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爱情:浪漫不足,关怀最重

2015-09-10 07:22戴玉
南风窗 2015年22期
关键词:被访者爱情观友情

戴玉

张晓刚:《血缘大家庭系列》

空气、迷药、咖啡、正在盛开的鲜花、风筝、坟墓、阳光、炸弹、彩虹、合伙人、鱼和水、鸡肋、围城、钻石、酒、奢侈品、海市蜃楼……

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它们唯一的共同点是被人拿来比喻“爱情”。

现代的爱情观究竟是什么样?大家是否如往日传言般“不再相信爱情”,或者如电视剧那般憧憬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浪漫?南风窗传媒智库在2015年10月13日~15日之间,通过QQsurvey和问卷网平台对爱情观做了一次网络调查,以80后和90后为主的4300名被访者所展现的爱情观着实有些“出人意料”。

“我虽然有物理学博士学位,不过女人至今对我来说,仍是非常神秘,而且是一直都没办法解开的谜团。”刚刚发表最新黑洞理论的霍金,最近如此表示。

是的,哪怕仅仅是给“爱情”下一个定义,都不是一件容易事。

我们的问卷为“爱情”提供了26个形容词,要求被访者从中选出至多5个最符合自己“爱情”定义的词汇,结果“相互关怀的”以44.9%的最高选择率成为爱情的“第一特征”,紧随其后的是“产生责任的”(35.9%)、“心灵相通的”(33.4%)、“专一的”(32.5%)和“需要缘分的”(32.1%)。

出人意料的是,“让人开心的”(20.2%)、“浪漫的”(15.9%)、“让人神魂颠倒的”(5.5%)这类比较常见的爱情形容词却分别被“落”在了第10位、第12位和第21位。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爱情被分为浪漫型、游戏型、朋友型、占有型、现实型和无私型6种基本类别,可以很明显发现,中国网民的“爱情”是以“朋友型”占主导,而电视荧屏中“浪漫的爱情”在真实的爱情观中并不是主流。

友情型的爱情是否是最近才“流行”?恐怕不是。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2007年的“市场化转型中的青年择偶”课题组,曾在上海、成都入户面访了701名城市户籍人口中的适龄未婚青年(男22~30岁,女20~28岁),将他们对爱情的表述进行归类,结果“体贴互助”(22.5%)、“责任”(20.0%)、“心灵相通相知”(19.4%)这3项的提及率最高—而这3个选项及其排序与我们如今2015年的调查结果极其相近。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调查中,仅有13.3%的人选择了用“像亲密朋友一样的”来形容爱情。这说明被访者对爱情的定义虽然看似像是“友情”,但实际上却是“友情以上、浪漫未满”的状态,即“超越友情但不那么浪漫的感情”。

这种“友情以上”的状态还表现在对爱情忠贞程度的执着之上。从各项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式爱情”对于“专一”非常看重。

当被问及“您在爱情中最不能容忍的事情”(限选3项)时,37.9%的人选择了“第三者插足”,这在16个备选项中排名第2位,仅次于“对方完全不爱自己”(38.5%),并且比“对方撒谎”(31.7%)、“对方不尊重自己父母”(30.2%)、没有任何承诺(6.2%)等等选项还要让人“不能容忍”。

在询问对不同感情类型的态度时,近八成的人反对婚外恋,高达82.0%的人反对3人或3人以上之间产生的“多角恋”,其反对率甚至比对婚外恋还要高出2.3个百分点。这暗示着被访者不仅反对出现“三个人的残酷婚姻战”,连“三个人的甜蜜爱情故事”也不想看到,充分说明了对“专一”的执着。在性观念方面,有46.7%的被访者不认为自己“可以接受男(女)朋友跟其他人发生过性关系”。

从数据来看,爱情似乎并不是被当成一种纯粹的精神品来享受,而是跟责任、婚姻、物质基础联系到一起,甚至爱情观很多时候也没有跟婚姻观分开。在当前观念里,爱情似乎不是一种单纯的情感体验,而更多暗含了一种社会关系和人生结盟。

近6成的受访者明确表示非常赞同或比较赞同“恋爱是为了组建家庭”的说法,仅有14.7%的人表示出反对态度。“产生责任的”也是在对爱情定义的描述中排名第2位。面对着“心目中最理想的爱情对象是什么样的”这一多选题,高达53.3%的人选择了“有责任感”,在21个备选项中排名第一。

除了“负责任”之外,物质基础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高达71.8%的被访者非常赞同或比较赞同“爱情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观点,仅有7.9%的人表示不赞同态度。

