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区传统村落的旅游资源特色分析与发展建议

2015-09-10 07:22王成武汪宙峰赵丽丽
旅游纵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太行山村落旅游

王成武 汪宙峰 赵丽丽

太行山作为中国地势二三级阶梯分界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形成了众多的地质地貌景观,还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受太行山区交通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很多传统村落得以保留。但在全球化、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与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正不断消减,面临着人口减少、发展内力不足等问题。当前乡村旅游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已成为驱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将成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与途径。

一、太行山区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

太行山是华夏名山,文化名山。大山与大水往往是重要的观光旅游资源。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可谓中国名山,天下名山。在中国版图上,无论从自然还是历史文化的角度看,太行山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地形地貌的角度看,太行山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与大兴安岭、巫山、雪峰山共同组成了中国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太行山成形于7千万年前的燕山造山运动,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再次抬升,产生褶皱和断裂,形成了今天的地貌形态。太行山位于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济源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400余公里,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太行山西翼连接山西高原,东翼由中山、低山、丘陵向华北平原过渡,呈北高南低之势。太行山脉2 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台山、灵山、东灵山,山西的太白山、南索山、阳曲山、白石山等。北端最高峰为小五台山,高2 882米;南端高峰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别为1 745米、1 791米。太行山脉在地球内外动力作用下,横向形成了被专称为“陉(通道)”的断谷。在晋郭缘生的《述征记》中被称为“太行八陉”。太行八陉是穿越太行山脉的八条古道。

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太行山脉是人类的远古摇篮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吕氏春秋》列举的天下“九山”,有太行、王屋、孟门、羊肠4座属于太行山脉。从考古发现的人类活动遗迹来看,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多分布在太行山麓两侧沿线。7 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和4 000年前的龙山文化、夏商文明皆发源于此。此外,太行山也因其自然地理屏障成为重要的行政界限。太行八陉作为一种通道,也成为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之间文化与商品交换的重要通道。地理学家顾祖禹认为“太行为天下之臂脊,谁控制了太行,谁就可以得天下”。太行八陉变成了战道。从春秋战国直到明、清,两千多年间烽火不息,直到写入中华史册的八年抗战也与此密切关联。战争文化成为太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太行山区传统村落数量众多,文化资源丰富

传统村落的概念源于“古村落”而又别于“古村落”。“古村落”是指最晚产生于明清时期,历经数百年岁月,且至今地域基本未变,村落环境、建筑、历史文脉、传统氛围等均保持基本完好的村落。在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建村〔2012〕58号)文件中对“传统村落”的概念界定“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是需要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并公示确定的古村落才能称之为传统村落。古村落的概念相对宽泛。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

太行山区的传统村落数量众多,村落的文化资源丰富,历史价值宝贵。受太行山脉地形地貌的制约,太行山区的人类活动多分布在海拔高度500~700m的中低山地带。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和保留了一大批保护相对完整的传统村落。在2012年国家公布的第一批646个传统村落中,太行山区有70个(含山西省48个,河北省22个)。传统村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科学价值。每一个保护完整的传统村落都保留着一定规模的具有重要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传统建筑群落,保留着与周边环境和谐相融的村庄格局,保留着一定的民风民俗与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历史文化。

三、太行山东南地区的传统村落红色文化突出,革命价值较高

太行山东南地区分布了较多的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不仅保留了历史时期的村落格局和建筑风貌,还积淀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晋东南地区一度曾一度成为抗战的指挥中心之一。如武乡县的砖壁村、黎城县的霞庄村,在中国的抗战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传统村落选址考究,村庄建史悠久,格局完整

霞庄村位于太行山脉的东南部,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的黎城县,是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长治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西省作家和影视创作基地,还获得中国民族优秀建筑的称号。

霞庄村背靠蟒山,南有杨南河,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的梯田状,东、西、南有三条浅沟护村。霞庄先祖始居于寨后和二门口,明清时期不断扩建街巷,村四面以春秋阁、文昌阁、西阁、观音阁确定了村落的基本形态。全村有五大街,四小街、十五个巷,街巷皆呈丁字,俯瞰犹如龟背图。

(二)明清院落,保存完整,建筑的美学与科学意义并存

霞庄早在明嘉靖年间就注重规划布局,建筑质量与外观。村内有260多处院落,多数院落有前后门,其中2/3以上的建筑保留着原有的风貌,至今保留完好的明清建筑有14座,其余都是民国到近代的普通民居,整体空间状况良好。院落多为“前低后高五裹三”的四合院或棋盘院落。院落以客位房为主,四梁八柱,屋脊均有螭吻。门楼多是二木打垛(二层斗拱),有雀替、有眉梁。宗庙建筑还有砖雕、石刻、木雕,造型各异、丰富多彩。建筑材料多为土坯、青石、青砖、石灰、木料及黄土麦糠泥等。目前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多是宗庙建筑或其他公共建筑,有春秋阁、文昌阁、观音阁、关帝庙、真武殿、王氏宗祠、李氏宗祠和乐武台等。此外,村中还保留了当年商贸一条街,当铺、药铺、京货店等风貌犹存。

