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南迁对东晋乐舞的影响

2015-09-10 14:39姚梓靖
新闻世界 2015年9期
关键词:士族乐舞佛教

姚梓靖

【摘要】西晋末年北方连绵的战争,造成了中国南北分割的局面,大批士族跟随司马氏集团南渡长江,建立了东晋,并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特殊的政治模式——门阀政治。随着士族的南迁,南北文化在江东地区产生了碰撞与交融,“吴歌”“西曲”的诞生,玄学的发展,佛教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东晋乐舞的走势,它带着独特的士族文化烙印,为随后而至的南北朝及隋唐时期乐舞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士族南迁东晋乐舞影响

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大混乱的时代,获得一时繁荣的西晋,在经历过“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和“永嘉之乱”后,政权摇摇欲坠。长期的战乱让洛阳周围的黄河流域受到严重的经济破坏,使得人民群众饱受战争的摧残,然而与战争相伴而来的天灾,更加速瓦解了原本就动荡不安的社会秩序。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由司马氏集团带领的大批士族南渡长江前往江东。此次的南迁大致分为长江上游和长江下游两条路线,其社会阶层也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上层阶级为西晋皇室成员及洛阳的士大夫;而中层阶级是当时南迁中人数众多的阶层,多为北方士族;下层阶级则为低等士族和普通庶民。东晋则是北方上层阶级与江东士族协力所建。南迁活动前后横跨了整个东晋王朝,在东晋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南迁人口达到近百万。此后,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心也随之跟着南迁,在使传统文化得以保存的同时,又能延续和传播下去,在南迁的大部队中,不乏有生活在较为发达地区的人们,他们都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生产技术也相对完善,他们的南迁虽然与本地士族在各个方面有所冲突,但在调和中更多的是促使着南北文化进一步的交流和融合,从而影响了当时江东地区的艺术进程,也影响着东晋乐舞的发展方向,其意义深远且重大。

一、清商乐舞的盛行

自西晋末年的战乱开始,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先后由十六个少数民族政权长期统治着,而南迁到江东一带建立政权的东晋王朝,定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则获得了一时的偏安。西晋时期主要的乐舞形式“清商乐”一部分传入了当时的凉州地区,并与龟兹乐相融合,形成了中西结合的乐舞——“西凉乐”,然而另一部分便随着东晋政权的南迁流传到了江东地区,极大的影响了长江流域汉族民间歌舞。

《南吏·循吏列传》中记载了东晋之后南朝刘宋时民间歌舞的盛况:“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随着司马氏集团的南迁,长江流域的经济有了极大的提高,经济的稳定、文化的繁荣、艺术的盛行,让当地的汉族民间乐舞不仅出现了兴盛的景象,并且也有了新的发展。“江南吴歌”与“荆楚西声”的出现便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当北方地区的乐舞与南方地区的汉族歌舞相结合,便产生了这一新的乐舞形式。《旧唐书·志第九·音乐志》曾记载道:“永嘉之乱,五都沦覆,遗声旧制,散落江左。……人谣国俗,亦世有新声。”“吴歌”和“西曲”都是以其发源地而得名。

“吴歌”产生于当时的首都建康及周边的其它地区,流传于长江下游。《晋书·乐志》记载:“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已来,稍有增广。……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西曲”则是产生于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一带,流行于长江中游地区。《乐府诗集》中有记载“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荆指今湖北荆州、郢指今湖北钟祥、樊指今湖北襄阳、邓指今河南邓州)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依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严格的从时间上来说,“吴歌”大部分产生于东晋和南朝刘宋时期,而“西曲”则是大部分产生于南朝时期。

“吴歌”和“西曲”基本分为歌曲和舞曲两大类,“吴歌”以歌曲为主,也有部分歌舞,就舞曲而言“西曲”比“吴歌”的数量要多。但其内容比较局限,作品大部分是以爱情为题材,反映男女之间的情感,仅有一小部分是描述关于当时社会的现实内容,因出自民间,内容中更多的包含了许多淳朴的真情实感。《子夜四时歌》的春歌中写道“阿那曜姿舞,逶迤唱新歌。翠衣发华洛,回情一见过。”描述了一位载歌载舞的少女情窦初开的质朴情怀。“吴歌”和“西曲”的情真意切、清新自然之美便成为了那个时代独有的美学特色。

