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灾难导致古文明灭绝

2015-09-10 07:22史春树周周
奥秘 2015年2期
关键词:季风玛雅帝国

史春树 周周

格陵兰的变迁、玛雅文化的衰落、两河流域文明的消亡……纵观人类文明史,名为“气候变化”的幽灵,时常徘徊在战火硝烟之间,使这些强盛一时的古代帝国最终走向了衰亡。

进入21世纪,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的联系更紧密了吗?不可否认,海平面上升、干旱和土壤退化,正将食物和居所等生活必需品置于危险境地。然而,气候是难以捉摸的,将其轻率地与战争乃至政权更迭挂钩,难免招致铺天盖地的质疑。很多人相信,即便这颗星球越来越热,它也不会成为战火四溢之地。21世纪前10年,尽管多次测得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国内冲突的发生率却跌至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

当然,也有不少学者指出,面对剧烈的、突如其来的环境变化时,历史上不乏文明消亡的实例。

阿卡德帝国

公元前2350年左右,阿卡德帝国征服和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诸城邦。此后近两个世纪,这个强大的国家将统治区从地中海扩展至现在的伊朗内陆,建立起一望无垠的农业用地和贸易路线。然后,大约在公元前2100年,帝国土崩瓦解,动荡持续近300年。

传统上,考古学家将阿卡德帝国的“突然灭亡”归因于外来入侵和政治冲突。但在该国曾经的农业精华地带,对土壤成分的分析提供了一条新奇的线索:一层被更厚的泥沙覆盖的薄火山灰。这暗示了该地区遭受了异常气候的打击,在短时间内变得非常干旱。

2000年,一个国际科研小组又研究了海底沉积物的钻芯,样本取自距阿卡德帝国心脏1610公里的阿曼湾。借助钻芯,科学家创建了一幅该地区气候演变的全景图。他们发现,从大约公元前2025年开始,方解石和白云石这两种矿物质出现明显的峰值,持续了约300年。鉴于这两种物质通常来自干旱地区,它可以表明:阿卡德帝国的消亡,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与前所未有的干旱有关——移民大规模迁徙,城市过度拥挤,最终引发了暴乱。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阿卡德帝国灭亡后,当地的人逐渐减少,但是在阿拉伯半岛南边的沿海地区和两河流域南边的人却增加了。科学家推断,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北部比较干,而南部降水增加,或比较湿润,变得比较适合人类生存,所以造成了人类居住地的改变和阿卡德帝国的灭亡。

罗马帝国

莫斯科动力学院全球问题实验室绘制出气候波动和社会历史的比较年表。“地区性的气候变坏,比如变冷或干旱,往往总是伴随着一些伟大帝国的出现,智力型人物辈出,精神生活有新的突破,天才发明层出不穷。” 实验室主任弗拉基米尔·克利缅科说,一旦气候变暖,人们就缺乏勇敢大胆的时代激情,帝国也在安享太平中土崩瓦解。

罗马帝国的解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但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并不同步,气候变冷时先从太平洋西岸开始,由日本、中国东部逐渐向西移到西欧,温度回升时则自西向东行。正是这种时间差,促使匈奴人在公元四世纪气候转冷时西迁,在欧洲掀起民族大迁徙狂潮,葬送了罗马帝国。

东汉和匈奴的最后一战发生在东汉永元三年。此战彻底解除了匈奴人对中国的威胁,却给远在西边的罗马帝国造成了灭顶之灾。这支逃亡的匈奴部队,西逃至今天的巴尔喀什湖一带,经过200年的休养生息,重新成长为一支强大的力量。公元374年,匈奴人凭借其游牧民族的强悍善战,以锐不可挡之势,大举西进,越过伏尔加河侵入欧洲。

受匈奴人入侵的巨大压力,中欧和北欧的日尔曼诸部族纷纷西迁,掀起了民族大迁徙的浪潮,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盎格鲁人、萨克逊人和法兰克人,像狂澜一样,后浪推前浪,离开原先居住的地方,南下迁入罗马境内。日尔曼人金发碧眼,身材高大,由于生活环境寒冷恶劣,养成了无所畏惧、尚武善战的品性,南方衰弱而又富裕的罗马帝国,成了他们的避难所和掠夺对象。

