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行政副中心建设可能存在的最大风险

2015-09-10 07:22张寒
人民论坛 2015年37期
关键词:通州区城区北京市

【摘要】北京行政副中心的建设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决心和决策,也需要合理细致的规划,其中最大的风险就是规划不合理。如果只是象征性地往通州区迁入一些机构和单位,那么北京市的副中心建设就没有成功。

【关键词】 北京   副中心   通州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

在近日召开的中共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首次提出,将聚焦通州,加快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并在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北京全新的规划与发展重心的转移,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标志意义和示范效应。通州在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建设进程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建设北京的行政副中心又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建设北京中心城区之外的行政副中心迫在眉睫

人民论坛:您认为为何要将通州区建成北京市的行政副中心?

陈秀山: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的城市建设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所带来的环境、资源、公共服务等负面效应也逐渐凸显。简单的摊大饼式的扩张难以持续,建设北京中心城区之外的城市副中心迫在眉睫。

对于通州而言,尽管目前通州区的房地产行业是北京周边几个新城当中规模最大、价格最高的,但它现阶段还只能被称作是一个庞大的“睡城”,每日往返通州区和北京中心城区的通勤人口至少十几万。除了房地产行业以外,通州区内的产业发展不稳定,就业岗位严重不足,亟待寻找符合自身区域定位的产业和项目。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和企业对于北京中心城区功能向外疏解的要求日益迫切,许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觉得在北京创业、运营等方面的成本难以承受,而北京中心城区的水、空气等自然资源也接近了承载力的极限,导致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降低。

现如今虽然北京实施了严格的人口控制,但更多的人选择了居住在北京周边、到中心城区享受优质公共资源的生活方式。北京中心城区各项功能的叠加和重合,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增大了城市管理成本。未来数年内,如果能在北京中心城区之外建设一个“职、住一体”的副中心,至少在公共资源和环境方面比中心城区更为优越,那么无疑将大大分流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因此,加快推进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建设肯定是利大于弊的。

人民论坛:通州区在承担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建设方面拥有哪些优势?

陈秀山:通州区在过去几年的发展当中,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物流、健康医疗、文化和新闻出版等行业实现了初步的聚集,而且大型商超和餐饮等配套设施也开始跟进。总之,基础设施比前些年大为改观。

作为北京市唯一与天津、河北都接壤的行政区,通州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能够发挥对天津、河北等地区的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通州区内路网密集,它是连接京哈、京沈、京津、京沪等高速公路和京津唐城铁的交通枢纽,如果在通州区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那么对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对沿海地区的资源利用都是大有好处的。

北京副中心建设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人民论坛:当前通州区被定位为北京的行政副中心,对于这一功能定位,您如何看待?

陈秀山: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将北京的副中心打造成单一的功能区不太现实,因为单纯的功能区拥有众多的弊端,不是一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功能区最后往往变成了和外界缺乏联系的孤岛,导致其中的居民只能到中心城区享受城市的服务功能。

我认为,有一条思路值得深入探讨,那就是将通州区打造成为“综合性、多功能”的城市管理中心。通过将中央政府的部分非核心机构和北京市政府的大部分机构迁入通州区,带动一部分科技、教育、金融、文化、医疗机构等新兴服务业入驻通州区。这里所说的“综合性、多功能”,指的是通州不仅要承担北京的一部分政治性的功能,而且还要承担一部分中心城区不宜承担的管理职能,比如文化、金融、国际交往等方面的功能。

人民论坛:在北京市副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陈秀山:建设北京市的副中心,绝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搬迁,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工程,需要在空间选择、交通布局、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等方面做好规划,还需要在副中心和中心城区的联络和互动方面做好安排,否则一旦中心城区的许多机构和单位迁移出去,而这些机构和单位的员工家庭仍然集中在中心城区,这样就会带来更多新的移动性人口。

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建设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决心和决策,也需要合理细致的规划,其中最大的风险就是规划不合理。我的担忧就是,未来如果只是象征性地往通州区迁入一些机构和单位,那么北京市副中心的建设就没有成功,反而会给中心城区和通州区之间带来更大的交通压力。北京建设副中心,应当是经过慎重讨论和规划之后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贸然仓促行事,期望在短时间内完成和解决所有问题,那么肯定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可能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对于北京的副中心建设而言,可能并不存在唯一的最优选择,任何选择都有正面和负面的效应,能够达到相对较好的效果已是难能可贵。副中心的建设也是一个利益权衡的问题,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和勇气。如果能够下定决心,破除利益阻隔,从城市长远发展和百姓切身利益出发,那么千家万户的生活将因此而受益。(人民论坛见习记者:张寒)

责编/周素丽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通州区城区北京市
新建城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措施
桃花正艳 授粉正忙
狐狸的把戏(续编三)
狐狸的把戏(续编二)
聚焦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
谈许鸿飞的东莞市附城区虎英雕塑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