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文化建设思想述评

2015-09-10 07:22姜庆刚
党史文苑 2015年4期
关键词:胡乔木思想文化

姜庆刚

[摘 要] 胡乔木是我党文化工作的重要领导人,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付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在改革开放之后形成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实现文化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字] 胡乔木 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 文化安全

胡乔木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和社会科学家,我党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他早年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后因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被校方开除,被迫离开学校到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曾任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书记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胡乔木奔赴延安,担任毛泽东同志秘书、中央政治局秘书等职。1949年之后,胡乔木担任新华社社长、新闻总署署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秘书长等领导职务,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胡乔木的文化活动大多是具体执行党中央的政策,这些实践活动,为其文化建设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梳理、回顾胡乔木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活动,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一、改革开放与文化建设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出于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初衷,经常干预具体事务,效果并不理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如何评价这段历史,成为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重要历史任务。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胡乔木担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主要负责人,完整、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与毛泽东思想,消除了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疑虑,为新时期文化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胡乔木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并且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等中央重要领导职务。在此期间,他认真贯彻党的新时期文化政策,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积极倡导文化应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鼓励文化工作者认清历史责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繁荣文化艺术的创作。

胡乔木指出:“建国以来,我们在思想文化界进行的斗争太多也太过火了,总的来说效果很不好,现在应该接受这个教训,不能再走老路。”[1]P184鉴于部分文化工作者的顾虑,胡乔木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文化事业的发展应该有宽松的环境,“党是政治组织,对文艺本来不应该具体管,何况太具体?即使是艺术组织,比如剧协,也不能管每一个人的创作”[1]P316;“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作家的自由得到或者说应该得到充分的保证”[1]P232。对于一些犯了错误的同志,胡乔木认为应该惩前毖后,他说:“有些同志过去说了一些过头的话,以后不说就行了。”[1]P352在实践中,他恪守这一原则,与广大文化工作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75年复出后不久,他冒着政治风险,将作家姚雪垠关于创作《李自成》的信转送毛泽东,使姚雪垠的处境得到改善,并最终完成了《李自成》这部长篇小说。当得知作家柯灵因为杂事太多,影响创作时,他在书信中建议其杜门谢客,专事长篇创作。他还建议有关部门将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排成影视剧,认为这部反映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小说具有教育意义。此外,他还为聂绀弩的《散宜生诗》、杨刚的《杨刚文集》、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等作品作序。对于一些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之内的事情,如翻译家汝龙、作家师陀在住房问题上遇到困难,胡乔木及时联系有关部门,帮助解决这些文化工作者的后顾之忧。正是这种肝胆相照的氛围,广大文化工作者把中国共产党视为可以信任的组织和朋友,积极投身于新时期文化建设事业中,创造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不了解不学习外部世界的文化是无法建设真正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由于冷战的原因,中国与西方世界长期隔绝,很多海外人士对中国社会的现状存在误解。胡乔木谈及这一问题时提到:“有很多人提到中国,就知道孔子,或者是马可·波罗,或者是小脚、鸦片烟。”[2]P505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开展与国外文化机构交流与合作,相互理解,消除误会。改革开放之后,中外文化界交流日益广泛,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中美合编《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期间,关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身份如何陈述问题上,双方产生分歧,胡乔木对此提出许多宝贵意见,较为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致《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梅益的信中,胡乔木指出,《中国大百科全书》不可闭门造车,要广泛参考其它国家的经验,“力求其水平体例能接近各国的重要同类全书”[2]P561。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文化频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我听说有些美国人看了《喜盈门》,感到很大的兴趣,羡慕在中国能够重视这种家庭关系上的伦理,而在美国就简直不可能。”[1]P212-213正是改革开放使得更多的中国文化精品不断走向世界,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与日俱增。

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胡乔木也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他说:“我们不能看着中国的有悠久历史的主要戏曲,如京剧、昆曲等剧种在我们这一辈人中死亡。”[1]P350他是这项工作的身体力行者,他的古典诗词就是古为今用思想的具体体现。

胡乔木文化建设思想形成于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其精神实质是与邓小平思想一致的,这些思想丰富了我党的文化建设理论,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文化体制改革思想

改革是一项全方位的事业,文化体制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事业的领导者,胡乔木十分关心改革的进程。针对新华社在工作中连续出现不应有的失误,胡乔木严肃地指出:“我想我们的工作制度、用人制度和培训制度中必有一系列亟待解决而始终未能认真解决的问题。”[2]P365“如此下去,则新华社永远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有效的有自己文字水平的通讯社。是彻底改革的时候了!”[2]P358他认为可以借鉴企业中实行的岗位责任制,各负其责,避免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的情况。

