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奇侠”韩荣春:600年拳法传人的中国梦

2015-09-10 07:22邓琳琳
恋爱婚姻家庭 2015年3期
关键词:武校学武拳法

这是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流传600年的“阴阳双合拳”在今天依旧虎虎生风,入选安徽省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一个现代版的习武传艺的故事。韩荣春如同当年的黄飞鸿、叶问,传艺育才,造福一方。

普普通通的习武之人韩荣春一家,于俯仰耕作间守望德行,于挥拳踢腿际拥抱梦想。

一个人的习武故事

韩荣春的习武经历颇像评书小说里我们听到的励志故事。

1950年,韩荣春出生在安徽省合肥市小庙镇小蜀山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上有两个姐姐,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小时候的韩荣春瘦小枯干,父亲怕他被人欺负,就在他8岁时教他习武健身。

说起练武,韩家颇有渊源。韩荣春的爷爷曾是武术教练,受其影响,父亲也会上几手拳脚功夫。平日里,韩荣春放学回来,父亲做完农活就教他踢腿、折腰,这样的基本功训练坚持了几年。可父亲毕竟只是个武术爱好者,没有系统学过功夫,韩荣春到小学快毕业时,把父亲的那点皮毛功夫全学完了。而此时,韩荣春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父亲已经没法满足儿子了。

一天,父亲带韩荣春练完腿脚,把他拉到身边:“我认识一个练武的师父叫余化龙,现在合肥。你想跟他学武吗?”韩荣春惊喜地睁大眼睛:“我愿意啊!爸,快带我去拜师吧!”见儿子迫不及待的样子,父亲摆摆手,平静地说:“孩子,不要急,我先要知道你学武是为了什么。”韩荣春挠挠头:“因为会功夫很神气!”父亲摇摇头:“如果你学武是为了显摆、逞能,那还是不要学了。你爷爷曾经教育我:要找到对自己对他人都有益的用武之地,才是习武者的基本素质。”韩荣春歪着脑袋,仔细回味着父亲的话,重重地点了点头:“爸,您刚刚说的,我都记下了。”

抗战时期,余化龙余师父带着一帮徒弟在合肥董铺水库附近打日本鬼子,当时就借住在附近的南岗镇——老韩家就住在那里。于是父亲就这么和余化龙相识了。后来,父亲只知道余化龙去了合肥教武术,但联系渐渐少了。

1962年秋天,韩荣春跟随父亲来到合肥。第一次到省会,韩荣春满眼满心都是向往。在余化龙老师家,他第一次吃到了苹果和香蕉。余化龙老师仔细端详韩荣春,虽然长得瘦小,却精神抖擞,利落有劲,便爽快地说:“这孩子我收下了!”激动的韩荣春当场就磕头拜师。

父亲把韩荣春安置在当时合肥五里墩公社的二伯伯家,嘱咐他要好好学武,然后独自回了小庙镇。在余师父的推荐下,韩荣春成为合肥市体育学校的一名学员,并在体校附近的一所中学读书。每天清晨,他5点就起床,跑步到合肥市体委——余老师在那里任武术教师。学完一天的功课,他再跑步回二伯伯家。为了省每趟5角钱的公交车费,韩荣春坚持每天跑步十多公里,风雨无阻。

由于韩荣春学习认真、训练刻苦,余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第二年冬日的一个傍晚,放学了的韩荣春正准备往回跑,被余老师拉住了:“孩子,住老师家吧,你这样来回跑太辛苦了。”余老师的家在当时合肥江淮大戏院对面的一个小二层楼里,离体校不远。楼下是余老师开的伤科诊所,楼上便是住房。从此,韩荣春吃住都在余老师家,一住就是4年。至今想起那4年师徒一室的日子,韩荣春心里都暖暖的。

1967年,因为种种原因,体校暂停了武术培训,韩荣春便回到合肥五里墩的二伯伯家,但每天还是跑步去跟余老师学武,只不过地点改在了著名的合肥逍遥津公园。3年后的一天,余老师看韩荣春练武勤奋,便开始单独教他“双刀滚躺刀”。韩荣春学得畅快,可周围的几个师兄弟却对师父的偏心很有意见。那天练完功,韩荣春向余老师委婉地表示,不想单独学“双刀滚躺刀”了,他不想让师兄弟对老师产生误会。余老师问清原委后,十分感动,当晚,让韩荣春留住在家里。

吃完晚饭,师徒俩坐在一起聊天,余老师对韩荣春说:“我这里还有一门600年单传的独门拳法叫‘阴阳双合拳’。我一直在找一个吃苦耐劳、为人实在、德才兼备的徒弟作为这套拳法的第15代继承人。如今,通过长期观察,我已经决定了,你就是不二人选。”韩荣春瞪大了双眼。过去他和师兄弟们从没听老师说起过这套拳法,更没想到,自己竟然能有幸成为这套拳法的传人。

