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选举是否靠谱?

2015-09-10 07:22陶短房
世界博览 2015年20期
关键词:罗姆尼筹款希拉里

陶短房

导语:美国总统大选周期漫长,兴师动众,加上美国世界第一政治、经济、军事强国的地位,因此格外引人瞩目,各种怪事也应运而生。

正文:

美国总统选举是从党内初选“开掐”,一路掐到最后的两人两党对决,周期漫长,场面浩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比“砸钱”,再有钱的富翁光靠自己的财力也决计吃不消,因此筹款能力如何就变得至关重要,正如美国著名富翁、纽约前市长、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竞争者迈克尔.鲁本斯.布隆伯格所言,当今美国高层次选战,已绝非任何个人财力所能承担,筹款能力的好坏,关乎政治家的政治生命和前途。

无孔不入的筹款

正因如此,美国候选人和政治家的筹款活动可谓无孔不入,五花八门,任何一个美国人都可能“一不小心”被筹款活动“瞄准”。

您上网么?在北美很少有人不上网,如果上网,不论推特、Facebook还是新兴的各种手机App,都很容易看到人气火爆的候选人账号,一时“手贱”点个关注甚至“赞”,您就可能“有幸”成为对方在线小额筹款的锁定对象——直接弹窗给您看哦。

别以为看不见弹窗您就“幸免于难”了。北美社交网络平台可是实名制注册,候选人的团队助理们会不厌其烦地搜集那些关注、点赞者的邮箱,然后定期群发,这个密度达到怎样的程度?笔者本人住在加拿大,连“绿卡众”都不是,更没有美国的投票权,只不过当年随手关注且不小心“赞”了奥巴马某个推特一下,自那周起直至中期选举前后,平均每周会收到至少一封奥巴马团队的群发筹款邮件,笔者的一位朋友曾开玩笑说“助理们不厌其烦我们可是厌了”,不过正像一位大学在美国念、曾给麦凯恩当过选举义工的“小朋友”所言——万一有“不厌”的呢?哪怕一千个人里有一个肯掏钱的也好啊。

曾有人怀疑处理筹款邮件的团队是“机器人”,便回复了一封尖刻的邮件回去,结果很快收到答复,虽然是官样文章,但显然是“人写的”,这正应了一句话“只要和筹款有关,再小的事也是大事”。

不过自中期选举起我便再未收到过奥巴马团队的筹款信,很显然,已经“选举毕业”的他不需要再筹款了,本届美国总统大选光共和党初选候选人就多达17个,吃一堑长一智我这会谁也没关注,因此也没收到什么筹款信,不过许多朋友说,今年这种“零售筹款”又玩出新花样,推特和移动支付平台Square日前推出了“快速捐赠通道”,注册这项服务的候选人所有推文都会自动附上“Contribute”选项,点一下便可“安全捐钱”,捐完了还能自动生成一条“我给谁谁谁捐了5大元”的推文,形成所谓“海啸效应”。

不过也有曾多次参与美国选举义工工作的老手提醒,对这种“筹款噱头”不要太看重,因为上任奥巴马是著名的“零售总统”,靠聚沙成塔成就8年任期,如今正陷入“审美疲劳”,照美国人的“钟摆式思维”定式,这届筹款的主流很可能重归传统的“高大上”路线——至少到目前为止的确如此,共和党筹款能力最强的杰布.布什和民主党筹款能力最强的希拉里.克林顿,走的都是“豪门路线”和“外围路线”这两条“整存整取”之路。

“大嘴”的期待

大嘴年年有,今年特别多,8年前的美国总统大选,人们只记得麦凯恩这张国会著名“大嘴”被能言善辩的奥巴马戏耍得团团转的场景,4年前共和党中一下冒出佩里、贝克曼和佩林三张“大嘴”,他们口无遮拦,动辄带“三字经”,经常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只不过“三大嘴”自相抵消,最终输给了中规中矩的罗姆尼,而罗姆尼与奥巴马之争则显得“正统”得多。

