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为主流经济学而歌

2015-09-10 07:22陈希琳
经济 2015年2期
关键词:刘伟北大荒北京大学

陈希琳

下午5:30,是很多人的下班时间,但对于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来说,却是晚间工作的开始。刚结束了一场长达两个小时的会议,他推开校长办公室的门,步履匆匆地走进来,连连向等候在此的记者表示歉意。对于每天频频在学者、教师和校长角色间进行转换,他笑称,“都是校园里的事情,并不麻烦。”

从北大荒到北大

“随迁”这两个字,几乎伴随着刘伟从出生到上大学前的一整段时光,用他的话说,“总是颠沛流离地跑来跑去。”

1957年,因为父母所在的部队前往河南商丘剿匪,祖籍山东蒙阴的刘伟,便在家乡几百公里之外呱呱坠地。

17年后,刘伟的家再次迁移,跟随他的父亲下放到了北大荒。忆起这段时光,他记得很清晰,“就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二十团五营五连,做了4年农工。”当时,他根本没想过自己会走出那里。

20岁,可以说是刘伟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让他从北大荒的白山黑水走到了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北大荒”与“北大”,虽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

1977年11月,刘伟参加了当时的高考,留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人太多了”。“国庆节后才通知大学生选拔由推荐制改为考取制,大家就都去报名,再加上黑龙江的知识青年非常多,所以考生量特别大。”刘伟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

1978年2月,收拾好行囊的刘伟喜忧参半,喜的是能迈进大学殿堂之门,忧的是高考发挥得不好,没有考取第一志愿——图书馆系,而是被调剂到了经济系。“我们当时孤陋寡闻,在北大荒,我的中学教育很糟糕,是支离破碎的,视野很狭窄,再加上当时在国家层面,经济是很边缘的,所以哪里知道什么经济学。”

但是现在刘伟回想起来,却觉得自己很幸运。这一年,国家正好开始改革开放。经济建设逐渐成为中心,这时学经济学就是一种机缘。“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鲜的事情和有趣的经济现象,发现经济学理论本身就很有魅力,学这个东西和实际的需要之间很紧密,很有价值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被激发出来。”

在度过了6年的钻研时光后,1984年,27岁的刘伟硕士毕业后,没有像许多同学那样从政或者下海,而是选择了留校任教,他笑称,“是因为听老师的话。”

“当时社会对经济学学生的需求量特别大,我跟国务院有些部委都谈好了,人家把住房钥匙都准备好了,但当时的系主任陈岱孙和老师们都说,你适合留在学校。”但刘伟觉得“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始终放不下面子变卦,“最后陈主任说这些你都别管了,部委的那些人都是我学生,我去解释。”谈及此,刘伟哈哈一笑。部委的条件再诱人,还是没能敌过那质朴的师生情。

永远的18岁

如果说,毕业初期留校是因为“听老师的话”,那么在此后的30年间,面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刘伟难道就没有一丝动摇?这一点,就连家里人也问过他。

事实上,这些年,有一些领导和朋友动员他到机关或者企业去,机会也都很诱人,但最终都被他拒绝了。

“可能跟我自己的性格有关,我属于性情比较疏懒的人,不是很爱折腾,但最重要的是,我对学术教学和学术研究感兴趣,特别是对经济学研究有兴趣。”刘伟说,去机关要坐办公室,去企业要谈生意,这些都不是他喜欢的。

而北大的教书生涯,则让刘伟感受到了很实在的推动力和自豪感。

“在北大教书,面对的是非常优秀的学生,给他们讲课是有挑战的,这是一种享受,至少在我看来,这样的职业不辱没任何人的才华。面对这么好的学生,只有你的才华和才能够不上这个岗位,而不会说因为这个岗位委屈了你。”学生的优秀让刘伟意识到,必须不断提升自己。

许多听过刘伟的课程和讲座的学生都表示,他的口才非常好,逻辑很清楚,讲课方式非常吸引人。但在刘伟看来,书教得好、讲座做得精彩,并不在于口若悬河的表达上。“就像厉以宁老师,尽管他的讲座没有华丽的语言,但是有思想、有研究,听了之后在知识上、智慧上、道义上都会感到震撼。”

所以在每一场讲座之前,刘伟都会从逻辑结构、时间长短、概念运用、内容构造等方面进行一番推敲。“不能炫耀你的学问,要能让人家读懂你,继而喜欢你的东西。我想一般的社会科学都不会艰深到难以让人理解,所以不能炫耀你自己多有才华,而是要让学生收获一些东西。”

正是凭着这份热爱和认真,刘伟在讲坛一站就是30多年。1984年起留校任教至今,刘伟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2002年至2010年7月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2007年任校长助理;2010年5月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3年9月,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这期间,他始终未改教书人的本色。

现在,刘伟在承担繁忙工作的同时,仍教着3门课,其中有一门课到2014年他整整教了30年,就是为大一新生开的《政治经济学》。刘伟笑言,他面对的是永恒的年龄,永远的18岁。

潜心学术

提及“京城四少”,很多80后想到的是身处镁光灯下的那几个公子哥儿,但在中国的经济学界,也有“京城四少”之说,刘伟就是其中之一。

听到这一称谓,刘伟谦虚地表示,这是一种赞誉。

他在我国经济学界一直有着很多学术成果和专著,多次获得各大奖项。1985年以论文《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获全国中青年经济改革研讨会优秀论文奖;1988年以论文《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模式的目标导向》获全国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入选论文奖。由此,他在经济学界的影响力逐年增加。

1991年起,刘伟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此后,他两次获得孙冶方经济学著作奖,两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经济学二等奖,两次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995年获全国首届青年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998年被选入国家教委文科跨世纪人才,2005年获聘为北京大学长江学者。

刘伟著作颇丰,主要围绕在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制度经济学中的转轨经济理论,以及发展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演变等领域。已发表学术论文(核心刊物)有几百篇之多,多数文章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经济学动态》这些高水平学术杂志上。

“在中国的学者中,我还算是比较勤奋的一位,当了校长以后,发表的文章比过去少了很多,但是基本每年都有十几篇。”而其《中国经济增长报告》系列专著,也从2004年起连续创作了10年,“这在学术圈内都很难得了。”

因为日常工作繁忙,所以寒暑假就成了刘伟进行学术研究的黄金期,“我的文章一般都在这时候成文。”

做学术研究免不了会有争议,刘伟也一度因为一些言论而站在了风口浪尖。面对别人的口诛笔伐,刘伟说,做学术要相互尊重,观念可以不一样,但不能观点不一样就敌对了。“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但是你要认真读我的文章,你看我是怎么论证的,然后指出我哪里认证得不科学、不严密、不牢靠,这是建设性的意见,我错就是我错,我修正。”

身处学术氛围浓厚的北大,学者间的交流机会总显得得天独厚,刘伟闲暇之余也喜欢跟学校的老师切磋。“北大这个地方的学者是多样性的,晚上如果有时间大家在校园里坐坐,大家讲讲彼此不熟悉的领域,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猜你喜欢
刘伟北大荒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1)举行
For the fish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刘伟误交损友
从北京到北大荒
北大荒:新航母,再出发
刘伟(刘冠儒)
Le rôle de la lecture dans la formation desétudiants de langues vivantes
La solit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