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合作学习方式的调查研究

2015-09-10 07:22张志华
考试周刊 2015年95期
关键词:昆山市问卷评价

张志华

在高中数学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根据老师的讲解被动地记忆,教师主要采用单一的“填鸭式”“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方法。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课程,对学生的思维、逻辑运算和自我思考的能力等要求极高。大多数学生自进入高中以来,数学成为他们学习中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门槛。笔者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之外,好的教学方法也是帮助学生成功的关键。因此,将合作学习运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符合课改教育教学理念。

为了了解合作学习在昆山高中的开展情况,笔者就昆山的五所高中进行调查,从而提出调整策略。

一、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学校是昆山市五所学校,笔者选取每个高中学校10个数学老师共50名作为代表,并根据学校提供的学生名单,每个学校随机抽取100名学生共500名学生作为调查样本。其中,按照男、女比例基本相同,并涵盖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的学生。

首先明确主题,本次调查主要了解昆山市属学校合作学习实施现状,包括了解昆山市教师对数学合作学习认识情况和昆山市学生对数学合作学习认识情况,然后制定调查问卷。笔者根据两个研究主题制定了一套调查问卷。每个主题开始制定了具有代表性的8个问题,共16个问题,问题多采用选择题的主观题。问卷初稿制定后,分别征求了教师、学校的数学教导主任及大学的教授(研究教育心理的教授)的意见,请他们对题目进行评估,并最终确定了《昆山市教师对数学合作学习认识情况调查问卷》和《昆山市学生对数学合作学习认识情况调查问卷》两大部分。

(二)调查结果分析

合作学习模式已经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会经常用到。在五所学校的50名数学老师的问卷调查中,在“您在教学中有尝试过合作教学模式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全部老师均回答“有”。而在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态度上,也呈现积极良好的发展趋势。在回收的54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对于问题“在数学课中你喜欢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吗?”有72.4%的同学回答“很喜欢”,只有12%的同学回答“不喜欢”(右图)。

不是每堂数学课都适合合作学习,在“您在教学中使用合作学习模式教学的频率”问题上,有约一半(51%)的老师选择了“6节课用一次”,只有少部分老师(12%)选择每节课都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上课(左图)这体现了每个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理解的不统一,实施起来千差万别。

在实施合作教学过程中,分组形式也是千差万别。对于问题“您在进行合作学习模式教学中如何分组的?”,很多老师都采用很有创意的“学生自愿课前分组”,这体现了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但是大部分还是按原来的座位四人分组,这一部分占有67.5%。

合作学习的开展时间,在合作学习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合作学习所用的时间长了,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反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合作学习所用的时间短了,学生没有明白其中的来龙去脉就草草结束,这就沦为了为合作学习而学习,更是达不到丝毫效果。在问题“您在进行合作学习模式教学中所用的教学时间”上,70%的老师还是把合作学习模式教学作为教学中的一部分,选择了“10分钟”。选择整节课进行合作学习的老师占了10%(右图)。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都是“组间巡视,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帮助引导”,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值得提倡的。

通过550份调查问卷中显示,大部分同学认为:教师在合作学习的时候,自己无所适从,放任自流,成为自由者。一个复杂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自己没有真正理解和明白。这时候,教师又草草地给个评价并结束。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没有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反而使其产生了厌学心理。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非常赞同这种学习模式,让其真正成为课堂的参与者、主导者。笔者认为,每个学校的生源不同,成绩有差别,每个学生的接受方式也不同,学校应考虑全面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二、基于合作学习教师的反思

合作学习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很多教师也愿意尝试这种学习方法代替以前的“填鸭式”教学,可是要使它顺利实施,而不流于形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应当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成立学习小组、明确角色分工

小组合作教学,首先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合理地分组。小组是班级的一个小的单位,它不是简单地抓几个学生组合在一起。在最初进行学习小组组建时,教师应当注意以下方面。

1.学习小组的人数必须在六个以内。小组合作教学中小组人数不易太多,也不易太少。一般情况下,个小组以4—6人为易,能够便于管理和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2.学习小组的组员必须搭配好。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使学生在活动中都能发挥作用,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也就是根据个性差异互相搭配,让每个学生的价值作用互相依赖,相得益彰,使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增值,互补共效。

3.推选出有组织能力的小组长。每个小组就是班级的一个小家庭,合作学习的正常运作离不开每个小组的共同努力。每一个小组中,教师根据该组的学生的性格、学习成绩等因素推选出以为能领导该小组成员的组长是非常重要的。

4.使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得到充分培养。依据教学内容教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促使他们互相帮助与紧密配合,并且勇于承担责任。

(二)培养学生交流、倾听的习惯

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交流,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交流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学会认真倾听其他人的见解、大胆而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习别人的优点也不妄自菲薄等。如果没有教师在平时教学与生活中经常为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这些习惯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养成让学生多说的习惯,加以鼓励的语气:“有别的不同看法吗?”“谈谈你的见解。”“有人要加以补充吗?”当同学回答问题时,必须提醒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如果发表点评的学生先前认真倾听了别人的见解,就可以尝试及时表扬:“大家都应该学习你这种认真倾听的习惯”;接着可以让发表意见的学生先说说前面同学的发言中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再阐述自己的建议。

(三)多样化的评价机制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大部分需要老师做出判断,也就是给予评价。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都需要通过评价实现。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针对性、鼓励性、全面性及指导性。教师的评价对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提高合作学习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必须重视个人评价与集体评价互相结合。通过评价集体从而促进成员之间互帮、互补、互学、互促。另一方面,必须重视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结合起来。教师往往重视对小组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过程的评价,但其实更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组员合作方法、合作态度、参与程度的评价,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合作情况,充分肯定表现突出的小组和积极参与的个人,给予高度评价,甚至可以进行适当奖励。

总之,合作学习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它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使之流于形式,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除了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因此,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真正起到锻炼学生的作用。

猜你喜欢
昆山市问卷评价
昆山市“四进四排查” 守群众平安年
昆山市安全学校运行初见成效
昆山市坚持共建共享 争创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