今年情况则大不相同:共和党内“单口相声艺术家”特朗普一马当先,“没啥不敢说的,只要说没一次不惊人的”,可谓一边天雷滚滚一边人气飙升,如今甚至已一览众山小,成为两党候选人中的人气翘楚,民主党那边虽然暂时波澜不兴,但同样有“大嘴”风范的希拉里.克林顿呼声也不小。

笔者一些朋友曾在德克萨斯州长期生活,照他们的感受,“大嘴”说话看上去不经过大脑,实际上却都是“包装”过的,是“小语病不断,大语病不犯”的政治演讲技巧,当年布什父子和佩里等德州背景的“红脖子政治家”运用得得心应手,目的是为了吸引昏昏欲睡的竞选集会听众。

NBC在上届大选时曾将“大嘴”归纳为两类,即“边缘大嘴”和“著名大嘴”,前者如一度喊出“公司税归零”的贝克曼,如果不是这样“常说常错”,很多美国人根本不记得她是谁;后者如佩里和此前的小布什,佩里说过“德州有选择独立的自由”,小布什则动辄“放炮”,但他们的“大嘴”意在“秀牛仔”,看似语出惊人却实际上并不违宪,一旦民意反应不理想则迅速转向,目的是给人以直言不讳、敢说敢担当的形象,如果人们对奥巴马式的“提词机总统”已经有些腻味,“著名大嘴”的机会就来了。

然而上届大选中“边缘大嘴”在一炮走红后便后劲不足,新鲜感一过“多说多错”就足以吓跑许多中间派选民,贝克曼和佩林就这样“见光死”,而“著名大嘴”则在“弃保逻辑”驱使下让位给看上去更足以和奥巴马一拼的“正统派”。本届情况则似乎又有不同——特朗普在最初发力时俨然一个贝克曼式的“边缘大嘴”,有所斩获后又迅速“进化”为“疑似著名大嘴”,热度丝毫不减,而对面以逸待劳的希拉里.克林顿则“早已著名、从来大嘴”。

说真的,近几届美国大选的投票率只能说差强人意,不少当地朋友都戏言“盼着这一天”,可以有效拉抬选举人气,笔者也曾跟他们开玩笑,说“照中国说法,大嘴有一个人说的也有两个人说的,一个人说那叫‘单口大嘴’,两个人说叫‘对口大嘴’”,难道最后的两党对决,可以等到传说中的“对口大嘴”好戏?

泼污的隐忧

然而不少当地朋友担心,期待中的“大嘴之战”可能被“泼污”搅局。

即便不熟悉美国选举的国内朋友,许多也从课本或小说里读到马克吐温那篇“竞选州长”,文章中的“我”在短暂且不成功的州长竞选道路上由一个正直的人,一下“变成”了浑身毛病的肮脏怪物。这固然是文学夸张,但美国总统选举的“泼污术”,的确是挺怕人的。

上届美国大选中共和党输得很“凄惨”,教训之一就是党内初选时的相互“泼污”让彼此都大伤元气,原本人气最旺、被认为最堪与奥巴马一战的金里奇被对手们抓住“房利美”一案的破绽,仅仅爱荷华州初选就遭罹370万美元负面电视广告“集火攻击”,最终丢下句“背着370万美元的大石头谁也飞不起来”的无奈话黯然出局,而在他之前的最热门党内候选人佩里同样被“泼污”手段整到未选先退。共和党内“七个小矮人”互不相下的状态导致党内初选“泼污”盛行,最终只能折衷出核心竞争力明显不足但“污点”相对最少的罗姆尼出马挑战,结果自然是大败而逃——当时有大选评论员戏言,好整以暇的奥巴马团队只需收集共和党初选时别的候选人团队泼在罗姆尼身上的“污水”原封不动泼过去,就够对手手忙脚乱一阵子的了。

