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建设总体布局的历史嬗变及内在逻辑

2015-09-10 07:22范拥军
人民论坛 2015年23期
关键词:总体布局内在逻辑五位一体

范拥军

【摘要】民生建设的总体布局经历了从重在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民生问题,到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权益“五位一体”的发展历程。这一布局紧紧围绕实现人民生活幸福,形成一个相互倚重、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发展是民生建设的根基,文化繁荣是民生建设的灵魂,政治文明是民生建设的保障,社会和谐是民生建设的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民生建设的依托。

【关键词】民生建设 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 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或者说是人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民生是一个具体的和历史的概念,其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现代民生是指以尊重生命为前提、以物质生活为基础、以文化与社会生活为支撑、以政治生活为保障、以生态环境为依托的有序生活系统。民生建设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民为改善生活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总体布局,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围绕实现人民生活幸福这一主题,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民生建设规律,根据对民生建设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的把握制定的战略性工作部署。民生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从保障基本民生到实现“五位一体”的嬗变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民生发展史,就是一部从解决人民的吃穿住行用等基本民生问题,到不断满足人民更高层次的物质需求、文化需求、政治需求、社会需求和生态需求的民生发展史,就是不断提高民生水平、拓展民生内涵、扩大民生空间、提升民生质量的发展史。

从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到实现“五位一体”是民生建设的必然趋势。从游牧生活到农耕文明,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解决衣食住用行问题是人类首要关注的事情,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文化教育、人权尊严等是难以实现的诉求。13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精神为核心,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倡导个性解放,破除愚昧神学禁锢,弘扬科学与艺术。这一运动打碎了人们的精神枷锁,为思想解放、文化繁荣打开了大门,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精神文化大解放。而随后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极大发展,不仅为人类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也为人们创造和享受精神文化生活奠定了物质基础。自此民生建设进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二元时代。自16世纪开始以“民主、自由、博爱”为旗帜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否定,是一次政治解放运动,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资本主义政权的相继建立,使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得到巨大发展,民众的基本人权、自由、平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在这些早发内生现代化国家,民生建设逐渐进入以改善人民物质生活、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维护人民政治权益“三位一体”的发展时期。

然而,以烟囱的多少为进步标志的工业化迅猛发展,对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的破坏,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人类生存又面临新的危机。1930年爆发的马斯河谷事件,一周内导致60多人死亡,几千人患呼吸道疾病,许多家畜死亡。1948年发生的多诺拉事件,4天内发病者5911人,占全镇总人口的43%。1952年英国伦敦恶劣的雾霾天气5天直接导致4000人直接死亡,间接导致1.2万人死亡。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大大震惊世界,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此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自此民生建设进入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四位一体”的发展时期。

随着西方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的弊端和资本贪婪的本性日益凸显,导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贫富差距、劳资矛盾、弱肉强食等社会不公现象严重威胁到普通民众的生存和统治阶级的统治,为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德国实施了一系列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政策改革,相继颁布实施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等一系列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法律,维护劳动者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先河。二战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建立和完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形成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社会,民生建设成为一些国家发展的重点,逐步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五位一体”的民生建设布局,体现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演进。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略就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需要,创新发展理念、调整发展方式、完善战略布局,不断满足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需求。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把实现国家独立富强、人民生活幸福作为毕生追求,进行了28年民生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探索和建立了符合当时国情的医疗、五保等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文化需求,初步形成了维护人民政治权利、改善人民经济生活、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社会生活的民生建设战略布局。但是由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经验不足,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反右扩大化,最终酿成了文化大革命这样长期性、全局性错误,民生建设战略布局被打乱,致使经济到了崩溃边缘,人民温饱难以解决,特别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甚至出现了大量的非正常死亡现象,影响了民生建设的整体布局。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立足基本国情,顺应人民愿望,把改善民生作为治国理政的重点,把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作为改革的突破口。面对民生建设的困境,他发人深省地指出:“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①为了改善人民生活,实现民富国强,在他领导下党制定了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内容的“三步走”国家发展战略,第一步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为目标,第二步以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目标,第三部以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人民生活比较富裕为目标。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时期,面对一些人对改革的不解和质疑,他明确提出了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是否有利于提高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致力于改善人民物质生活的同时,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繁荣文化事业,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的文化素养,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就逐步形成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民生建设战略布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人民对参与政治生活、维护政治权益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为了满足人民的政治诉求,江泽民明确提出了“政治文明”概念,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维护人民的基本政治权益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江泽民在“5.31”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要不断丰富民主内容,完善民主形式,拓展民众有序政治参与渠道,大力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需要。民主与法治是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江泽民在强调民主建设的同时,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用法治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用法治维护人民的基本权益。这就形成了经济、文化、政治“三位一体”的民生建设战略布局。

