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时代,你还相信爱情吗?

2015-09-10 07:22石勇
南风窗 2015年22期
关键词:心灵爱情世界

石勇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主席这句话一直写在我的小本本里。为了得到在爱情这一重大而严肃问题上的发言权,我作了一个小调查。

调查的问题是:在“爱情”、“成功”、“权力(金钱)”、“帅哥(美女)”这四个字眼中,你听到哪个时最为激动?

调查的参与者是年龄在18~32岁的年轻人,包括还没恋爱的,已经恋爱但还没结婚的,以及已经结婚的,一共100个人,其中,男57人,女43人。

如果时光倒回20世纪80年代,“爱情”的激动指数一定不是最低,或许还是最高的。30年而已,爱情已经有了另一个面目。

结果显示,“成功”的激动指数最高,有39个人选了这个字眼,占39%;有28个人选了“权力(金钱)”,占28%;20个人选择了“帅哥(美女)”,占20%,选择“爱情”的有13个人,只占区区13%。

看来,在今天,“爱情”的激动指数最低。

虽然我知道他们不会骗我,但从理论上说,我无法控制他们的意志(任何调查,参与者都是可以乱填或乱说的,你永远无法知道他所填所说的是不是他的真实想法,而他所认为的真实想法,就一定是他真实的想法吗?),加上样本不大,所以,只能是一个参考。不过,这个量,在对性质的判断上,误差也不会太多。

39%的人对“成功”激动,是因为“成功人士”作为社会偶像,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成功”对一个人来说,就像当年犹太人“出埃及”一样;21%的人选择“权力(金钱)”,因为两者在很多人心目中显得风光无限;15%的人对“帅哥(美女)”条件反射般的激动,因为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13%的人选择爱情,又该如何解释呢?

在我的记忆中,如果时光倒回20世纪80年代,“爱情”的激动指数一定不是最低,或许还是最高的。30年而已,爱情已经有了另一个面目。

“我想拥有一份美好的爱情”,一位参与我的小调查,并就爱情问题和我作了深入交流的年轻人对我说。他是刚进入体制的公务员,25岁,读书时有过“一段感情”,但毕业时,彼此去了不同的城市,于是选择了分手。对于这段经历,他的解释是“爱情敌不过现实”。

—好像很多人都是这样的爱情故事版本,也都这么解释。

他能拥有一份美好的爱情吗?我无法预测。但我知道,一种语言方式就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思维方式对应一个人的心理结构(情感模式),并折射出背后的社会认知、价值观念。是这个社会怎么玩,一个人心里怎么想,他嘴巴上才无意识地怎么说的。“拥有爱情”这种语言方式,已经泄露天机了。

我们先看一下英国哲学家赖尔对此会发表什么评论。他这样认为:同志,犯了范畴错误啦!爱情属于心灵的领域,是通过两个人的心灵互动才得以存在的,是关系的产物,不是摆在那儿,等着你去找到并“拥有”的某一种实体。心灵领域的东西,你是无法去“拥有”(占有)的,只能感受其存在。总而言之,“拥有爱情”这样的表达,在语言上是非法的,从汉语的语法上是没错,但在语言的逻辑构成上,错了,“拥有”和“爱情”不能在逻辑上组合在一起。

要组合在一起,有什么后果吗?

再听一下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怎么分析。弗洛姆说,像“拥有爱情”、“经营感情”这类表达,都是语言中了病毒的表现。

哪些病毒?其中一种是把所有东西都预设成可以占有、控制、支配的“占有式生存方式”—因为钱、豪车是这种东西,所以以为爱情、感情也是这种东西。这种语言病毒的后果,就是人们把爱情“物化”了,以为爱情就是我所占有的,可以让我舒服的那么一种东西,进而,把“爱的对象”,即他或她,也物化了。于是,在内心里,你和“爱的对象”的关系就变了,你是从自私的心态出发的。它导致了即使是谈恋爱的双方,都不会把“自我”全部交出去,都会有所保留、有所防御。