然而,这种爱情中的现实主义跟许多人诟病的爱情拜金主义是等同的吗?不,当然不一样。

若选择理想的爱情对象,仅有14.6%的人选择了“有钱,收入高”的人,但却有49.5%的人投给了“积极上进有追求”的人。爱情或许是一种对未来的选择甚至“潜力投资”,而不是唯金钱至上。

事实上,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一些人常常用“滥交”、“过分重视外貌”来对现代人的爱情进行指责。但从本次调查来看,真实的爱情观并不像我们所理解的那样肤浅和“激进”。

虽然有超过一半的人对“找恋人时,我会看重他/她的外貌外表”表示赞同态度,但当问及理想的爱情对象时,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会选择“长相好”(24.8%),还没有“会做饭”(26.2%)的特长受欢迎。

另外,被访者对爱与性的关系虽然已经比较开放,但更加认可的是“基于爱的性”。有55.5%的被访者赞同“婚前同居是可以接受的”这一说法,但却有48.3%的人不赞同“恋爱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赞同的人仅有23.3%。

对于多种多样的情感类型,大部分被访者只显示出了初步的开放态度。对异性恋的支持率高达80.9%,而对于同性恋和双性恋,仅有13.6%的人表示明确支持,高达40.7%的人保持中立。而相比之下,盖洛普今年7月所做的美国民意调查发现,10个美国人中有6个都赞成同性婚姻。

不过,被访者对超过40岁差距的忘年恋更难以接受,其支持率低于对同性恋或双性恋的支持率。或许在被访者的爱情观念中,年龄比性别更难跨越。而基于心理或生理虐待产生的“虐恋”,则让超过8成的人表示“反对”。

进一步深究会发现,现代传播手段的浩大声势打造的“流光溢彩的华美浪漫”和“伪流行”其实跟真实存在的爱情观有比较大的差距。那么,真实的爱情观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被访者对影响爱情观的8个因素进行排序时,我们惊讶地发现,“电影电视剧、歌曲等大众文化的影响”最经常被放在倒数第2位,显得非常弱势,将其放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人加起来也仅占12%。相比之下,“自己的恋爱经历”显得最为重要,高达47.7%的人将其放在第一位。

将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大致看到一条“自己的恋爱经历-父母近亲的婚姻情况和相处模式-朋友的观点、恋爱经历-地域文化-老师长辈的教育-大众文化或媒体报道”由深到浅的影响路径,即以自己的现实体验为核心,按周边关系远近进行“爱情学习”,从而形成自己的爱情观。

值得注意的是,对“经济条件”这一因素的选择分布得较为平均,这意味着意见比较分散。最为集中的排序也是集中在第8位,表明经济条件也并不是被访者眼中的爱情观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传播渠道显得较为强势时,我们很容易误以为电影、报道等渠道中的爱情就是当下真实的大环境。但实际上,被访者自认为的核心影响仍旧是以现实体验为中心,而不是超越现实去轻易受到宣传内容的左右。

大部分人早已看到理想的爱情与现实中的爱情之间的差距。对于这个问题,13.5%的人承认两者差距非常大,39.6%的认为差距比较大,认为差距不太大或者没有差距的人仅占14.5%。有受访者留言道:“理想的爱情是一个球,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总是完美的。到现实中的爱情是一个不规则体,却有独特的美。”

一个非常关键的数据是,当我们要求被访者对当前时代爱情的纯粹程度进行打分,满分10分的情况下,给出的“爱情纯粹分”仅有5.53分,尚不及格,显得颇为“悲观”。

然而,这种“悲观”又并未打消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虽然当前的爱情并不够纯粹,但仍有63.0%的人赞同“对我来说,世间最重要的三样东西里面包括爱情”,52.0%的人赞同“这世界存在永恒持久的爱情”,51.8%赞同“即便面对所有人的反对,我也能坚持自己认定的爱情”。

总体而言,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中国式爱情”以相知相守、彼此扶助为核心,并没有更多的浪漫激情、性或者金钱等要素,而是比较稳妥地希望用恋爱和婚姻共同构筑起稳定的社会关系、抵御风险,携手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虽然对现实的爱情不够满意,但仍充满憧憬。

猜你喜欢
被访者爱情观友情
向美好友情进发
当友情遇到禁忌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人物新闻采访报道应用情感引导的策略分析
我有友情要出租
我们的友情
西门庆的爱情观浅议
论柳永情词中的爱情观
浅析李清照爱情观
《红与黑》的主题意义与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