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微博传播

2015-09-10 07:22王艺雯
新闻世界 2015年9期
关键词:外滩公共安全事发

王艺雯

【摘要】本文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为例,对该事件在微博中的传播进行分析,梳理事件反映出的微博舆论传播规律。通过对该事件的研究探寻大型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微博舆论传播规律的同时,也为此类事件的舆论引导提出建议。

【关键词】外滩踩踏事件微博舆论传播

一、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特征

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外滩聚集了众多参与跨年活动的市民。23时35分左右,进入和退出陈毅广场的人流发生冲撞致使部分市民摔倒,该处发生恶性踩踏事故。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作为大型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有其作为突发事件的明显特征。

1、突发性

上海已连续举办三年的“外滩灯光秀”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由于当天人流量大、安保力量不足,踩踏事件一触即发,因此本次事件具有极强的突发性。

2、现场情况复杂、信息传达不通畅

由于人数众多且人流拥挤,发生踩踏时,拥挤的人流都无从得知踩踏处的具体情况,人们的自救也多基于自发的呼喊,信息交流受到阻滞。

3、事发时间节点特殊

惨剧发生在跨年之际,事发后民众的情绪较其他事件而言更加复杂。

4、舆论对该事件的观点较为一致、衍生话题多样

该事件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其微博舆论演化模式也沿袭了一般公共话题的漩涡蔓延型模式,针对该事件的讨论未形成多方辩论的局面,二次解读的可能性较小,符合自然条件下的舆论扩散模式①。

二、事件传播过程分析

1、传播阶段划分

由于突发事件微博舆情一般要经历突发事件发生、网民热议、微博舆情产生和传播、政府介入干预、事件平息等阶段②。本文遂将此事件的微博舆情发展阶段划分为潜伏期、扩散期和消退期。

(1)潜伏期:2014年12月31日23:35前至事发当时

由于该事件具有突发性,潜伏期较短,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手消息基本来自在场的微博用户。基于微博的“广播”效应③,经过评论转发和意见领袖的参与,该事件很快在微博上形成了小范围舆情。

(2)扩散期:事发后至2015年1月1日

事发后,与踩踏事件相关的微博开始大量出现。除了在场的微博用户和知悉情况的群众外,部分反应迅速的媒体也加入了事件的报道。之后,随着事件关注度的上升,微博舆论的主要话题变为确认遇难者名单、还原现场细节等。该事件迅速成为舆论热点。

(3)消退期:2015年1月2日至1月8日

在这一阶段,舆论的主要话题由浅入深:还原现场真实情景、为遇难者祈祷、普及踩踏自救知识等话题成为了民众关注的重点。此时,舆情已不再局限于微博平台,开始扩散到其他的媒体空间。之后,舆论开始慢慢降温。

值得关注的是,在事发七天后,对遇难者“头七”的关注再次将事件拉回了人们的视野。因事件属性而引发的再关注也是本次事件的显著特点之一。

2、事件的传播路径

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舆论的主要传播路径如下:身在现场的微博普通用户发布第一手消息;普通用户证实消息;认证用户(多家媒体)参与报道并发布较为权威的事件信息;普通用户和认证用户都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

(1)潜伏期

踩踏事件发生之前,身在外滩的几位微博用户就已表明了对踩踏的擔忧。此时距事发时间已十分接近。此外,不仅上海,当日的重庆解放碑也因人满为患引发了众多微博网友对踩踏隐患的讨论。

经分析,最早与上海外滩踩踏事故有关的微博是用户“请叫我金琪大学姐”发出的。她在12月31日23点48分发布的微博中称自己经历了上海外滩刚发生的踩踏事件,并简短描述了事发经过。此时距离媒体报道的事故发生时间过去7分钟。之后,多位用户也发布微博证实了外滩发生踩踏事故的消息。

(2)扩散期

之后,事件进入扩散期。南方都市报、搜狐新闻、央视新闻等媒体的微博官方账号都对事件的细节、死伤情况和受害者家属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报道。主流媒体经过核实,也及时发布辟谣信息,击碎了此前网传的“高处撒钱引发踩踏”的谣言。从这时候开始,公众获取信息的来源渐渐从草根群众过渡到主流媒体。

(3)消退期

事件进入消退期后,更多的公众和媒体加入到了讨论中。微博的传播路径相比之前两个时期更为复杂。事故责任的追究、对遇难者的哀悼等都成为与事件有关舆论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经过系统整理的、由认证用户发出的长篇报道成为此时微博内容的主流。

3、事件舆论场的形成

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舆论场的形成过程中,参与舆论的不同主体在其中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1)事件亲历者

