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记得那场细雨

2015-09-10 16:27刘夜
新课程·上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小姑娘爸爸班级

刘夜

在我看来,家访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在每次的家访中都有令我感动的地方。

2014年12月13号,星期六,周末没有上班,我决定到我接手的班级学生黄××家进行家访。

黄××,女,2004年10月6号出生,读四年级。小姑娘学习认真,成绩优秀,诚实善良,却总是沉默寡言,很少和同学一起玩,虽然在同一个班级,可她却无法融入班集体中来,总是用自己那双明亮的眼睛悄悄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每次一想起她,我的脑海中就会呈现那弱不禁风的身躯披着一件破旧的衣服,瘦小的脸庞被蓬乱的头发遮住了前额,脚上是一双灰色的回力布鞋,一到冬天一双乌黑干燥的小手总是裂得让人内心一阵酸楚,教室是她唯一的栖息之所,书本里总是夹着什么东西似的,鼓鼓的,教室里听不到她发言的声音……沉默和孤僻这些异样的表现是我决定去她家走访的缘故,对于这个还不满十一周岁的孩子,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无人知晓的秘密呢?

那天下午五点,我带着疑惑和不解走出了校门,黄××的家很偏僻,一条又弯又窄的小路,由于常年的雨水冲刷,本来就已毛躁的路更是泛起了沟壑,绵绵的丝雨斑驳了这泥泞的小路,绕了好几道弯路,几经打听终于来到黄××家的门前。这是一间只有一层且还未装修的红砖瓦房,房屋的周围被蜡树环抱着,屋前的地上是一块磨得光滑的木石。

走进家门后,黄××的爸爸问候完就忙着泡茶,“老师,您请喝茶!”他把茶水端到了我跟前。我对孩子在学校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并把孩子在学校沉默寡言的行为也告诉了他,希望家长能多鼓励孩子大胆表现自己。爸爸大概也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只是面带微笑,点头称是。我想多听听他的话,希望对这个家庭了解多一些,对孩子了解多一些。在和黄××爸爸交谈时,小姑娘不时地瞅瞅我们,但每次脸都涨得通红。当黄××的爸爸讲述家里的情况时,隐约可以听到黄××的啜泣声,原来两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带走了这个可怜孩子的妈妈,如此之大的变故对本来就很脆弱的家庭简直是五雷轰顶。对于尚未学会自理的黄××来说,这是残酷的现实。在孤苦伶仃没有妈妈的日子里,孩子总是以泪洗面,在睡梦中时常呼喊着妈妈。爸爸还悄悄地告诉我:孩子常常拿着相框里妈妈的照片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里,我问为什么,她说想妈妈的时候就会把照片拿出来看看,就这样痴痴地端详着,我尝试过骗孩子说妈妈会回来的,她在另外一个世界偷偷地看着我们,她很爱你,希望你好好的。听到这里,眼泪模糊了我的视线,是痴念化成泪,突然联想到为什么孩子的书包总是鼓鼓的了,本来就沉默寡言的黄××为什么会远离这本该属于她这个年龄段的班级。

孩子知道,妈妈离去后,这个世界留给她的就只有朝夕相处却常年患有风湿痛的爸爸了,她应该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为这个家减轻负担。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忙着学做饭,看着高高的灶台,孩子要借助小板凳把自己撑起来才能勉强够得着锅台。后来黄××给我看了那早已被泪花斑驳了的课本上夹着的秘密,孩子强忍哭声,一个劲地长呼着气,看着孩子的坚强,我不由得胸口隐隐作痛……

作为老师,我此时此刻只有无尽的悔恨,为什么没在平日里多关心她,却让如此小的她尝到同龄人不应该有的痛苦?就这样,与家长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动听的话语,没有彼此的客套,有的只是真诚,有的只是老师与家长的共同心愿,有的只是对孩子无尽的爱,因为这个共同的目标,我们走到了一起,共同探讨了关于孩子的话题。

在家访就要结束的时候,屋外还是那无法掩饰的拈指扬飞的雨丝,含糊描述着小姑娘无尽的憔悴。现实可以支离梦想,但永远无法打倒重组理想的拼图。

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通往成功教育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与家长的及时沟通,与家长之间的一次次短短的接触,一个个小小的故事,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孩子,使我们更加公平地看待孩子,使我们更加恰当地教育好孩子,使我们用期待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使我们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使他们在表扬和鼓励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猜你喜欢
小姑娘爸爸班级
采茶小姑娘
春天的小姑娘
班级“四小怪”
我和爸爸
不称心的新班级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