据早期文献记载,当时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冬天常降大雪,夏天冷得果树都不挂果,葡萄酒都带一种酸味。多瑙河和莱茵河经常封冻,使罗马帝国的北方边界成为不设防地带,暴露在彪悍善战的日尔曼骑兵面前。他们很容易就能越过冰河,进犯罗马帝国。

造物弄人,罗马帝国的创建,就得益于奇冷气候。罗马建城初期,城市被山毛榉树林包围,冬天经常40天都是积雪,台伯河封冻,冷得没法再冷了。后来随着气候的好转,整个亚平宁半岛一直到最北端,到处都在种植葡萄和马林果,包围罗马城的山毛榉树林也退到高山上,再也看不见了。

在温暖宜人的气候中,罗马帝国不断扩张。但是好景不长,当气候再次逆转时,寒冷的北方突然冒出好多过去都没听说过的好战民族,帝国边境全线告急,终于在外族一波接一波的冲击下,于公元476年寿终正寝。

高棉王朝

以今天的柬埔寨为中心的高棉帝国,建立于公元802年。它在12世纪修建了令人震惊的吴哥窟,用于供奉毗湿奴。

其实,吴哥窟并不是一座孤零零的建筑。它是一座方圆1000平方千米的热闹城市的中心,周边还有更加辽阔的郊区。在工业革命之前,吴哥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然而,在1431年,它遭到了洗劫和遗弃,仅剩下那座当时已经被佛教徒占领的庙宇。

是什么让高棉人抛弃了他们的大都会?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布兰登·巴克利的说法,季风的变化是一个影响因素。巴克利根据树木年轮,制作了一份从1250年至2008年季风降雨的年度记录。他发现,14世纪后半叶中期,季风较弱,随后在15世纪早期,发生了一次短暂但严重的旱灾,那正是吴哥窟被遗弃之前。随后几年季风强势回归,并带来了严重的洪水泛滥。

和很多南亚社会一样,高棉依靠季风来浇灌庄稼。在那样一个水源已经变得有限而不可预知的年代,这种破坏愈发增大了管理供水的难度。

莫切民族

公元300年至500年,一个叫做莫切的民族在秘鲁海岸兴盛起来,建立了城市。他们的农民修建了灌溉运河网,种植玉米和利马豆。他们自诩其都城华卡德索尔是美洲最大的土砖构造。

他们有些人在当时堪称巨人,身高达180厘米。这些人可能要在仪式中扮演“跪武士”的角色,最终被献祭给神祗。然而在560年之后,莫切文明开始衰落。当他们在公元600年前后抛弃沿海的城市迁往内陆时,他们的灌溉运河已经被沙丘所覆盖。

他们的衰落可能由气候变化引发。对冰芯的研究表明,大致在那个时期,发生过一次格外强烈的厄尔尼诺周期,造成了强烈的降雨和洪水,之后则是漫长而严重的干旱。

玛雅文明

玛雅人的成长壮大,正值公元440年到660年,彼时的中美洲地区非常湿润。在中世纪以前,玛雅文化曾有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但到公元800年,玛雅文化经历了一次突然的衰落,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史学家们众说不一。近几年,气候学家通过对古代气候的研究,发现玛雅文化的衰亡与当时的气候变化有很大关系。

废墟上的艺术作品和象形文字讲述了玛雅城邦分三阶段消亡的故事。当时,随着居民从帝国边缘附近的城市向更靠近中央的地区撤退,帝国实际控制的区域急速萎缩。其中究竟有何玄机,学术界在两类假说间摇摆不定:一类蛊惑人心,如异族入侵;另一类稀奇古怪,如外星人降临。

直到2003年,科学家们在当地湖底进行钻探研究,分析湖底沉积物的组成、化石,结果发现在公元800年时出现了一次大的干旱,而且研究发现这次干旱面积很大,不只是墨西哥地区,在美国南部加利福尼亚地区、南美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地区都发现了干旱的迹象。研究过程中,在加利福尼亚地区的许多湖底发现有很多树,这些树在湖底早已经死去,这就说明现在的这些地方原来并不是湖,而是陆地。通过对这些湖底的树进行研究,发现这些树生长期基本集中于公元9世纪到13世纪,也就是中世纪时期,这就说明这些地方在中世纪时期是没有湖水的,到后来降水增加了,河流的流量变多了,将地淹没了才变成了湖泊。研究人员获得了从委内瑞拉北部海岸卡里亚科盆地采集的海底沉积物的钻芯。各层中的钛和铁(被降雨冲入大海)的浓度,帮助该团队绘制出玛雅文明衰落期间的气候,尤其是降水量的走势图。结果显示,玛雅帝国的三次萎缩与三场大旱联系密切,尤其是600年至1000年的干旱期,似乎还引爆了社会冲突。建于公元750年至775年的石碑则显示,短短25年间出现了39位统治者,说明那是一段充满“竞争、战争和结盟”的岁月。