本届的情况又热闹过上届:共和党不再是“七个小矮人”而是足有17个之多,以至于8月6日福克斯新闻举办的共和党内候选人提名辩论不得不让这些人“历史性地”分两拨出场,而民主党方面由于奥巴马连任届满,也将同样举行党内初选,上届的“共和党内泼污,民主党围观”局面或许会演变为“两党党内分别泼,然后互相再泼”。

许多北美人之所以对特朗普甚至希拉里.克林顿这对“大嘴”目前正劲的风头不以为然,就是担心一旦进入“泼污”模式,“多说多错”的“大嘴”未免要更吃亏一些,至少奥巴马的两次成功表明,美国总统选举很多时候是“少犯错者胜出”的。

不过从目前情况看,共和党人似乎汲取了上届大败的教训,在已进行的党内候选人辩论中,除了冷得不能再冷的菲奥莉娜等个别后座候选人外,即便佩里这样的“资深著名大嘴”也显得小心翼翼地回避“大嘴内斗”,以至于8月6日的党内电视辩论会居然出现“众大嘴齐喷希拉里”的“千古奇观”,很显然,他们不想再重蹈“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覆辙,让民主党再捡一次现成便宜。

反观民主党那边倒有些不太顺:希拉里.克林顿被“电邮门”的“泼污”弄得颇有些狼狈不堪,而民主党内初选竞争实际上还远未到白热化程度。对于她,笔者接触过的美国普通人感觉可谓两极分化——或极欣赏,或极憎恶,但他们中都有人担心一旦她在民主党内胜出,接下来可能遭罹上届共和党出线者的“泼污洗礼”:“电邮门”且不去说,“班加西危机”中史蒂文斯大使的死,恐怕就是她不容回避的“硬泼污”。

造势会和舆论轰炸

进入选举周期就意味着可以看见没完没了的造势活动:“拜票”、“买宴”、造势会和媒体轰炸。

美国的大选其实确实和其它“选举国家”有很大差异:党派色彩并不浓厚,各种造势活动更突出候选人本人,邻国加拿大的选战,党领为所属政党候选人站台、去基层选区挨家挨户敲门“扫街”几乎是“必修课”,在美国这一幕通常只有中期选举才比较多见,大选周期里总统候选人和党内议员候选人往往“各忙各的”,而“扫街”也相对不多见,这或许因为美国总统议员是分开选的,而内阁则完全由总统“搭班子”,总统选举实行的又是所谓“选举人团机制”,且除了两个州外都实行“赢家通吃”的规则,“站台”、“扫街”也便显得“效率不高”,而不得不让位给“多快好省”的造势会。

有人戏言“只有在造势会时才会发现美国两党居然还有基层组织”,这话并不夸张,和欧洲及加拿大不同,美国的两党很大程度上就是两个“大选举机器”,选举以外的功能并不充分,而组织运作好选举造势会,则是地方、外围团队最重要的使命。他们会使出浑身解数,研究所在社区选民心理,并投其所好地安排活动、台词,尽可能突出“主角”的优点,掩盖其缺陷。

造势会上“主角”最需掌握的要诀,一是深入浅出,把自己的政纲说清楚、说得听众爱听,二是通过精心安排的问答表现自己的才智和机变,这可是相当深奥的一门学问,从台词起草到各种应答意外的“变招”,都需要未雨绸缪,甚至姿势、步伐、服饰、手势也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如果能既藏拙又露锋芒,就可能创造奇迹,这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奥巴马,曾目睹过其几次造势会的朋友称,他辩才无碍但其实并不善于长篇独自演讲,因为容易忘词,可他的团队总能巧妙地突出前者,无伤大雅地淡化后者。

不过对于许多普通人而言,造势会更像一次嘉年华:有抽奖(罗姆尼上届就搞过,目的是为了筹款和吸引人气),有“文艺表演”和明星秀(每个候选人都有特定的文体明星“粉丝”,他们往往会在造势会上亮相,帮忙聚拢人气,造势会的票价可比演唱会便宜多了),有时还能看见候选人本人“客串”一把。