爱情扩展了两个人的社会广度,但在心灵深度上萎缩了。背后的原因,是我们现在跟这个世界的关系,在心灵上并不是牢固地结合,总有不安全感,所以只能通过在社会广度上扩展来获取安全感,反映在爱情上,跟对方心灵上的契合,相对也没那么深。

另一种病毒是“市场思维”。谈一场恋爱显然不是搞一场买卖,进入婚姻也不是经营一个公司。但不幸的是被弄成了这样。爱情、感情于是变成了可以给自己利益最大化、心理感受最大化的东西,它的极端形式,大概就是“AA制”了。

回到我们的公务员同志的故事。还有一个问题是“爱情敌不过现实”。这个确实有点残酷 ,也是很多人的心头之痛。我们可以看到爱情—即爱情中的双方或只是某一方—处于一种无力感之中,在和“现实”的PK中输掉了。

但“现实”又是个什么东西?列一个清单无非就是城市的距离、家长的意志、金钱、每个人对跟对方或另一人在一起能有多少人生收益的评估,诸如此类。这些东西能够在和爱情的PK中胜出,说明它们比两个人在一起一辈子更重要。所以,可以推测,当一个人感慨“爱情敌不过现实”时,他无论是否想“拥有一份美好的爱情”,在内心深处,其实已经准备变得“现实”了。

借赖尔、弗洛姆两位的嘴,我只是描述出了现在的爱情背后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情感模式。一句话,大家是怎么玩的,这么玩可能会有什么后果。由此可能会被认为,这暗示了现在的爱情成分不纯,或真正的爱情不存在。不,我不想这样认为。

道理很简单,有很多东西是不会变的,几千年如此,比如人性,比如对爱情的渴望。因为人还是人,不是神仙,不是野兽,也不是机器。

但爱情会随着不同的社会结构,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不同的社会心理氛围,人不同的情感模式而变化。它符合“存在先于本质”的存在定律。人是“怎么玩的”,显示出的是“什么样子”,那么,它就是“什么”。就像每个人内心都是渴望爱情的,但他到底是看着别人结婚了就相信爱情了,还是看到别人离婚了就不相信爱情了,很重要。

爱情是什么?弗洛姆深刻地道出了它的真相:两个人,为了克服存在上的分裂的一种结合。我记得当年的革命伴侣们就深情地表达:“我们结合吧!”身心融在一起,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我对弗洛姆老师的补充是:爱情是两个人的宗教,是对一个人存在的治疗。没有爱情的人生,说实话,还是缺东西的,缺很重要的东西。每个人都可以体验到这一点。

有人说爱情确实不能当饭吃,不错,但爱情本来就不是为了吃饭,它还没那么Low。吃饭靠别的本事,不要靠爱情。

我想描述一下今天中国社会的爱情,显示出了什么样的面目。但我们还是从《诗经》开始吧。

《诗经》里对爱情这样描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而且是玩真的,是要“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

诗里描述的是我国上古时期的爱情。自然,含蓄,但有点玩文艺范,似乎不像劳动人民的爱情那么直接、原生态。但是,它的特征是发乎于心,因此真诚、坚定。这种爱情,是头脑、心理、人格、身体,即人的整个存在(从功能上来说,人的存在=头脑+心理+人格+身体)的全部投入。

上古时期的人处在人类的少年阶段,是天真的,所以,有本真的爱情。本来爱情也应该是天真的。

但人类社会演变到现在,已经很成熟了。这导致了大家的早熟,以及过早的世俗化。在这个背景下,爱情显然跟上古时期不是一个样子。甚至,每一个差异显著的时代,爱情的面目也不一样。

今天爱情的面目,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更多元了。《诗经》里的爱情,梁山伯祝英台的爱情,牛郎织女的爱情,王二狗李三妞的爱情,“有房有车”的爱情,“柏拉图的爱情”,固然是经典形式,但虐恋、同性恋(这里要说一下,弗洛姆关于爱情的需要是两个人克服存在的分裂的观点,没有预设只是一个男人找一个女人,而不能是一个男人找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找另一个女人,因为存在的分裂所产生的深刻的心理问题,并不是只能通过异性才能解决)、“双性恋”、闪恋、恋父(恋母)情结、多角恋、婚外恋的那种恋爱,也都显得很正常或“正常”。