中国古代王朝

公元900年左右,正当南美洲的玛雅文明每况愈下之时,中国的唐王朝也在失去对局面的控制。在巅峰时期,唐朝统治着超过5000万人口。雕版印刷术,书面文字,尤其是诗歌,在当时被广泛传阅。但是在节度使篡夺了中央的权威之后,唐朝灭亡了。

由于这两个文明并非贸易伙伴,显然不存在连锁效应。豪格主持的一项对中国湖底沉积物的研究表明,这一地区也经历过一次历时长久的干旱,时间与中美洲一致。他认为,热带降雨传送带的变迁是罪魁祸首,令太平洋两侧的文明不约而同地分崩离析。

我们知道,中国的历史通常按照朝代来划分。一个家族控制国家几百年,直到由于社会或政治原因而垮台。旧王朝消亡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多年的分裂,直至另一个统治家族的出现。

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周期,在不为人注意的情况下“统治”中国数千年:季风。2008年,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份延续18个世纪的季风活动记录——一根从公元190年持续生长到2003年的石笋。石笋是随着富含矿物质的水滴到洞穴的地面上逐步生长的,其具有连贯化学特征的截面,为后人展示了已存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季风周期。通过与现存的历史记录对比可知,强烈的季风活动恰好与朝代繁荣时期——农业增收、人口增长、总体和平稳定——相一致。与之相对,季风活动的低潮期则与干旱——导致王朝覆灭的祸首“成双结对”。

在中国,大漠中的楼兰古城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新疆的罗布泊也曾是西汉通向西域的必经之路。从这些古代文明的衰落,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人类文明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当气候发生剧烈变化时,对社会的影响就更加剧烈。在气候变化下,这些也只能成为今人长久的追寻。

“小冰河期”的欧洲

“小冰河期”从公元1300年持续到1870年,主要表征是:北半球的冬季更加寒冷,冰川在不同程度上扩张。在此期间出现的区域性降水失调,也许是暴力事件增多的诱因。对1400年到1900年的气温进行研究后,香港大学的戴维·张等学者意识到,“这500年间,相对的和平稳定与战争动荡呈周期性波动,是全球性现象,似乎与温度变化周期相吻合。”

这项研究还解释了,寒冷干燥的气候如何影响土地生产充足资源的能力。科学家们指出,温度降低和降雨量减少会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合乎逻辑的结果就是饥荒、疫病和武装冲突。实际上,欧洲历史上最惨烈的“三十年战争”就发生在“小冰河期”的最寒冷阶段。

21世纪——全球?

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应对恶劣气候的一大利器当属工业化和更精细的农业生产,例如:更充分的灌溉系统以及生命力更强的作物品种。毫无疑问,这类技术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失败而引发冲突的危险。“对于农业的创新,我们有很多乐观的理由,其中一些是合理的,因为我们已经完成了一些奇妙的东西。”有专家指出,“但有些东西我们无法修复。”比如说,即使在种植和遗传学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玉米对高温和缺水还是更加敏感了。

另外,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也催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以叙利亚内战为例,“巴沙尔·阿萨德政权未能有效地管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干旱加上近150万人流离失所,造成社会动荡不休。”一份2012年发表的报告指出。展望未来,各国安全官员担心,考虑到海平面上升可能令数百万人流离失所,亚太地区或将成为因气候变化导致人道灾难的下一站。

当然,气候变化并不意味着暴力会即刻来临。研究表明,各国更有可能就水资源短缺展开合作而非战争,面对“前所未有之变局”的人类文明来说,这算是一条鼓舞人心的消息。

猜你喜欢
季风玛雅帝国
恐龙帝国(6)
恐龙帝国(5)
恐龙帝国(4)
神秘的玛雅密码
—— 玛雅圣城
神秘的玛雅密码
神秘的玛雅密码
绿水青山图——海洋季风的赞歌
户撒刀
福州的玛雅
万马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