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何以在东湖之上

2015-09-10 07:22樊良树
博览群书 2015年3期
关键词:汉阳汉口东湖

樊良树

东湖、西湖俱为我国特色鲜明的两座名湖。东湖位于华中重镇——武汉,湖面面积33平方公里,系我国最大的“城中湖”。西湖坐落东南名城——杭州,湖面面积6.5 平方公里,以悠久的历史、旖旎的风光、厚重的人文,被誉为“天下第一湖”。

中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湖泊众多。杭州西湖无疑为其中翘楚。自唐代开始,西湖登堂入室,源源不断涌现、融合、吸附大量的湖山胜景与文化建设,为其它风景湖泊所罕见。就文化深度和影响力而言,西湖远在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之上。西湖之盛,非一朝一夕之故。

武汉,两江交汇,三镇鼎立。中国第一大江——长江、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在此汇合,为武汉带来充沛的淡水资源。武汉居民的人均拥有淡水量,远远超过一般城市。除了长江、汉江两条大江,武汉还拥有沙湖、水果湖、月湖、南湖等一百多处湖泊,为赫赫有名的“百湖之市”。武汉坐拥江湖,因水而兴,因水而盛。在武汉,江河湖泊纵横交错,东湖仅为其中一员,宛如闪烁在繁星群落中的一颗亮星。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如果说武汉充溢一种阔大与流动,城市建设能向四周延伸,杭州的主城位于西湖的东面,城市建设无形中受到西湖的界限。就湖泊数量而言,杭州的湖泊,不能同武汉的湖泊等量齐观,但西湖在杭州“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并且因杭州湖泊之少、城区面积之小,恰到好处。

大有大的好处,小有小的妙处。在杭州城市发展史上,杭州主城的西面,始终没有逾越西湖,这是杭州城市发展很独特的一点。历代古寺、书院、别业、庭院、墓碑、宝塔荟萃西湖周围,给西湖增添了众多的人文胜迹,也为后人发展旅游业奠定坚实基础。前人说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这种基本格局,历经千年牢固不移。就城、湖互动而言,杭州、西湖,湖城合璧,十指连心,融为杭州西湖一体。今人每每以“杭州西湖”并称,可见杭州城、湖互动的紧密。

同杭州城市重心的牢不可破相比,俗称“三镇”的武汉,先是汉阳、武昌两镇隔江对峙。到了明成化年间,汉江改道,汉口冲出江湖,成为新的一镇。民间说,“到汉口,货物活”;“紧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汉口”。拥有江汉转运之利的汉口迅速勃兴,成为武汉乃至华中地区全新的影响源。武汉由两镇扩张到三镇,城市扩张到哪里,新的城市湖泊就矗立在哪里。汉阳有汉阳的湖泊,武昌有武昌的湖泊,汉口也有汉口的湖泊。武汉三镇鼎立,三镇的湖泊各据一方,鼎足而三。

武汉多水,整座城市因水而盛。世界范围内,像武汉这样拥有丰富淡水资源的城市,也不多见。在自来水网络没有通达武汉全城的情况下,沿江、沿湖居民靠水吃水。那些离江湖距离稍远的居民,要么在地下打井,要么在山涧找山泉水。位于武昌的珞珈山、洪山、桂子山都有清泉涌出,便利邻近居民就近取水。

两江、百湖、诸泉,为武汉居民带来饮用水源的丰盛选择。由于交通阻隔,在武汉长江大桥没有修建前,人们要靠渡船将三镇联系。没有贯通武汉三镇的自来水网络,汉阳居民喝汉阳的水,武昌居民喝武昌的水,汉口居民喝汉口的水。三镇的经济文化体系泾渭分明,饮水系统也是自成一体。对汉阳、汉口两镇居民而言,东湖并非他们的饮用水源,他们同东湖没有多少交集。

在历史上相当长一段时间,西湖曾经作为杭州居民的集体饮用水源。这是我们观察杭州西湖城、湖互动不容忽视的视角。杭州在历史上本为江海故地,海水容易倒灌,地下水咸苦不中饮。自唐代官员李沁督杭,将西湖引入杭州城内,供给杭州居民饮用,西湖由此成为杭州居民关键的饮用水源。

一城居民同饮一泓湖泊,这样的饮水格局,在中国名城中并不多见。清代北京,皇室享用位于北京“上风上水”的玉泉山泉水,百姓饮用不洁的井水,或找专业的“水窝子”买水喝。同北京居民泾渭分明的饮水体系相比,杭州居民既要共享西湖,更须共建西湖。保持西湖水质的长盛不衰,也就成为杭州居民的重责大任。