第二个重要的特征是爱情有无力感。很多社会的力量,哪怕是一间房子的力量,都比爱情强大。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现在心理竞争非常残酷,一个人的心理生存,系于他到底拥有多少社会资源,他在社会价值排序中的位置。我给社会价值排序列的公式是:社会价值排序=利益食物链+心理食物链+审美价值链。所以,排序低了,在心理上只能处于劣势,被人吃掉。在这样的社会心理氛围下,仅仅有爱情,挽救不了一个人在心理上的处境,他无法仅仅通过爱情而强大起来,最终可能会发现爱情是脆弱的。

这就使爱情或者成为一个人在社会价值排序上爬升的累赘,或者要承担使一个人在社会价值排序上爬升的功能,它总是处在物的东西的阴影之下,给人一种压抑感。这正暗合了我所作的调查中的选择:它相比成功、权力(金钱)、帅哥(美女),是激动指数最低的东西,因为前三者直接对应较高的社会价值排序。

第三个特征是爱情很难找到一种纯粹的形式,就两个人作为“精神伴侣”在那儿玩,而是渗透进了太多的社会内容,跟房子车子等都扯在一起。“跟你一起慢慢变老”之类口号,是以预设“你有物质条件让我这样”作为隐含前提的。换句话说,爱情扩展了两个人的社会广度,但在心灵深度上萎缩了。背后的原因,是我们现在跟这个世界的关系,在心灵上并不是牢固地结合,总有不安全感,所以只能通过在社会广度上扩展来获取安全感,反映在爱情上,跟对方心灵上的契合,相对也没那么深。

这三个特征,共同构成了一个“玻璃时代”的爱情。玻璃具有易碎性,同时又是透明的,所以在我们看来,“琉璃时代”对应于“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黑铁时代”等表述,正可以概括今天这个时代的爱情。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今天,大家在爱情上,欲望多元而又希望有一个总体性要求,感觉也要物质也要颜值也要,相对较为“贪婪”。虽然大家都清楚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要到高富帅或白富女,但还是把高富帅白富美的山寨或低级版投射到了恋爱对象或潜在的恋爱对象上。于是,爱情的独特性(碰到对的人),让位于爱情的物质颜值等普遍性指标,导致爱情透明化了,大家都知道别人要什么,自己和对方要什么,要拥有什么,才可能拥有爱情,又能拥有什么样的爱情。

透明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由于感觉也要物质也要颜值也要,理论上,人们也就很难找到一个自己真正满意的对象,找到这个人后,没有更好的人了。他们总难免有一种受挫感,这种受挫感往往使他们经受不住再继续寻找一个更好的人的诱惑。于是,说分手很容易就分了,爱情具有易碎性。

已经改变的“自我-世界”:你到底是在等待谁?

可能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的人,对那个年代的理想主义记忆犹新。那个年代的爱情似乎也非常美好,至少比现在的美好。前面已经暗示,并不是某个年代的人就有真正的爱情,这个年代的人就没有。不同时代的人们有不同的存在方式,从而有不同的爱情表达方式,也因此有不同的爱情的特征。今天的爱情的面目,自有它的合理性。

不过,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我们今天的爱情为什么是这样,还是有必要比较一下3个历史时期的爱情。

第一个历史时期就是《诗经》里所描述的上古时期的爱情。我们是扛着一个自我出现在世界面前的,我们的存在因此和我们之外的世界有一个“自我-世界”关系,自我是什么样,世界是什么样,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爱情是什么样。

那个时候,很小的一个社群就是认知中的整个世界。人与世界的分裂,远没有后来人这样彻底,这意味着,在一个人的“自我-世界”关系中,他很容易借由某个人或物而和世界结合,而爱情是为了克服人的存在的分裂,恰恰是要消除自我和世界的界限。所以,当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的时候,如《诗经》里所说的,会很自然、热情、坚定,因为对方在心理上,构成了他外在的世界的全部。他不会想到,除了这个爱人,还有另一个更好地在可以想象的不远处等着。