进入新世纪,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较大,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民生问题亟待解决,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等社会问题凸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成为新的历史课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解决新时期的民生问题作为全党的工作重心,首次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发展战略,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解决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问题。为推进社会建设,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在农村取消了农业税、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逐步建立完善了农村新型医疗合作组织和农村新型养老保障制度;在城市逐渐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施最低工资制度,并构建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样就形成了维护人民经济、文化、政治、社会权益的“四位一体”民生建设战略布局。

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高速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极大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但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弊端逐渐显现,雾霾天气、水土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提上日程。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最普惠的民生,提出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走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完善了环境保护法,加大环保监管力度,将保护环境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作为各项工作重中之重,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可见,民生建设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新时期人民的新期待,要求民生建设在满足人民物质需要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和保障人民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权益的诉求,逐渐形成了民生建设全方位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在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总体布局紧紧围绕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这一主题,相互倚重、相互促进、互为条件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全面理解和把握总体布局五大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要求,有利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根基。经济发展为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为政治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建设奠定物质基础。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②,“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③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为克服经济困难、改善民生,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江泽民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强调经济建设仍是兴国之要,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为民生改善、人民幸福、社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当然,这里讲的经济发展是符合自然规律、社会进步、人们生活幸福所需要的可持续发展,那些盲目、片面、竭泽而渔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不是福音而是灾难。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灵魂。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民族的根脉。文化对人民幸福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文化事关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思想状况、生活品质和文化权益。只有民生文化发展了,人民才会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才能满足精神需要,才会感到生活充实。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民众追求幸福生活的自觉性,提高创造幸福的能力,增强对是非的辨别力。在人们的基本温饱问题解决后,丰富和满足人民的文化生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成为更高层次的需求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当然,文化也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科学和愚昧之别,我们所倡导的民生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进步文化。这种民生文化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理性包容、自信公正的合格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保障。政治制度,是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其实质是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民生问题核心是社会资源占有、分配和利用问题,是解决谁能够占有多少资源,以及应承担多少成本的问题,所以民生问题从根源上讲是政治问题。目前民生领域出现的诸多问题也都能从政治层面找到根源,诸如住房、医疗、贫富差距等问题其根源是土地政策、审批政策、医疗体制、财税政策、分配制度不完善的综合表现,唯有从政治制度设计、法规的完善等方面来改革,这些社会领域的民生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条件。社会建设内在地包含着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两大内容,二者相辅相成,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只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才会和谐,只有社会和谐民生幸福才能实现。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思想意识正处于深刻变革期,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因此,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改善社会管理方法,提升社会管理能力,构建科学的利益表达协调机制、矛盾化解机制、突发事件解决机制,实现社会良性运行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条件。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基础。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正确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而且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④人类从依赖自然、征服自然,到不断遭到自然的惩罚,使人们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极端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走了一条高投入、高消耗和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之路,致使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已成为我们的重大战略任务。为此,十八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在立足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通过纵向上研究民生的不断发展和横向上研究民生的多个层面的需求,可以看到民生建设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和有序运行的能动系统。这不仅能够理解民生建设的丰富性、深刻性、科学性、前瞻性和可实践性,而且能够更自觉准确地把握民生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作者为河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邢台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发展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BKS042)

【注释】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38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43页。

责编/王坤娜

猜你喜欢
总体布局内在逻辑五位一体
论人民至上历史经验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
对区县图书馆总体布局的思考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