正所谓过犹不及,太多的选举舆论轰炸也会惹来反感,一些家庭主妇就抱怨“本来肥皂剧时间已被占了不少(奥巴马上台后占用肥皂剧时间开辟了每周电视演讲),这下连脱口秀时间也保不住了”。

保守与新潮

很多人都将美国视作一个“新世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的,但“新世界”并不意味着所有方面都标新立异,在选举层面美国就有许多很保守的地方,如至今只有一名天主教徒(约翰.肯尼迪)、一名有色人种(奥巴马)当选总统,而女性总统的纪录则仍然是零。上届总统选举,共和党内“七个小矮人”互不相下,最后“犯错最少”的罗姆尼勉强出线,不少美国人就预言“这次共和党赢不了”,理由居然是“谁见过摩门教徒能当选总统的”。

美国人的保守还体现在对政治家族和豪门的警惕上,“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政治家族”——肯尼迪家族自从约翰.肯尼迪当选后,其余几位原本热门的“肯尼迪们”便政治命运多舛,老肯尼迪那句“我的儿子们将相继入主白宫”成了一句无奈的空话,而唯一直接来自美国头等巨富家族的总统福特,则是靠“水门事件”总统辞职、副总统递补上位,第一次直接参选就输给了“木匠卡特”。

不过例外总是有的,“家族总统”虽然罕见但终究还是出过几例(最近的自然是布什父子),而天主教徒、有色人种不能当总统的例也终究有人破了——但如今又有人提出“破例不重复原理”,认为破例之后再重演一次的概率会变得更低,并举出肯尼迪之后再无天主教徒当选为例,不管这个原理是否可信,反正政治家们看来是不敢冒险,此次参选,希拉里.克林顿不敢再如2008年般大打“克林顿牌”,而是用自己名字“希拉里”的首个字母“H”作为竞选标志,而老布什之子、小布什之弟杰布.布什则索性自称、官称“Jeb”,同样抛开了布什这个众所周知的姓氏。国内媒体和公众津津乐道的“克林顿-布什家族对决”,在美国是可以背后说、不能当面提的政治禁忌,两位候选人的团队更是对此讳莫如深。

另一个保守和新潮的热门话题是“网络的力量”:奥巴马在2008年大选之初其实是地道的冷门,他的后来居上被许多评论者称为“零售选举的奇迹”,而推特、facebook等网络平台则公认居功至伟,这也让上届、本届大选各候选人再不敢对“网络的力量”掉以轻心,纷纷加强在网上的造势,并格外重视网络民调数据。

但对这种趋势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他们指出“网民不等于选民”,许多人在网上活跃,但现实中却懒得去投票,新加坡不久前选举中反对党在网络上气势如虹,选举结果却比不过前一届的教训未必就是孤例。不少人认为,“网络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实效,关键看政治家能动员多少年轻人投票——年轻人投票比例越高,最终票选结果和“网络力量对比”的结果也越接近。

欧洲各级选举中常有些搞笑的“候选人”出现,米老鼠、唐老鸭、超人、蓝精灵和普通宠物猫、奶牛都曾被“提名参选”,这种现象在美国就少得多,截止8月25日总共报名参选美国总统的828名申请者中“另类候选人”仅有两只猫、一只狗,而这已是战后“非传统候选人”出现最多的一届,某以搞笑著称网络博客戏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美国人都是“数据控”,对“数据线”态度刻板,总统候选人的参选要求是年满35岁,在美国本土出生且居住不少于14年,而能满足第一条“硬指标”的宠物猫、狗在美国连一只也没有。

猜你喜欢
罗姆尼筹款希拉里
少女为拯救老虎筹款
德国健身教练变装“圣诞老人”为慈善活动筹款
变色啦!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公益筹款的趋势
参考译文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