自唐代官员李沁引导西湖入城,杭州居民,无论贫贱富贵,莫不将西湖视为掌上明珠。西湖在杭州牵一发而动全身,除了西湖风光秀美,为杭州居民天然的栖息、游赏家园,西湖为杭州居民的集体水源,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因素。水是生命之源。为了呵护这泓宝贵的湖水,历代治理杭州者,莫不将治理西湖视为理政首要,形成一门绵延不绝的“西湖学”。“西湖学”浸透的诸多智慧,如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关系,尊重前贤、返本开新的谦卑,为我们经营城市提供了难得的借镜。

东湖有东湖之美,西湖有西湖之妙,就自然风光而言,两座名湖,伯仲之间。就人文积淀而论,东湖同西湖的差距,不止于道里计了。纵览东湖风景史,在民国以前,鲜少有历史名人踏足于此。与之相应,关于东湖的歌咏,少之又少。在武昌蛇山,一座千古名楼吸引了五湖四海的行者。

黄鹤楼,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自唐代诗人崔颢首唱,黄鹤楼一跃为武汉的经典地标。黄鹤楼的对面,为汉阳龟山。“龟蛇锁大江”, 浩浩荡荡的长江在此骤然变窄。汽车、火车尚未登场的时代,纷至沓来的旅游者很容易从不同角度见到黄鹤楼。黄鹤楼无形中也发挥方位指引、灯塔照明等诸多功能。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历史上的黄鹤楼,多为木构建筑,易在大火中烧为灰烬,但人们凭借对黄鹤楼的坚强记忆,一次又一次重新修建。黄鹤楼屡毁屡建,成就了武汉的一则传奇。一代又一代旅行者登临此楼,把酒临风,留下了包括诗歌、楹联、古文在内的大量遗存。唐代以降,黄鹤楼迎来送往,最终成为一座不朽名楼。

相比东湖的冷落,西湖因其同杭城相距不远,成为不少学人、艺术家、隐逸者的钟爱。在宋代,林逋隐居西湖之畔,“梅妻鹤子”开创了西湖的隐逸传统。在清代,两浙学人将西湖作为治学重地。清末民初,西冷印社等学术团体及大批学人的入驻,把西湖变成浙江乃至东南地区首屈一指的文渊。文澜阁、浙江省立图书馆、国立艺术院等文化重镇荟萃于此,大大提升西湖的文化影响力。蒋梦麟先生说,浙江为“学人之省”。大批学人在西湖切磋学艺,安居著述,结社论文,西湖作为“文化湖”的意蕴,也更为醇厚。

今天,你在东湖、西湖分别走一圈,东湖、西湖的游客量,可谓天壤之别。一年四季,西湖人来人往,摩肩擦踵。无论西湖十景、增修西湖十八景,还是白娘子、东坡肉、西湖醋鱼、雷峰塔为什么倒塌,西湖总有不同的故事引人入胜。武汉的城市地理,为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百湖密布。汉阳、汉口两镇的居民前来东湖,要跨越长江。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汉阳、汉口两镇居民常到东湖走走,无形中削弱了东湖的游客量。

杭州居民倾城到西湖游玩,为西湖带来旺盛的人气。庞大的客流进一步刺激了西湖旅游业的发展。千年以来,杭州与西湖,美美与共,互为推进。西湖不仅为杭州之湖,也堪称上海后花园。1909年,沪杭铁路通车。那些在“十里洋场”奔波的芸芸众生,有了到杭州的便利。包括郁达夫、林语堂、丰子恺在内的大家,或来杭小住,或西湖畅游。他们在沪杭的空间位移中,瞻望打量,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西湖旅游由此步入一个新时期。2010年,沪杭高铁开通。沪杭之间的旅程时间进一步压缩。2011年,西湖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目前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的湖泊类文化遗产。在全球化和西湖作为“世界遗产”的今天,可以预见,西湖的潜在游客量,会更多更广。

?(作者系华北电力大学政教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能源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

猜你喜欢
汉阳汉口东湖
我爱东湖
水墨东湖
东湖古柳
大力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 促进汉阳现代服务业竞争力
高山流水遇知音
《汉口北》
《汉口商业简史》 书写江中之城的百年繁华
洞庭龙女:妖艳的罂粟花
1928—1936年汉口人口规模实证研究
汉阳不在汉水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