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的开放性

2015-09-10 07:22
决策 2015年4期
关键词:理政理性心灵

尽管中国的对外开放在全面推进,但也存在着各种不平衡,这就更要保持心灵的开放、理性的态度、坚定的认识,继续用开放的方式来解决开放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著名农业问题专家陈锡文在2014年底第二届隆平论坛上,关于开放条件下中国农业发展的演讲,为我们理解增强治国理政的国际视野,提供了一个精彩案例。

农业在我国发展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将其置于世界市场来审视,会看到更深刻的问题和挑战。随着生产成本的上升,国内农产品的价格存在着超出国际农产品的趋势,而在WTO框架下,政府对于农业的补贴和支持是有限度的,这样必然造成国内农产品价格优势的丧失,国外农产品的进入。这样的后果可能是中国农产品自给能力的下降,农民收入增长动力的减少。

农业是开放条件下受保护最多的领域之一,但是依然会面临着开放导致的诸多挑战,那么其他领域的情况将更加复杂,产生后果的系统性、连锁性、意外性更强。

在开放条件下治理国家,实现善治已经成为各国必须直面的问题。中国是在不断开放的过程中发展繁荣起来的,开放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经济领域,成为塑造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力量。

对于中国来说,应该更加自觉地将开放意识贯彻到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各个领域的具体行动之中。不仅要顺应开放的潮流,还要适应开放的状态、应对开放的挑战。如果不能做到这些,那么就会面对开放引发的一系列变化而惊慌失措,错失机遇,甚至由主动变为被动。

首先,要在全面开放中保持理性的开放态度。开放最重要的是心灵的开放,不仅要放眼看世界,更要包容学习。世界是多样的,除了要向西方学习外,还应该向非西方社会学习,这既有助于丰富我们认识世界的坐标系,也有助于纠正将西方作为唯一尺度的思维误区。当然,更要警惕中国综合实力提升滋生的盲目自大,自我心灵封闭的倾向。在一个开放的世界中,既要各美其美,更要美美与共。

其次,要认真总结30多年的对外开放经验,构建中国本位的知识体系。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积累了大量鲜活生动的经验,值得系统总结,加以提炼,形成基于中国本位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并与国际社会理性对话。目前,我们还没有形成一套从中国实践中形成的概念、范畴、判断、分析等组合的综合体系。这个知识体系的构建,也是确认自我主体性的过程,澄清各种非理性认识的过程,更是保持自信与抑制自大必需的条件。

第三,要将开放意识转变为有效的举措,形成新的开放局面。目前,自由贸易区建设、沿边开放、内地开放等结构性开放举措已经全面启动,经济、教育、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具体举措也在施行,以期形成全面改革与全面开放更加有效的互动。

在全面开放的条件下提高各项措施的效果,尤其要重视两个问题:一是将各项措施的国际制约、国际影响、国际后果纳入政策分析之中,提升措施的整体效果。在开放时代,任何本土的事件和问题都会产生国际性的“蝴蝶效应”,对于中国这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尤其如此。因此,一定要提高包括基层官员在内的各级官员的国际意识。

二是重视总结开放过程中的失败经验,避免重蹈覆辙。中国正在进入新常态,稳定性、持续性特征更加明显,这为总结经验提供了有利条件。要通过总结失败的经验,理清进一步改革的思路,将各项举措落实落细落小,真正将顶层设计与微观践行有效地结合起来。这就更要保持心灵的开放、理性的态度、坚定的认识,继续用开放的方式来解决开放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猜你喜欢
理政理性心灵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신시대
唤醒心灵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