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办一场皆大欢喜的马拉松

2015-09-10 07:22
新体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交通管制体育赛事马拉松

1月11日,海口马拉松尚未完赛,《海口日报》官方微博就发表了《一场马拉松瘫痪一座城市》的文章,矛头直指还在进行的比赛。据该文报道,这场马拉松线路选择的是海口市滨海大道、世纪大桥等城市主干道,交通管制从早上6点半一直持续到下午3点,长达8个半小时。对市民出行、生活造成了影响,引发了市民与跑者及赛事主办方之间的口水战。

宋鸿飞

(智美集团赛事运营公司总经理)

马拉松是一场城市赛事,自然会用到很多城市资源,包括安保、交通、医疗卫生等,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将赛事对市民生活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是有大学问的。

交通管制是对市民生活影响较大的一个方面,这就要求赛事运营方在具体的操作上,做出各种选择,比如时间、线路以及交通管制方式的选择。做好这些细节工作,是完美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比赛之前,主办方和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非常重要。比如说教育系统,在比赛期间最好不要安排各种考试,如果实在无法避让,就要在考试时间上做出调整,以免影响考生。再比如交通管理部门要提前做好路面的交通整治,大型车辆的出入要事先做好规划。同时,要通过媒体提前告知市民交通管制的时间和路线,合理安排出行。

在比赛期间,交通管制要做到人性化,封闭道路时间不要太长。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分段封路,滚动放行。在智美集团运营的马拉松赛事中,我们的做法是在赛道前沿很远的地方安排一辆开道车,当开道车行驶到这个位置,路面开始封闭。在后面安排一辆收尾车,收尾车经过之后,路面开始放行。这样就不会长时间封闭整条赛道。

赛道的选择也有学问。起点尽量选择在闹市区,终点选择在交通压力较小的地方。选手可以在比较早的时间迅速通过闹市区,一般来讲,8点钟起跑的赛事,到10点半左右,正赛也就是专业选手参与的、有转播的比赛就陆续结束了,剩下的业余选手可以安排进辅路,然后逐步开放交通。其次,赛道尽量靠近公园、河湖一侧的非居民区,交管部门的压力就会小很多。再次,利用立体交通,通过交叉上下行的方式,避免将主干道拦腰斩断。

海口马拉松引起的争议既是坏事也是好事,它可以敲响警钟,提醒后来者尽量合理、科学地运营马拉松赛事,促进办赛的规范化。

张思杰

(厦马赛事运营部部长)

中国各地的马拉松经常被打上城市名片的烙印,如何打造好这张名片,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赢得所在地市民的支持。

一场城市马拉松的路线选择,自然要经过城市的地标、名胜,这样才可能体现出这座城市的特色。如果把马拉松转移到荒郊野外,不但无法体现出城市特色,也会令赞助商失去兴趣,比赛将无法生存。

厦门马拉松的市民支持率达到97%,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让更多的市民参与进来,不再只是马拉松的看客。比如我们每年都会举办马拉松摄影比赛、马拉松微信传播、绿跑在行动等活动,让更多人成为厦马的一份子。我们的赛事持续整整一年,除了开年的重头戏厦马之外,还有5公里10公里跑、马拉松啦啦操大赛等持续性的赛事,让人们始终能感受到厦马的氛围。

厦马还会围绕赛事打造一系列公益活动,比如“文明厦马,为需要的人让座”,在厦门的公交车上营造文明礼让的温馨氛围。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厦马的公益性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自然会提升市民的支持率。

厦马此前的线路穿越老城区,也会对市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我们号召市民参与进来,好多市民打开家门,欢迎跑者进来使用自己家的卫生间。当市民不再只是看客,而成为一名参与者时,隔阂自然就消失了。

方正宇

(本刊特约评论员)

造成拥堵局面的原因是什么?表面看,似乎用一句“组织者缺乏经验”就足以解释。但除了这个直接的原因之外,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因素?细心人不难注意到,本届赛事的名称是“2015富力海口马拉松”。进一步深究,会发现赛事的“主办单位”是富力地产集团,而海口市人民政府仅仅作为“指导单位”。也就是说,这是一项民办的体育赛事。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其中专门强调“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并且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在很多人看来,上述政策的出台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的民间力量介入体育赛事之中,从而带动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

正是在这种政策背景下,富力地产集团接过了本次马拉松赛的主办权。但如今出现的种种争议提醒我们一个严峻的事实:在政府逐渐淡出的背景下,民间力量在主办体育赛事过程中将会遇到不少麻烦。

