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年夜饭

2015-09-10 07:22罗澍伟
食品与健康 2015年2期
关键词:饽饽煸炒荸荠

罗澍伟

北京是金、元、明、清四朝古都,城居者很多的生活习俗曾受到北方地区或漠北、东北等地少数民族的影响,年俗亦是其中之一。

在老北京,一进腊月,特别是从腊八就开始“忙年”,除了熬腊八粥,还要用紫皮大蒜泡腊八醋。从腊月二十三祭灶起,就算过年了,所以这一天被称为“小年下”。经过二十多天的准备,为的就是年三十儿到正月初五这些天的吃喝。有人认为,以祭灶为“小年下”,以三十儿和初一为“大年三十儿”、“大年初一”的叫法,始自元代。

老北京有民谣:“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儿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儿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说的就是老北京家庭一进腊月就开始准备的各种“年货”,而且集中在米、面、菜蔬、果品、酒肉、鸡鱼、年糕、馒头等吃食方面。其实,“祭灶之后……各家皆蒸点心、储生肉,将为一二十日之费”,已见于明朝人的记载,可见这种习俗亦应来自元、明时期。

老北京的年夜饭很具地方特色,据生长在汉军旗籍家庭的著名戏剧家翁偶虹先生回忆,每到大年三十儿,先要预备“整堂”的蜜供、红月饼、苹果或芙蓉糕,上簪“供花儿”,用以祭祖和供佛。妇女则要忙乎“年菜”,即便是一般的家庭,也要做些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酱豆腐肉、南煎丸子、肚丝海带、下水炖锅子之类。不过,有四样儿小菜是不论贫富、过年必备的,这就是芥末菜、炒酱瓜丁、豆豉豆腐和豆儿酱,通称“四宝长寿菜”,除夕佐饭下酒,别有味道。

芥末菜又叫芥末墩儿,是把嫩白菜心切成墩状,开水浇烫,再用调好的芥末糊均匀浇于其上、盖严,置于炉旁烘烤,不久即有芥末挥发性的香味儿溢出。凉后取出,码放盘中。

炒酱瓜丁也叫炒鸡瓜丁,是把山鸡胸脯或瘦肉、甜酱香瓜切丁,用香油煸炒至熟,即可出锅。

豆豉豆腐做法简单,即把豆腐切成条状,香油煸炒,然后放入豆豉,入味后出锅。

豆儿酱是用煮烂的爪尖儿(猪蹄)去骨、切丁;再加红胡萝卜丁、干水疙瘩丁及水发黄豆,以原汤煮熟,用盐和“老黑儿酱油”调味调色,倒入瓷盆冷却,凝结成冻,上有白色浮油。

除了这四样儿,据我所知,还有两种也是过年必备的。

一是炒咸食(简称咸食),即把胡萝卜、干疙瘩、熏豆腐干儿等切成细丝儿,香油煸炒至熟,加白糖及适量酱油,凉后撒上香菜段。目前,北京的“厉家菜”还保有这道凉菜。

二是炒酱黄瓜丝儿,即把甜酱黄瓜、瘦肉和葱白切丝儿,香油煸炒至熟、凉后食用。

这些荤素凉菜源于满族在关外的生活习惯。东北地区冬季漫长,能够保存的生鲜蔬菜仅有大白菜、胡萝卜数种,经过简单加工,即成为便于携带和耐保存的菜品,以适应不时迁徙的渔猎生活。

大量年菜做好后,一定要放到院中背阴处的铁帽子木柜里,随吃随拿。因为气温低,再加上油大,可保存经月不坏。如果自家不做,届时亦有沿街叫卖素闷子、豆儿酱、豆豉豆腐和油炸面筋的,可以随吃随买。

再有便是三十晚上的饺子,即老北京人所说的煮饽饽了。

饺子大约来自唐朝时西域,是一种带馅的面食。宋代称“角儿”,有不同的馅心,尚属点心一类。元代称“匾食”,至明代依然,但开始成为过年必不可少的吉祥食品。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说:“元旦拜年。晨起,当家者率妻孥罗拜天地、拜祖祢,作匾食,奉长上为寿。”