“吴歌”和“西曲”的风格大多婉丽、悱恻、比较纤柔绮丽,这与东晋时期的门阀政治有很大关联。在门阀士族统治的时代,他们甚至垄断了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然而残酷的战争以及政治上的大起大落,让士族们对现实产生了绝望,他们渴望寻求心理的慰籍,如何及时的把玩当下?成为上流人士所热衷的事情。乐舞,便是当时世家大族和富豪们所沉迷的一项活动,他们不仅观赏乐舞、品评乐舞、还创作乐舞。东晋时期的名士谢尚就曾在当时丞相王导府中表演过《鸲鹆舞》,《晋书·谢尚传》记载道:“便著衣帻而舞,导令坐者抚掌击节,尚俯仰在中,旁若无人。”《鸲鹆舞赋》中也描述了谢尚表演《鸲鹆舞》的场景:“谢尚以小节不拘,曲艺可俯,愿狎鴛鸯之侣,因为鸲鹆之舞。……公乃正色洋洋,若欲飞翔,避席俯伛,伛衣颉颃。宛脩襟而乍疑雌伏,赴繁节而忽若鹰扬。由是见多能之妙,出万舞之旁。”不仅谢尚如此,东晋的车骑将军沈充也创作了著名的《前溪舞曲》。

由此可见东晋盛行的“清商乐舞”不但得到了民间百姓们的喜爱,更受到统治者和士族们的重视,在宫廷中广为流传,因此这一时期的乐舞都刻有士族文化的印记。

二、佛教乐舞之先声

东晋王朝的建立并没有给整个中国带来稳定,汉代“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思想不再能够统一天下,社会与政治依旧处于动荡之中。此时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逐渐开始引起士族们的注意,众多的士大夫受其感化,有了统治者的重视以及士大夫阶层的支持,佛教在此形式下得到了广大的发展空间,西行求法和大量的佛经传译使佛教对当时的思想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在文学艺术方面,使中国佛教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佛教自它诞生之时便用各种方式传播自己,除了经典文字之外,佛教主要是依靠绘画、雕塑和舞蹈等方式来宣传佛教争取信徒,众多石窟和寺院的开凿与兴建,更是带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这其中舞蹈作为活动的雕塑,不仅能够让人们更直观的观看,还能够更形象的理解佛教,因此也就成为宗教宣传的重要方式之一,由此便兴起了佛教乐舞。《百缘经》记载道:“昔佛在世时,舍卫城中的诸人民,各庄严作伎乐,出城游戏,入城门值佛乞食。诸人见佛欢喜、礼拜、即作伎乐供养佛,发愿而去。”由此便可得知,天竺在早期佛教举行的寺庙活动中就已经有了宣传佛教舞蹈的雏形。频繁的宗教活动,必然促使着佛教乐舞的发展,东晋时期女乐歌舞的表演不仅宣传了佛教的教义,又满足了贵族在礼佛的同时又能享乐歌舞的生活。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乐舞的发展规模、排场十分庞大,与帝王的“朝仪”相比还要盛大许多。

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原,因此在佛教乐舞的发展中具有浓厚的西域风味,《乐府诗集》中记载了,西域胡人赠予梁武帝祝寿的佛教乐舞《上云乐》:“歌管愔愔,铿鼓锵锵,响振钧天,声若鹓皇。前却中规矩,进退得宫商,举技无不佳,胡舞最所长。老胡寄箧中,复有奇乐章,赍持数万里,愿以奉圣皇。”从中可以看出,领舞者是一个西域胡人,并且是西域味十足的佛教樂舞。佛教乐舞不仅具有西域风格,它与本土的道教也所碰撞,从《上云乐》的舞辞中可看出里面包含了许多道家的言语用词,这种佛、道杂糅的表演形式,盛行大江南北,也正是反映了当时外来与本土的文化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斗争的社会现象。

由于史料的欠缺,虽然佛教乐舞在东晋时期流传下来的作品为数不多,但在统治阶层大力的推崇下,促使佛教乐舞在南北朝时期进入鼎盛时代。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佛教乐舞在华夏大地上扮演了中西文化交流桥梁的重要角色,最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乐舞。

综上所述,东晋虽非中国历史上政治强盛的时期,但在多元文化的发展下,却是文学、艺术极为兴盛的时代,因而在东晋时期的各个领域都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并且富有士族特色。无论是中国本土南北文化交融而产生的“清商乐舞”,还是外来中西文化融会而兴盛的“佛教乐舞”,都可看出西晋名士的风流遗韵,他们在奢侈享乐的同时,又置身于追求淡泊、高逸的精神境界。此次士族的南迁不仅仅是一次人口的流动,它更是一次文化的迁徙,甚至是影响中国历史的一次迁徙。

参考文献

①刘健:《宗教与舞蹈》[M].民族出版社,2005

②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③彭松:《中国舞蹈通史——魏晋南北朝卷》[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④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⑤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

⑥王建国,《东晋南迁士族与文学》[D].复旦大学,2005

⑦于瑞琦,《东晋士族社会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

⑧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作者: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士族乐舞佛教
韩邦奇《苑洛志乐》的思想来源与乐学诉求
南北士族协调与东晋王朝的建立
佛教艺术
唐代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的当代传承考释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为何这么牛气?
沅水流域傩仪式活动中的乐舞研究
天下第一行书
学前教育音乐学科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
魏晋士族门第婚姻研究
看中国·在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