(三)红色文化,薪火相传

霞庄村在抗战时期曾是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晋冀豫省委机关、北方局党校、晋冀鲁豫军区解放军官教导团的驻扎地,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这些旧址。霞庄村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 6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

1937年冬,115师地方工作团进驻霞庄,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8年春,129师师部进驻霞庄,成立了党支部开展地下工作;1939年后晋冀豫省委机关、北方局党校及文艺宣传团体先后进驻霞庄;1940年4月11日到26日,为总结反顽斗争经验、巩固抗日根据地,“北方局高干会议”在霞庄村的五龙庙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杨尚昆、薄一波、戎子和、李雪峰等,会议提出了“建党、建军、建政”三大目标任务,为后来的抗日进入高潮指明了方向;1940年7月八路军总部迁至霞庄,同时抗大总校从武乡蟠龙转入霞庄;抗大总校在霞庄驻扎期间,为掩护八路军总部撤退,抗大总校抽调500学员组成战队打响了洪岭阻击战,成功掩护八路军总部和抗大总校顺利转移,这也是抗大在敌后办学期间的实战案例,被编入教材。1941年以后,霞庄以李秀莲、王逢奇为代表的党员干部带动村民自发纺花织布,开展生产自救和支前运动,在第二届群英会上李秀莲获得“纺织英雄”荣誉称号。近年来,史学家、革命后人陆续寻根霞庄,其中部分留下了墨宝,国防大学少将任天佑题写的“国防大学追寻抗大足迹、弘扬抗大精神实践活动在霞庄”、抗大总校副校长滕代远之子滕久昕题写的“抗大总校旧址”、陈赓之子陈知建题写的“北方局高干会议纪念广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革命后人李钢题写的“红色霞庄”及中央党史研究室赠送给霞庄的锦旗、“纺织英雄”李秀莲留下的奖章等。

(四)文物古迹众多,文化价值生辉

霞庄的历史遗址和文物古迹众多,每一件都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信息,见证和讲述着村里的变迁。主要的文物遗迹有古寺、碑刻和历史时期的文献史料。

1.白岩寺。白岩寺建于唐朝早期,属唐朝皇家寺院,由尉迟敬德监工,占地35亩,位于村北1.5公里处蟒山山凹中,碑刻、柱础仍保留完好。山中白岩之旁还有保留完好的摩崖时刻,有佛祖的雕像。“白岩晓烟”是黎城古八景之一,早上的炊烟全县可见。

2.碑刻与牌匾。霞庄现存有各类石碑50余通,有圣旨碑、远祖莹碑、庙宇重修记碑、举人、进士、贡生、庠生、廪生、增生和处士墓碑等,其中历史价值最高的圣旨碑,现藏于霞庄王氏宗祠,由碑身、碑帽、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高2.2米,碑文主体为乾隆十六年颁发的敕命诏书。悬挂于王氏十一世孙王用宣门首的牌匾。牌匾中央为“名高上佐”四个大字,两侧分别是“特授文林郎知黎城县事加三级纪录二次全吾懿为州同王用宣立”以及“乾隆五十二年岁次丁未桃月中浣之吉”之落款。四周雕刻有青龙、蝙蝠、朱雀、如意、清莲等图案。

3.地契与账单。霞庄现存有民国期间的村民房产地契,少数清代地契,还有1940-1952年的各类账单20余册,500多页,显示支前运动当中的支出账目,分别给予新一旅、386旅、随校、抗大等等机构组织粮、棉、款物若干。

四、乡村旅游成为太行山区传统村落的发展的重要途径

传统村落多处于交通不便、相对偏僻的地区。近年来随着区域发展条件的改善,传统村落与外界的联系逐渐紧密,城市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村落的影响逐渐明显。传统村落发展正面临着经济发展内力不足、人口减少、传统村貌遗失等问题。同时传统村落的保护机制尚不完善,尽管国家高度重视并投入大量的保护资金,但总体上看,传统村落的保护机制、保护资金、保护主体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统筹互动发展已成为共识。乡村旅游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已在乡村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乡村旅游已经和休闲度假、农业旅游、文化旅游进一步融合,成为去的驱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内容。太行山区的传统村落多分布与太行山脉两侧,崇山峻岭,巍巍太行,是乡村旅游、观光旅游的重要资源;传统村落积淀的红色文化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精湛秀美的传统手工艺品和丰富的太行山农产品是重要的旅游商品。相对于国家自上而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旅游可以直接有效地参与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旅游可以带动传统村落的村域经济发展,从而实现人口回流,通过游客参与提高村民对传统村落价值的认识与保护;通过增强村级政府的收入实现对传统村落的有力保护;通过多元旅游经营主体的参与实现村庄的整体发展。

猜你喜欢
太行山村落旅游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太行山(外二首)
旅游
太行山上忆当年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太行山下最可敬的人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