很有意思的是,对于人类来说,当你说“爱情”的时候,总是存在一个“他者”概念,即两个人恋爱,好像总有第三个人,男人或女人,会进入二人世界破坏爱情,或恋爱中的男人或女人,总有变心而去找“他者”的可能。可是,在天真烂漫的上古时期,这样的他者的威胁,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意识。

现在的初中生、小学生的那种恋爱,在一定程度上,颇有上古时期,即人类少年时期的风味,他们的世界只是一个班级、一个社区、一个学校这样的世界,“社会”这个庞大的世界,还没构成他们的认知背景。但是高中以后,“社会”这样的世界已经构成自我所面对的那个世界里,所以有点类似于上古时期的爱情,我怀疑已经不多啦。

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从人类的分裂,以及世俗化来说,那个时期无疑已很彻底了,但比之现在肯定还是很逊色。所以,某种程度上,它还是保持某种天真烂漫,虽然这种天真是因为压抑已久,在希望中突然释放,并以理想主义的方式表现出来。

那个时期,我们可以说,在“自我-世界”的关系中,爱情往往是这样的:对方或者是自己的自我所面对的整个世界(因此对方就是唯一的,自己这辈子要找的人),或者,对方是自己通往世界的同行者(因此对方是自己要找的最好的人,已经找到了)。所以,看上去,爱情比较含蓄、真诚、浪漫,比较美好,追求一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境界。

而在表现上,它也比较极端,或者它只承担心理上的功能,在心灵上有深度,就是喜欢一个人,其它不管;或者,它只承担社会功能,追求社会广度,爱情就是为了吃饭,过上好的生活。另外,在“他者”概念上,人们是有明确意识的。“第三者”作为破坏爱情的杀手,构成了一种伦理禁忌,在舆论上要承受很大压力。只是,这个“他者”只是被预设是破坏爱情本身,而不是针对爱情所要承担的社会功能。

20世纪80年代还是保持某种天真烂漫,虽然这种天真是因为压抑已久,在希望中突然释放,并以理想主义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个时期,在“自我-世界”的关系中,爱情往往是这样的:对方或者是自己的自我所面对的整个世界,或者,对方是自己通往世界的同行者。

现在呢?世界已经变了,人的自我也变了。在整体的社会氛围中,已经不容易见到天真烂漫的遗迹。当一个男人或女人谈恋爱的时候,TA所面对的对方,很难成为TA面前的整个世界了。当对方在自己身边的时候,他并不完全把对方当整个世界来看,而是仍然要透过别的人或物,去看两个人之外的世界。更致命的是,这个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快,不确定性在加大,无论从认知上,还是头脑上,我们都很难牢固地把握这个世界。

这就在理论上预设了,当人们在享受爱情时,内心深处会有些许失落,因为很有可能,还有另一个更好的、更优秀的在不远处,只是跟这个人的话,这个似乎更优秀,也更符合自己的人一生中就会遗憾地错过了。除此之外,大家在不确定性中还有一种焦虑:我能一直把握住现在的一切吗,哪怕是一个信誓旦旦说一生要照顾我的人?

如此一来,跟上古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不同的世界,使爱情很难预设“唯一”或“一直如此”。如果加上爱情所要承担的社会功能,在心灵深度不够时追求社会广度,“骑驴找马”的心态就会应运而生。在这个背景下,“他者”并不是一个可恶的东西了。这个概念,大家并不是完全排斥的。事实上,“他者”是一个随时在那儿准备的下家,方便恋爱中的人们合理地跳船。很多人喜欢说自己有多少“段”感情,其实已经泄露了天机。

从存在上来说,爱情是人类的必需品;但大家毕竟是社会动物,所以往往又是奢侈品。这确实挺让人感慨的。

猜你喜欢
心灵爱情世界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唤醒心灵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
爱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