一个家庭的习武之缘

从老师的娓娓描述中,韩荣春得知,“阴阳双合拳”是元末明初一个叫杨毅的武术宗师创制的。他将少林功夫与武当功夫合二为一,取二者之精华,刚柔并济。“杨毅祖师爷当年学武时,他的师父就教导他‘男儿志在四方,要做有益国家的事”。他是这么做的,并如此要求他的徒弟,一代代传承下来。”余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今后,我会将这套拳法毫无保留地教给你,我也希望你能恪守祖训,将这套拳法用在有益社会的地方,并且发扬光大。”韩荣春郑重地点了点头。

余老师接着说:“自古习武之人,多少都会些医治之道。不仅可以疗治跌打损伤,并且还能悬壶济世,保一方百姓健康平安。我会同时教你了解人体的经脉和骨骼结构,学习一些中医疗伤的方法。”从此,韩荣春开始跟着余老师学习“阴阳双合拳”,并同时学习治疗跌打损伤等的医术。1972年,因家里缺少劳动力,韩荣春回到小庙镇,白天务农,晚上练武。遇到琢磨不透的地方,他就步行3个多小时去合肥向余老师讨教,一周至少去3次,这样的日子持续了5年,直到余老师去世。

回家务农那年,经乡亲介绍,22岁的韩荣春与同村的付承芝结婚,并相继有了大儿子侯克嵩和二儿子韩小昌。付承芝是个地道的农家姑娘,话语不多,默默地承担了家中琐碎的事务,支持韩荣春习武,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那时候,韩荣春还参加了村里的宣传队,渐渐地,知道他会武术的人多了起来,他走到哪里都有人找上门来要和他“切磋切磋”。在日常练武的实践中,韩荣春发现并总结了不少拳法招式。

大儿子9岁那年,妻子付承芝不幸因病去世。承受了两年丧妻之痛后,经人介绍,韩荣春与小他12岁的周本芝相识。周本芝来自肥西县燎原乡,是个知书达理的女子。当时,韩荣春免费办了一个武术培训班,周本芝经常过来看他习武,两人在日常交往中渐渐对彼此有了好感。

一次,两人在聊天时,周本芝建议韩荣春:“你要把你的功夫带到集镇上去发扬光大,一定比在村里更有前途。”巧的是,当时的肥西县体委主任之前也曾多次建议韩荣春办正规的武校,韩荣春也曾有过办武校的念头。如今,周本芝的建议让韩荣春心头一热:难得遇到一个如此理解自己的好姑娘。

不久,韩荣春和周本芝组成了新的家庭,之后有了大女儿周营屏和小儿子周四洋。一家六口融洽地生活在一起。1990年,在县体委主任的再次建议下,韩荣春终于决定办武校。没有场地,他就借朋友家一处空房,院子上课用,六七间住房作为学生宿舍。他们一家六口则租住到了武校附近。

当年6月1日,经肥西县体委批准,精武武术学校正式开业,当天就招了70多名学生。武校开设散打班、套路班、摔打班,韩荣春和大儿子、二儿子当武术老师,妻子周本芝则自告奋勇承担了校内所有后勤事务。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周本芝就起床去买菜,然后择菜、洗菜,支起柴火大土灶为全校学生忙活饭菜。武校的学生都十分爱吃周本芝做的饭菜,这也给了她极大的动力,有时候她头痛脑热,生病了躺在床上,也坚决不要韩荣春雇人,自己坚持爬起来。怕韩荣春担心,她就开玩笑说:“我这感冒发烧呀,就是不能闲着,忙忙就好了。”

就这样,一家人群策群力,这所家庭式的武校开办得红红火火。1995年夏天,解放军合肥电子工程学院的老师来肥西县选拔人才,看中了韩荣春的两个儿子。韩荣春高兴地带着两个儿子来到合肥。可是,大儿子却不愿意留下来,他对韩荣春说:“我和弟弟都来上学了,你一个人在武校当教练,哪能忙得过来呀!我和你回去,让弟弟在这里读书吧。”

大儿子为了武校放弃了学习的机会。为此,韩荣春一直心怀歉意,多次和周本芝提起。周本芝安慰他:“以后还会有其他的学习机会,这孩子懂事孝顺,到时候我们一定不能再依着他了。”果然,第二年机会来了,大儿子侯克嵩作为特招生被安徽师范大学体育系录取。接到通知书的那天,侯克嵩十分纠结。这一次,周本芝坚决地替他拿了主意:“孩子,你不能再犹豫了。武校缺教练,你爸可以少开几个班,不能因为武校的发展而耽误了你的学习啊。”韩荣春也说:“习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造福国家,你现在去深造,不仅有益于自身,更是能将武术实践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将来才能更好地发扬武术精神啊!”在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侯克嵩终于背起行囊,踏上了求学的道路。

一所武校的艰难历程

1997年初,肥西县教委的工作人员找到韩荣春,建议他在武校开设文化课,这样更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两个儿子去上学后,韩荣春和妻子支撑武校愈发困难,如今再开设文化课,韩荣春感到力不从心了。那段时间,他有些灰心,甚至想放弃武校,做点小生意来维持生活。

