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能生巧教学感悟

2015-09-10 07:22袁宏
教师·上 2015年9期
关键词:熟能生巧新课改

袁宏

摘 要: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文所提到的“熟能生巧”指通过一些恰当的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熟知一定地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开发他们的潜能,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迁移转化。

关键词: 新课改;熟能生巧;课改反思

一、对于“熟能生巧”的理性思考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根据儿童的两个发展水平(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思想,指出:教学过程只有建立在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上,才能产生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激情,推动教学由现有水平向潜在水平转化。

“最近发展区”思想为教师促使学生把握基础知识并达到熟练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即只有将问题与基础知识恰如其分地落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形成新的认知冲突,一旦学生有了这种认知的冲突,便产生要解除由此而形成的心理不舒适状态的动机,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促进学习,促使学生从已知的领域向未知的领域扩展和探索,实现“熟能生巧”的效果。当然这离不开学生本身应该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素养,因此将课本已经阐明的基础知识和总结的规律铭记于心是有可能激发学生探索创新动力的关键。例如,学生在已经了解“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分布于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温带平原区”,追问“巴西的大城市却很少分布于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逊平原,反而多数分布于巴西高原上,这是为什么?”这一问题具有明显的认知冲突。在前一问题情境的铺垫基础上,关于世界主要大城市的地理分布状况就可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

在“熟”的基础上,巧用知识(最近发展区之内的知识)解决现实中的生活问题并开发潜在能力,实现创新的升华,这是“熟能生巧”的内涵。在教学中,协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实现教学相长以及教师与学生思维的融合,是掌握“熟能生巧”的关键。

二、如何把握“熟能生巧”

(一)在分析的基础上内化知识

分析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或方面,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有关课本知识活化分析并进行整合,帮助学生熟记相关地理常识,避免盲目地背诵课本。比如在讲《区域地理》相关内容时,可以分别从两方面具体分析:一是区域内部地理要素按时间顺序进行纵向分析,目的在于认识区域的变化与发展过程及成因;二是区域间地理要素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分析,目的在于认识不同区域之间的异同,从而实现整体性的综合,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区域要素的认识,内化知识,也能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究学习其他区域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拓展思维空间。与此同时,还能够使学生从单纯学知识、死记特征向探求、把握知识的规律性转化;从轻易接受其他人的结论向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对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注重知识迁移,升华知识

地理教学中要重点讲授有助于迁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一,不能忽视地理概念。地理概念是地理思维的“细胞”,是掌握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地理概念不清楚,迁移就无法发生。而且各种带有规律性的、具有认知“增长点”的基础知识、也是地理学习迁移的“推进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比如学习“热力环流”原理时,可以多花费些功夫和时间,讲清讲透,这样学生以后学习三圈环流、气旋与反气旋、城市热效应知识时就容易理解,从而有利于知识点的熟记、知识的迁移和升华。另外,还要重视包括绘图、读图、计算等多种地理技能的培养。例如,各种等值线图的判读,相互之间是通过共同的要素沟通起来的,如果理解了地形等高线的意义,那么对判读等温线、等深线、等压线、等震线图等均会产生积极的迁移作用。

第二,地理练习对于学生“熟”化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地理练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运用、迁移地理知识的过程。练习中,要注意改变与创设题目所给予的具体情境,善于运用系列式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进行迁移操作训练和迁移能力培养,使他们在不同的场合的地理学习中都能发生迁移,从而实现巧用知识并能够深化知识内涵。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知识之间的迁移,要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在教学上要将相似的内容归纳在一起,经常提醒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前后联系,不断引导学生紧密结合实际做到学以致用。例如,教材以德国的鲁尔区为例分析传统工业区兴起的区位特点、衰落原因以及崛起措施。教师可提出相关问题:“这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区的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要强调:新的知识技能是在巩固和熟练先前学习的知识的基础上成正比例产生的。“熟能生巧”,对于地理知识和技能而言,只有在深刻领会、熟练掌握的基础之上,才能对新的知识和技能产生迁移。

(三)多角度融合,活化知识

学习地理绝不是为了背出课本上的山河、城市、矿产、铁路、港口等的名称,而是为了能应用地理原理、地理技能分析各种地理现象,包括周围的自然环境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地理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开辟地理课堂以外的多种途径,协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1. 学科综合