“匾食”进入明代宫廷被称为“水点心”,此事见于太监刘若愚的《明宫史》:“正月初一……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饽饽”一词,在北方指的是干粮或糕点。既然明代宫廷管饺子叫“水点心”,进入满族生活领域后,称之为“煮饽饽”即水煮的糕点,是顺理成章的事。这种称谓还影响到北京周边地区,清代顺天府宝坻县人李光庭的《乡言解颐》说:“除夕包水饺,谓之煮饽饽……乡谣云:夏令去,秋季过,年节又要奉婆婆。快包煮饽饽。皮儿薄,馅儿多,婆婆吃了笑呵呵。媳妇费张罗。”至于说过年千家万户吃饺子是取其“更岁交子”之义,那是后人赋予的想象。

老北京过春节的饺子馅儿,大致分为四种,这就是:羊肉大白菜馅儿,通称荤饺子;猪肉青韭、菠菜馅儿,通称大馅馄饨;干菠菜白肉汤馅儿,通称汤饺子;各种油炸素食加大白菜拌成的素馅儿,通称素饺子。

由于老北京的生活受游牧之风影响很大,因此,羊肉白菜馅一直是过年饺子的主打品种。青韭、菠菜一定选用暖房所出的鲜嫩青韭和“火焰儿菠菜”,这种菠菜棵短粗壮、绿叶红根,如同火焰,用于做馅,清香无比。而青韭入馅时则需随包随拌,以免出汤。干菜是夏天菠菜大量上市时晒干的菠菜,做馅儿时,先把干菠菜用水发好,攥干,再用白(肉)汤煮熟、切碎拌馅,这样拌出来的干菜馅儿滑腻可口,别有风味。素馅是把白菜以及发好的黄花儿、木耳、口蘑、炸好的山药以及烧饼铺买来的“焦圈”剁碎,与香油炸好的“素酱”拌在一起,再加入香菜末和红粉皮儿。老北京人包饺子拌馅多用炸酱,也应当是满族的遗风。

老北京人在做除夕晚餐的同时,还要新捞一黑瓷盆白米、黄米做成的米饭,表面饰以龙眼、荔枝、红枣、栗子等,柿饼居中,上插金纸、彩纸与松枝做成的刘海儿戏金蟾“聚宝盆”,置于供桌。若有外地赶回过三十儿的亲人,还必须喝一碗腊八儿留下来的腊八儿粥。此时,户外便出现了“约大荸荠!约荸荠果(煮熟的荸荠)来”的叫卖声。三十儿晚上虽然不吃荸荠,但家家闻声必买。荸荠谐音“毕齐”,表示各种年货已然备齐。

除了正餐之外,三十儿晚上还要预备一些必不可少的干鲜果品。

当年能够进入家庭的鲜果,主要是北京西山所产的子儿苹果以及南来的各种柑橘。子儿苹果个头儿虽然不大,但色泽红亮,鲜嫩脆甜,极耐储存,以25只为一堂,售价极昂。一般家庭能够享用的,只能是大挂的山里红或“心儿里美”萝卜。

其次是各种蜜饯。带汁儿的有温朴、炒红果和蜜饯海棠;不带汁的是各种果脯,如苹果脯,桃脯、杏儿脯,梨脯,沙果儿脯和金丝蜜枣等,掺在一起出售,平时叫“什锦果脯”,过年叫“杂拌儿”。此外,便是各种南糖和自煮的玫瑰枣儿。

干果中以黑白瓜子儿、“呱啦枣儿”(脆枣)、大花生、略带咸味儿的小花生儿及一种没有长好的瘪皮花生“半空儿”为大宗。各种“蘸子”,如花生蘸、核桃蘸、红果蘸等,这时也进入家中。

再有便是糖葫芦儿,著名的果子铺都有出售,举凡山里红、山药、山药豆、橘子、苹果、葡萄、豆沙、瓜子仁均可用为原料,精工细作,五颜六色,家中亦可把核桃仁或去核山里红插上牙签,自己熬糖蘸制。

除夕零食丰富多彩,为的就是阖家聚坐达旦,守岁惜阴。

猜你喜欢
饽饽煸炒荸荠
黄油春笋鸡
挖荸荠
荸荠不说话
荸荠不说话
小腐乳有大作为
快乐闯关
果仁荷兰豆
老北京民俗饮食大观——粉子面饽饽
买饽饽
教你做百叶结红烧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