细心的周本芝看出了丈夫的难处。一天,韩荣春独自坐在操场一角发愁,周本芝走过来:“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你的专长是武术,就一定要继续你的武术教学,不能三心二意。眼前的困难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克服。”在妻子的鼓励下,韩荣春不再踌躇。当年春节后,他开始公开对外融资,寻找股东,相继有5个小企业的老板带着共400万元资金加入武校。经过层层审批,他们在当地楼板厂的地皮上,盖起了4栋楼房作为文化课教室、办公室和学生宿舍。接着,武校又对外招聘了30余名文化课老师和4名武术老师。1999年9月1日,南北少林武术学校在小庙镇正式挂牌,最多时一学期招了500多人。

周本芝依旧默默地做着武校的服务工作,她担任出纳会计兼管理食堂,每天依旧天不亮就起床,忙完家务就去武校忙碌,让韩荣春没有一点后顾之忧。这时,大儿子侯克嵩已大学毕业,到小庙镇中学当了体育老师;他还和大学同学组成了小家庭,并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二儿子在军校经常会打电话回来,关心爸爸办武校的情况。读中学的小儿子和女儿同样勤奋读书。这个祖孙三代同堂的家庭充满了暖暖的祥和氛围。

2005年9月,韩荣春带着大儿子一家三口报名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神州大舞台节目。三代人同台进行了武术组合性表演,并最终获得了家庭组第一名。节目主持人感慨地说:“看到你们一家如此融洽、和谐的合作表演,让我也感受到了你们发自内心的幸福感。”

那几年,因为武校采用封闭式教学,管理严格,有很多外地的家长慕名将孩子送到武校来学习。遇到一些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韩荣春都会给他们免去学费。可是,渐渐地武校发展遇到了困难:首先便是经费问题,到了2006年,武校出现了入不敷出的状况,要靠贷款才能支付教师工资。其次,也是最让韩荣春苦恼的问题——武校孩子的文化课考试成绩总是被其他学校甩得远远的,这里的孩子毕业后很少有考上名牌大学的。韩荣春对周本芝说:“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始终提高不快,我办武校到底是在做好事还是在给社会拖后腿呢?”周本芝也很着急,可是不管武校怎么抓文化课学习,成绩总是见不到大提高。

2007年秋天,经过几个股东商议,韩荣春最终向肥西县教委申报停办了武校。之后的两年里,韩荣春总是闷闷不乐,心中颇多遗憾。还在2005年时,小庙镇老年大学就请韩荣春去讲授养生课。如今,武校不办了,周本芝就鼓励韩荣春多出去和人接触,不要总闷在家里。于是,除了继续去老年大学讲课,韩荣春还利用自己所学的中医知识,在家中为人治疗一些筋骨疼痛的毛病。

2013年秋的一天,韩荣春接到请柬,肥东县小洪拳的后人成功申报小洪拳为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邀请他一同庆祝。在现场,韩荣春好奇地询问了申报的过程,想到余老师传授给自己的“阴阳双合拳”,如今单传到自己是第15代,是不是也可以申报呢?

最近几年,因韩荣春出色的武艺和武德,他被相关单位授予了“安徽省十佳拳师”、“安徽省荣誉武术师”、“一级武术师”等多项荣誉,当地人称他为“蜀山奇侠”。但他总觉得在荣誉面前,自己还缺了些什么。如今,他豁然开朗: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几个孩子虽然都会习武,但都没有学过“阴阳双合拳”。他觉得,自己不仅要为这套拳法申报非物质遗产,更有必要将拳法传承下去。

回到家里,韩荣春对周本芝说:“武术是人类的财富,要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不但不能失传,还要发扬光大。” 周本芝举双手赞成:“现在国家提倡全民健身,如果‘阴阳双合拳’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实在是一件大好事啊!”

韩荣春再次找到了奋斗的目标。在相关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下,2013年冬,“阴阳双合拳”成功申报合肥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计划继续申报国家级非遗。眼下,韩荣春已经开始著书,将自己学武及“阴阳双合拳”的拳法写成了2万多字,期待出版。并且,他计划2015年在合肥开办“阴阳双合拳”养生会馆,希望更多的人能学到这门单传了600多年、融合了养生理念与方法的独特拳法。

对于未来,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心怀期望:“我的父辈和我的老师总是教育我,学武的最终目的是造福社会,发扬武德。不管生活多么艰难,做任何事情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能给祖宗脸上抹黑。如今,我喜欢这套拳法发扬到第16代不再单传,只要是爱武并向善的人都可以来跟我学‘阴阳双合拳’,遇到合适的人我将倾囊相授。我希望这套拳法在如今开放而阳光的年代,能够为民所用,这样才是真正的传承与发扬。”

(未经作者允许,本文不得转载、改编和网摘)责编/邓琳琳(完)

猜你喜欢
武校学武拳法
第十四届全运会空手道资格赛(第一站)男子组手
——67公斤级拳法技术趋势分析
无线仿真在基站搬迁评估中的应用
柳学武
争议旋涡中的登封武校
争议旋涡中的登封武校
狗拳非遗难寻传
猜拳
读书感怀
Path tracking for vehicle parallel parking based on ADRC controller
福建省民办武校生源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