在这次事件中,众多亲历事件的用户通过微博发声,帮助公众最大程度地还原事件的全貌。他们的描述也是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其中,亲历事故的南都记者郑维更是将其经历写成了深度报道,该报道发布在微博后产生了很大影响。

(2)媒体(认证用户)

媒体是此次事件中系统报道事件经过,挖掘原因并激发事件衍生话题的中坚力量。以人民日报微博为例,由于其账号长期以来的广泛影响力,大量的普通用户和认证用户都转发了其微博。其中,一条关于踩踏事故如何自救的微博转发量为1735次。其传播路径呈中心放射的蒲公英状,辐射面也较为广泛。

(3)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通过撰写专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为事件话题的热度贡献了很多。以微博大V胡锡进为例,由于其本人巨大的粉丝基数,和财经网、中国青年网等媒体及微博用户的多次转发,其有关踩踏事件的微博影响广泛。意见领袖的微博除了蒲公英式的辐射外,还具有更加复杂传播形态特征。

(4)普通民众(普通用户)

普通民众是本次事件中参与讨论的主体中数量最为广泛的群体,他们所发布的内容大多为零散的感情抒发,或是在转发意见领袖微博时加入自己的观点。普通民众的影响力虽不如其他几个主体强,但这一群体基数大,是构成舆论场的重要部分,其总体影响力不可小觑。

三、该事件反映出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微博传播规律

1、首个消息源多为普通民众,所提供的信息较为零散

突发事件由于事发突然,第一手信息通常由在场者发出。信息的组织较为零散,无法提供过多细节。虽然不一定有很高的转发量,但首个消息源对于事后的信息确认和事件研究来说非常重要。

2、媒体反应迅速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超乎想象,加之当今媒体都对新闻有较高的敏感度,也形成了自己的突发新闻反应系统,在大型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媒体通常是公众获取新闻的主要来源。

3、短时间内引发热烈讨论,焦点度极高

事件第一手消息传出后能在短时间之内能引发极大关注,讨论的参与者基本覆盖所有类别微博用户。此外,事发当天或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事件都会占据微博的热门话题榜。

4、微博自身特性使其具有多种舆论功能

呈现现场、还原真相、引导观点等都是微博在大型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的重要功能。文字、图片、视频集于一体的技术特征,及时、广泛、深入互动的特点及其辐射效应,既影响着事件的后续发展方向,也决定着某一时期内的舆论主导形态。

5、微博舆论场影响突发事件信息传播

微博具有强大的信息傳播和干预公共事件的能力。在此类事件中,微博不仅是舆论形成和传播的重要渠道,也加强了自身与传统舆论场的互动。

四、利用微博传播应对突发事件

由上文可知,微博传播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这类大型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正视微博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微博独有的传播优势,服务大型集会活动,防止恶性事件发生。

1、通过微博大数据监测现场拥挤程度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将来源于用户的数据利用起来服务用户,是将微博物尽其用的体现。微博具有定位和添加话题功能,通过对用户定位和相关话题热度的监测来预估大型集会活动的现场人数,一旦用户数量或话题热度超过预警,应及时对人群进行疏散。

2、及时发布现场信息

在策划大型集会活动时,应将其所涉及的政务微博、媒体微博、意见领袖等考虑其中,利用和发挥好它们的影响力。可使用微博及时发布现场信息、隐患初现时提供行动指导、恶性事件发生后安抚群众情绪、传授自救方法等。

3、相关部门利用微博及时进行信息公开

在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应将传播力广泛的微博作为危机公关的重要手段,及时发布事件相关信息,跟进事件进展和调查进度,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也可将舆论朝着好的方向引导,防止次生舆论危机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结语

微博扩大了社会成员间共通的公共空间,在突发事件的潜伏期、扩散期和消退期中,通过其自身的舆论作用机制,伴随了舆论的引爆、扩散、交锋和消弭。作为一个开放式的网络平台,微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有无限可能。如何发掘微博的潜在功能,使其在预防和服务大型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探索。

参考文献

①韩运荣、孙逸群、王荣,《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在微博环境下的舆论传播——以H7N9禽流感为例》,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2013

②李欲晓,《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10(11):71-75

③金晓春、金永成,《微博的“广播”效应探析》[J].《新闻界》,2011(2):36-37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外滩公共安全事发
公共安全大数据研判分析平台的设计与应用
提升公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
外滩又有一群“圣诞老人”爬墙送礼物
关注城市公共安全 增强公共安全意识
2016外滩浮华季Kickoff Party开幕派对
外滩啊外滩
阅读理解训练
关于加强公共安全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