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青岛坐标

2015-09-10 07:22高鑫
中国报道 2015年3期
关键词:青岛一带海洋

高鑫

丝绸之路经济不只是“过路钱经济”,更是扩大经贸合作、文化传播和城市影响力的新路径。

“我们要抓住青岛优势,构建面向韩日、辐射东南亚、陆联中亚欧的‘一带一路’综合枢纽城市。”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说,这是青岛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回应,也是青岛参与国家战略的义务和担当,“具体而言,就是打造‘一带一路’双向开放的桥头堡,建设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构筑‘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枢纽,打造‘一带一路’综合保障服务基地。”

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地处中国与东亚各国海上交往最前沿的青岛,一直是我国历史上海上贸易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青岛大学历史系教授郭泮溪说,海上丝绸之路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东海起航线以山东半岛沿海港口为起点,驶往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也被史学界称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东起航线最先始于4500年前青岛胶州古板桥镇附近。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半岛的齐国借滨海之力,首开海上对外贸易先河。据史料记载,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唐高祖李渊决定在胶州湾北岸设立板桥镇(在今胶州市区)。其时板桥镇已是唐朝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国家进行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口岸,当时的板桥镇和青岛沿海一带,有许多叫新罗坊和新罗村的侨民社区,在板桥镇、大珠山一带侨居的新罗人甚至超过万人。

“这里还有宋代在北方设立的唯一的市舶司。”多年研究胶州历史的张志康告诉记者。“市舶司”,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宋代全國设市舶司八处,前七处都在南方,只有板桥镇在北方,这里亦是北宋时期全国五大通商口岸之一。据《胶州古板桥镇遗址出土文物图集》展示的考古照片和《胶州志》记载显示,当时的板桥镇港区,除东亚、南亚的海外物资在此中转和销售外,甚至大食国(阿拉伯帝国)的商人也乘船北上到板桥镇做生意。直至南宋末年,板桥镇还保持着海上物资集散中心和海外转口贸易两大传统优势。30多吨锈结成块的北宋铁钱,数十处建筑遗迹的发掘,更提供了有力佐证。

“板桥镇作为古港,见证了青岛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青岛理工大学的朱艳教授说。

构建“一带一路”双向开放桥头堡

“我们看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遇,要把出海口向欧亚腹地延伸,把出海口搬到新疆。”2014年9月2日,在第四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主题论坛中,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成新农的发言引发热议。“港口与新疆,不搭界啊?”“不靠海也能建港?”有人提出质疑。

“内陆港就是通常在靠近铁路、公路、机场等交通运输枢纽附近开发建设的物流中心。青岛港看好新疆的发展,决心在距海洋最远的地方建港。”成新农的进一步阐释解开了与会者心中的疑惑。

成新农的底气来自“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眼光,更来自青岛港的雄厚实力。青岛港如今已是世界第七大港、中国第三大外贸口岸,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集装箱装卸效率连续四年保持世界第一,形成了远近洋航线具备、干支线配套的全球性网络。

2014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借助这一契机,青岛紧锣密鼓地推进董家口港区建设。新建的董家口港区面积为150平方公里,是标准的第四代世界物流大港。“已累计建成20个泊位,今年将再建成5个泊位,争取全年吞吐量完成1亿吨。”青岛港集团副总裁迟殿谋说。

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物流节点城市和全国交通枢纽城市,青岛已形成以港口为中心,由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组成,内联我国东、中、西部各省区市,外联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四通八达的立体综合运输网络。除港口建设外,青岛不断深化与乌鲁木齐、霍尔果斯等西部口岸的合作,搭建“青新欧”跨国货运铁路直达通道。2012年,青岛至霍尔果斯集装箱班列开通,2014年又升级为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的集装箱“五定班列”,年运送集装箱超过5万标箱。青岛市与陆上丝绸之路经过地甘肃、宁夏等18个省区市签署了口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西安、郑州、乌鲁木齐等20多个经济腹地城市建设“无水港”或进行战略合作,开展海铁联运和多种形式的联运。加快面向日韩的门户机场建设,打造与韩国贸易交往快速通道,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部延伸,促进海上丝绸之路向中西部地区拓展,加快海陆双向衔接,使青岛成为沟通内陆、联系世界的重要窗口。

丝绸之路上的蓝色跨越

“青岛是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点、岸线经济与海洋经济的重要交汇点、亚太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交汇点,应充分发挥这些特有优势,积极融合‘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

海洋,是青岛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聚集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占全国30%的海洋科研机构,50%的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70%以上的涉海两院院士。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国家深海基地均驻扎在青岛。2014年,青岛海洋产业生产总值预计超1500亿元。

古老的鳌山湾也正涌动新的浪潮——“蓝色硅谷”,这里承载着青岛乃至国家的蓝色梦想,未来将打造成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海洋人才集聚中心、海洋成果孵化中心。

强大的海洋科研优势与“蓝色硅谷”相结合,聚变青岛蓝色战略的新方向。“落户”山东的东亚海上合作平台,以青岛为龙头,其他沿海六市为腹地,着眼海洋共拓,在海洋经贸、科技、环保等领域开展国际务实合作,构建立足东亚、辐射亚太的国际海洋事务沟通协商机制和合作交流平台,致力打造“一带一路”海上合作的支点。

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青岛的发展离不开“开放”二字。“兴于开放,立于开放,开放是青岛的最大优势之一。”青岛市委书记李群深有感触。

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出机场不远,就可看到路边巨幅的海尔广告牌。即发集团在越南设厂,五个员工管理一个千人大企业。随着一块块海外飞地在扩大,青岛的海外制造、海外建设、海外品牌越来越多。

“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引进来”。青岛金王做蜡烛起家,在美国玩起了页岩气开采,在越南的工厂也颇具规模,反过来,又将优势“引进来”,通过与欧美市场对接,实现了出口扩大,带动了青岛发展。

这是“引进来”的升级版:中德生态园试验合作,青岛自由贸易港区试点构想,国家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落户青岛,APEC贸易部长会议在此举行。1988年,青岛外贸进出口不足3亿美元,2014年跃至798.9亿美元。

“青岛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深化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改革,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快建设东北亚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力求为‘一带一路’各方在青岛经贸合作共同发展创造一流商务环境。”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起表示。当下,他们又聚焦自贸区,让开放更加给力。

丝绸之路经济不只是“过路钱经济”,更是扩大经贸合作、文化传播和城市影响力的新路径。2015年3月,“中国·青岛”号帆船航行将正式启航。这次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行将为促进青岛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城市间旅游、文化、体育交流搭建全新的舞台。对于青岛来说,如何抓住蓝色经济和“一带一路”的双重战略,内外结合,乘势而进,仍是一个崭新的挑战,也是一个庞大的新课题。

好在顺水行舟,好风正起。

猜你喜欢
青岛一带海洋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青岛明月申牌?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