同时,胡乔木认为,文化行业要奖励先进,不能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他说:“人民日报每天宣传要打破铁饭碗,要实行生产责任制,但人民日报还是铁饭碗。”[2]P394他在与新闻界工作者谈话时建议:“对优秀的记者,今后应设记者奖金。”[2]P352这些奖励措施极大地调动了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事业发展需要一些新的机构,由于很多问题涉及其它部门和机关,改革进程比较缓慢,胡乔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例如,为更好地向海外华人宣传中国文化,胡乔木支持《人民日报》出版海外版;文学家巴金倡议设立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建设过程中的得到他的大力支持。很多现在看来比较细微的小事,也凝结着胡乔木同志的心血。例如,教育部在高校设立编辑学专业的建议,就得到他的热情回复。由于分属于不同的部分,新华书店与出版社之间在图书发行方面产生了一些矛盾,胡乔木对此十分重视,在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另外,为解决书店经营范围问题,胡乔木指出:“书店可以多种经营。只要同文化沾一点边的,就不算出格,就可以说得过去。”[2]P542针对当时出现的报刊发行渠道不畅的情况,胡乔木认为可以鼓励私营企业参与这一业务,他说:“假如有一个企业家干了,向市政府登记,他不贪污,守法,不乱涨价,市政府就可以给他登记。”[2]P557实践证明,这些建议都对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其它行业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胡乔木同志注意学习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发现新事物,研究新问题,提出新观点。他认为文化事业必须与高科技相结合,在有关出版业的讲话中,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编辑、排版等采用了新技术,中国现在还未能实行,要向这个方面开拓,不然我们的新闻学就要落后于时代。”[2]P370这里提到的“落伍”,并不仅仅指技术方面上的“落伍”,也含有体制、观念上“落伍”的含义。改革开放之后,文化事业遇到很多新情况。例如,此前长期不受重视的版权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很多文化作品(尤其是精品)深受盗版等侵权行为的损害,有些还涉及海外文化产品,严重影响中外文化交流事业的进行。胡乔木注意到这一问题,在严厉督促有关部门打击各类盗版出版品的同时,积极推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法》。与此同时,胡乔木支持相关机构开展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为文化产业的正规发展保驾护航。

文化体制改革绝不是只看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胡乔木曾对社会科学工作者说:“我在历史学会会议上开了包票,说别的出版社不愿出的学术著作,请拿到社会科学出版社来出,如果社会科学出版社也不愿出,你们可弹劾我。”[2]P489社会科学出版社一直保持了这一传统,深受文化工作者好评。

胡乔木是新时期文化体制改革的倡导者与推动者,他保持了与时俱进的品质,他认为一切阻碍文化事业发展的不合理制度都应该彻底改革,有效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文化安全与文化自信思想

胡乔木认为文化事业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大事,他指出:“今天我们最重要的政治,就是要集中力量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1]P253这就将文化事业提高到政治高度。他认为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只有对自身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保持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的活力。他注重理论建设,指出:“我们的文艺理论工作至今没有建立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作家艺术家对文艺批评敬而远之,这种状况难道还能够继续下去吗?”[1]P160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改革开放之后短短的一段时间内,涌现了大量文化精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是,在西方文化大规模涌入中国的过程中,社会上出现了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甚至某些领导干部也受到影响。“有些同志在创作活动中一味模仿西方和海外的时尚,包括模仿那些庸俗的、腐朽的东西,或者追逐一部分群众的落后的低级的趣味。”[1]P179-180“现在莫名其妙的小报很多,不是文化小报,是低级趣味的。广州不知有多少小报,净是耸人听闻的东西。”[2]P376这些否定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思想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针对这一不良思潮,胡乔木以政治家的敏感,多次指出其危害的严重性。他坚定地认为,社会主义文化一定能够战胜资产阶级文化,只要社会主义文化得到充分发展,那些喧嚣一时、没落的资产阶级文化自然就会失去生存空间。他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之后发表的《当前思想战线的若干问题》,就提到这一问题。此后,他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共产党人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不去高高举起社会主义文学的旗帜。”[1]P279“至于宣扬个人主义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作品,当然要进行批评,不管什么人反对,也要进行批评。”[1]P289“要对过去拍的毒害人民、毒害青少年、也毒害了电影艺术本身的坏片子进行检查,得出必要的教训。那些恐怖片、色情片以及胡闹得无聊透顶的恶心片,连稍有道义感的资产阶级人士也不能容忍。”[1]P330因此,他特别提倡军事文学作品,认为:“军事题材文学作品,是对当代人民,特别是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的文学武器,是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阶级斗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国革命历史教育的最好的文学武器,也是进行保持敌情观念,养成自我牺牲精神和遵守纪律的精神的教育的最好的文学武器。”[1]P219

胡乔木积极组织撰写相关文章批判各种错误思想。这些建立在深厚理论基础上的文章,证据充分,论证细致,达到了以理服人的效果,消除了错误思想的不良影响,坚定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信念。实践证明,对资产阶级不良文化思潮的批判,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思想保障;否则,苏东剧变的历史悲剧就有可能在中国重演。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文化传播途径与方式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反华势力不时采取各种方式打着“文化”的幌子从事损害我国国家安全的活动。对此,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同时,我们也更加体会到胡乔木文化安全与文化自信思想的超时代价值。

胡乔木是我党思想文化战线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改革开放之后,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探索。他有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论述与实践以及文化体制改革、文化自信等思想,丰富了党的文化建设理论,是我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胡乔木谈文学艺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胡乔木谈新闻出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马永义

猜你喜欢
胡乔木思想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谁远谁近?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