窝窝团的招股书中只说ADS(美国存托股份)的定价区间是9美元至11美元,没有说每份ADS代表多少股;只说最多融资金额在4000万~6500万美元,却没有为融资金额设定下限,还用一个表格列出完成25%、50%、75%、100%等情况下的募集金额及用途。这一切的措辞,明摆着是为上市而上市,而且是来碰运气的。同时,2015年1月28日,徐茂栋为公司提供了6390万美元免息贷款,这笔债权将在IPO时转为1.15亿普通股。

融资有上限无下限,上市时老板不套现反而投钱,而且投的钱很有可能比IPO募集的还多。为上市保驾护航做到极致,如此种种,即使窝窝团上市成功,也几乎是“买了个IPO”。

猜你喜欢
窝窝美团营收
No.2 知乎2021年全年营收29.59亿元,同比增长119%
美团打车独立运营王兴在下一盘怎样的棋
美团打车独立运营王兴在下一盘怎样的棋
美团点评和拼多多体现了对数字中国的兴奋之情
“粮窝窝”的大米为啥又吃香了?
推·电影
新动工房
恒安国际2015年实现营收 244.5亿港元
美团、大众点评抱团御寒
“烧钱”可持续性存疑美团被曝全年亏损72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