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国怀乡

2015-09-10 07:22颜湘君
书屋 2015年2期
关键词:怀乡游子家国

颜湘君

密苏里的秋天很美,皓天丽日,火红、璨黄或黄绿斑驳的叶色绚丽了视线,同来访学者皆雀跃,留影、微信。然而,“去国怀乡”之思蓦地从心头涌起。岳麓山枫叶经霜后当层林尽染、花团锦簇般静静伫立在湘江畔了,爱晚亭前拾级而上的游人也该如织了,“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故乡的秋。

“去国怀乡”,是漂泊异乡的游子之思。“去国”,一指离开祖国,《礼记·曲礼下》:“去国三世,爵禄有列于朝,出入有诏于国,若兄弟宗族犹存,则反告于宗后。”一指离开京城或朝廷,《明史·王家屏传》:“家屏柄国止半载,又强半杜门,以戇直去国,朝野惜焉。”一指离开故乡,苏轼《胜相院经藏记》载:“有一居士,其先蜀人……去国流浪,在江淮间。”“去国怀乡”当出于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去国怀乡”,回环往复间氤氲的是对家国无限的眷念。

“去国怀乡”,月明之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暮色苍茫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去国怀乡”,听雨打梧桐,“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看芳草萋萋,“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去国怀乡”之思不会因为人生得意或失意而有所不同。楚人钟仪为晋国阶下囚时仍然弹奏楚地乐曲,越人庄舄身居楚国高位还是不忘乡音。“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去国怀乡”,或者因为故土沦丧而倍加惨切。屈原哀郢都,思郢都,“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李煜在寂寞小楼里遥望南唐故地,怅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辛弃疾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眺望沦陷的家乡,深味一个“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忧愤和悲伤。

“去国怀乡”,或者因为身世浮萍,流徙异域而黯然泣下。汉末动乱,蔡文姬流落匈奴十二年,在“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的他乡,“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去国怀乡”,或者因为家国动荡而忧患深重。大唐遭逢安史之乱,从此由盛转衰,流徙江湖的杜甫自伤身世,更伤国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去国怀乡”,或者因为佳节的到来愈加不堪。薛道衡于旧历年底到南方出使陈,刚到正月初七日,怅恨深深:“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喟然长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去国怀乡”,或者因为华年虚掷而倍添愁苦。王粲少时成名,生逢乱世,流寓荆州十余年,却得不到刘表重用。人生短暂不及建功立业的痛苦更添其登楼望乡的情愁。“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去国怀乡”,朝着故乡的方向,然而,山川阻隔,“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纵然如此,还是忍不住登高望远,因为,“远望可以当归”。

“去国怀乡”,纵然身不能归,也愿化为异物归去。“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去国怀乡”,眷眷怀归之情愁,何可胜受?他乡,“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祖国,游子的心灵归宿。远离的忧伤和回归的渴望,千百年来,唱叹有情。

“去国怀乡”的一缕情思,跃动在古人诗文里,绵亘在今人的血脉中。

“去国怀乡”是余光中的《乡愁》,是他在《听那冷冷的雨》,是无数海外游子“咫尺天涯”的憾恨。

“去国怀乡”是鲁迅弃医从文疗救国民的信念;是邓稼先、钱学森不惧艰险辗转归来的情怀;是游学者学成归国的选择。

……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迎着微凉的秋风,触绪纷来。

猜你喜欢
怀乡游子家国
家国两相依
潮细胞
游子
家国情怀
游子归家
怀乡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游子之心
怀乡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