相比主办经验方面可能存在的欠缺,真正让这些民间力量感到头疼的还是赛事举办过程中的成本付出。这里所说的成本,不仅是那些放在台面上一目了然的预算金额,还包括维持秩序过程中不得不付出的隐性成本。比如对于一项由政府举办的体育赛事来说,可以直接通过行政指令的方式,要求在交通、安保乃至人员方面进行配置,需要直接投入的经济成本往往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换成民间力量来举办,并且维持和原先相同等级的配置,需要为此支付的金额恐怕会成为天文数字。倘若民间力量因为承受不起高昂成本而降低投入,那么赛事质量势必同步下降。

尽管民办体育赛事会成为未来的一种大趋势,但在整体行进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无数现实困难需要克服,绝非把主办权从政府移交到企业手中就能万事大吉的,更需要政府和企业各自明确自身的定位。

即便政府不再成为比赛的主办者,但其基本服务功能绝不能缺失;企业尽管作为出资方,但是在赛事组织方面,不能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在以上各方之间进行协调的应当是专业机构和职业人士。实际上,国务院在政策文件中所提及的“体育产业”,不会只是举办赛事赚点广告这么简单,更应当包括一系列新型职业的全面崛起。

林坤毅

(《领跑者》杂志执行主编)

抛开海口马拉松在线路设计和交通管制中是否存在严重失误这个问题不谈,在我看来,造成两者对立的根本原因是普通市民对马拉松这项运动缺乏了解和认识。

反推回来,这就需要赛事组织者利用媒体进行很好的宣传。这里所说的媒体,不仅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还包括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

大多数组织者会有一个愿望,那就是通过一场马拉松比赛把城市最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一场经典的马拉松在线路设计上往往会考虑途经这座城市的地标建筑。因此,马拉松比赛不可避免地会占用城市交通资源。这的确是一个矛盾,但并非无法调和。

组织者最先要做的就是让普通市民知道自己所在的城市要举行马拉松比赛了,什么时间,什么线路。在比赛前几天,需要告知普通市民,交通管制会在什么时段和路段进行,提醒市民安排好出行时间,避让交通管制的路段。

即便如此,依然会有普通市民会对马拉松比赛妨碍自己出行而不满,这就需要组织者努力让普通市民对马拉松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甚至参与到其中。

世界上几乎所有大都市都有马拉松比赛,远到纽约、伦敦,近到北京、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交通压力都不会比海口小,但普通市民对马拉松的认知度高,虽然偶有抱怨,但不会成为主流声音。

越来越多普通市民把马拉松比赛当成节日来过,全城男女老少集体出动,或当志愿者,或当观众,服务参赛者,为参赛者加油助威。马拉松比赛不仅是这座城市的节日,更是这座城市的名片,展现了这座城市的魅力,拉动了这座城市的经济。

这一切都跟组织者利用媒体宣传分不开。媒体不仅要做传声筒,更要做播种机。

厉博杨

(海口马拉松参与者)

海口马拉松是我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到达终点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朋友圈里秀自己的完赛奖牌。这时,手机响个不停,除了朋友们的点赞和祝福外,至少有6个朋友给我转来了一篇《今日海口,一场马拉松瘫痪一座城》的文章。

作为一名参赛者,这次比赛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美好的,快乐的:6000多名参赛选手有序地经过起点;滨海大道单向4车道全部封闭,宽敞的赛道干净整洁;沿途的志愿者不住地给我们鼓励,尤其是经过海南大学校园的路段,学生们的热情感染了每个参赛者;在比赛途中遇到伤病的选手都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在海南,面对各种“争议”,我早习以为常了。从2009年建设国际旅游岛开始,海南就不断在阵痛中完善自己,比如网络上经常看到的“海南人和东北人之争”、“房地产建设和雾霾之争”、“旅游业拉高了生活消费”……海南好像总是处于各种争论之中,这可能是成长的烦恼吧,好比十四五岁的孩子懵懵懂懂,外人却希望他一步到位长大成人……

海南岛就是一个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路上卖过房子、拍过电影、建过豪华酒店、开过各种高端会议,这里有最美的海滩、婆娑的椰林、正在进步的旅游服务意识,在各种问题和报道中找寻自己的定位,了解自己的不足。

一场马拉松不是“瘫痪一座城”,而是“检验一座城”,不但检验这座城市的硬件设施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更检验了城市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海南对于马拉松不应该是排斥和拒绝,给海口马拉松一个机会,相信下一次会办得更好。

猜你喜欢
交通管制体育赛事马拉松
民航空中交通管制进近程序间隔安全性评估模型
基于新媒体环境的陕西体育赛事传播策略分析
冰上马拉松
体育赛事项目管理对体育赛事形象及其管理的影响
成都市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策略探究
优化空中交通管制容量评价指标的思考研究
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隐患分析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制中人为安全风险及对飞行安全的影响分析
一起来跑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