地理学科具有极强的渗透性,综合其他学科,让知识成为激活思维的催化剂,如人口、经济、政治、疫病、竞技体育等都可以纳入地理学科的视角进行研究,同样也可以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运用到地理学科上来,以此丰富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眼界,实现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框架的构建,也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历史学科内容的学习,对学生了解中国的人口迁移历史、世界城市化进程、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等内容很有帮助;政治学科内容的学习,能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并用以正确解释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现象的演化规律;物理学科内容的学习,对学习天体运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洋流、水循环、地壳运动等知识极有好处。这种学科间的综合,有利于学生熟化知识,把课本上的知识最后融为自己的思想认知,活化知识。

2. 新闻要素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体现着时代性,而地理又是一门现代学科,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教学过程中可以注入新闻要素,让教材成为展示学生奇思妙想的平台,如通过墨西哥坎昆世界气候大会感知近现代气候变化、通过石家庄“三年大变样”战略规划了解城市功能区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等。把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热点、现实问题引入课堂,把这些现实问题和教材有机结合,可以扩展学生能力培养的空间,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的创新。

3. 美学融入

美学教学是现代教学中不应该被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地理教学内容相结合,应用到课堂中,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产生特殊的效果。如讲到内蒙古大草原的地理环境时可以播放歌曲“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沙漠地区的风力搬运可用“飞沙走石”来比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可以用“杀鸡取卵”这个成语来形容。如果引用得当,这样的描绘会使学生兴趣陡增,印象深刻,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激活学生思维,使其获得牢固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4. 生活经验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书本世界是那么的枯燥、抽象和不生动;生活却是具体、生动、活泼的。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展开教学活动,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动手做”和“动脑筋”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从而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大气的散射作用时,联系日常生活中“天空为什么呈现蓝色”,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

(四)注重学生心理,实现教学相长

第一,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探索一种多元化、激励性、民主、开放、动态的评价方式。既要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实现,又要尊重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思想火花和思维方式,充分利用激励机制,善于运用表扬、激励、提供展示机会等方式对学生及时进行多方面评价,以肯定和点燃学生的熟记知识、探究新知识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想、去说、去做,真正进入主动思考、努力实践的境界。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否愿意参与课堂,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力量在于持续的鼓励、善意的批评,这是评价的力量教育中爱心的力量。对一些声色俱厉的教师,学生们多“敬而远之”甚至“噤若寒蝉”,这显然有碍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既不利于教学,又不利于管理。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师全方位融入学生之中,不仅注意缩小空间距离,也注意缩小心理距离。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走下讲台,置身于学生之中与学生交流,会使学生倍感亲切,从而更加积极投入学习。“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坚持带着微笑、带着民主、带着期待与激励进课堂,每一位学生都会发展得更好。

第二,地理学科本身充满魅力,地理教师要能够展示出学科的魅力,更要有办法引导学生感受学科的魅力。新课程强调“给予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生活地理”“广泛利用乡土地理材料”等,需要地理教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更深刻领会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心理意义,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如形象比喻、模型演示、生动的影像、亲身经历等让教材上的每个字迸发其本来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让学生身临其境,集中注意力,唤起丰富想象,引发立体思维和情感共鸣,从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的心理现象,实现学生对于知识的“熟能生巧”境界。

综上所述,一节课仅是个片段,但一节课是前面课堂的延续,也是后面课堂的基础。构建“知识性熟能生巧的课堂”,从掌握基础知识到开拓创新,在已有规律基础上学会总结新规律,意味着要开放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时空,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之中引导帮助学生熟记知识,将课本知识内化为学生本身知识素养。这一过程,既要求充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教学,要目的明确,把学生的活动纳入到学科体系中来,促进知识的内化和系统化。同时不能忽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方式的培养,注重课堂教学反思,运用多种恰当的方式真正体现新课改下不变的硬道理——熟能生巧。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扬子江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熟能生巧新课改
紧跟新课改新布局,提升一轮复习效率
熟能生巧
熟能生巧
熟能生巧
熟能生巧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