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益广告的商业化倾向

2015-09-10 15:03尹百艳
考试周刊 2015年95期
关键词:公益广告商业化成因

尹百艳

摘 要: 在商业广告无孔不入的今天,很多企业尝试利用公益广告建立公共关系,树立公司形象,但是由于公益广告本身的性质与企业目的的矛盾及政府对公益广告制作和运行监管的缺失,使得企业参与的公益广告掺杂了非常明显的商业性质。本文通过分析企业公益广告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唤起企业的公益精神,促进公益广告事业和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公益广告 商业化 概念 成因

1.公益广告的概念

Th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Marketing对公益广告的定义如下:“Advertising by local or national government,or one of their agencies,containing information or advice of benefit to the general public.Topics include road safety,the dangers of smoking and use of alcohol and drugs,healthcare,education,taxation,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Daniel Yadin 2002,p319)也就是说,公益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形态,它是由政府或者政府的代理商发起的,面向大众并针对诸如教育、安全、医疗等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生动的形象和语言,并借助现代化的媒体手段,宣扬社会理念并提供服务和帮助的。可以说,公益广告不以塑造商品形象和推销劳务以达到盈利为目的,这一点是其与商业广告最明显的区别。

2.公益广告商业化的成因

随着商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现代传媒手段的进步,商业广告呈现出洪水一般的态势,冲击到大众生活的角角落落,造成大众对于商业广告审美疲劳甚至是抵触情绪,无论制作多么精良优美都很难引起大众的关注,更不用说打动他们。在此背景下,很多大企业采取了更长远的自我营销方法,也就是建立“public relations(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在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一书中被定义为“the management function that identifies,establishes,and maintains mutually benefic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an organization and the various publics on whom its success or failure depends.”(Scott M.Cutlip, Allen Center,and Glen M.Broom 2000)对公司或者企业来说,公共关系就是通过引导公众舆论树立公司良好形象,获得公众尤其是公司产品消费对象或者服务对象的认可,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获得长远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投资公益广告就是建立公共关系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公益广告宣扬积极享受的社会价值观,是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但是企业投资公益广告存在形式和目的无法统一的矛盾,出现所谓“公益精神和商业目的的博弈”。也就是说,如何在宣扬公益理念的同时展现企业的参与,很多企业采取的方式就是将公益精神作为产品的“嫁衣”,目的只是让自己的产品看起来光彩照人,吸引更多的眼球。比如,针对贫困地区儿童教育和成长这一社会热点所制作的公益广告中,最常见的就是一组山区的贫困儿童手举某品牌的牛奶或者食品拍摄的照片。这种公益广告带有非常强烈的商业色彩,甚至可以说企业只是利用了公益广告这一层外衣推销自己的产品,带有作秀的成分,只能引起公众的反感。

某些企业之所以可以堂而皇之地利用公益广告达到商业目的,还要归咎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近年来,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背景下产生精神文明发展的严重不足,政府利用大量公益广告教育公众和引导社会价值观。但是,政府管理部门只是对公益广告活动的宏观调控上,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没有制定相关的细则法规进行监督管理,出现责权不明、监管无力和管理混乱的局面,导致公益广告在一定程度上沦为商业广告的华丽包装。

3.公益广告的健康发展

企业对于商业利益的追求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企业在获取社会财富的同时,也要承担社会责任。真正优秀的企业不仅要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更要建设企业文化,树立良好的口碑和形象才能取得公众的认可,获取长足发展。当然,这种社会认可是无法通过将自己的品牌植入公益广告达成的,而是通过实际行动,发扬“公益精神”,公益精神作为“企业公益广告的精髓,是企业基于一定的关怀和理他意识,面向特定社会群体或人类发展的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苏晓艳,2010,p24)。只有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企业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当然,在企业着眼长远发展的同时,国家也要提高对公益广告的关注度,尤其是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在实际运作中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模式和经验,毕竟公益广告在中国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大约只有近20年的时间,公益广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运作已经相当成熟,再结合中国的国情,完善公益广告的运行模式,将公益广告真正引入公益轨道上,充分发挥公益广告对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和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苏晓艳.公益精神与商业目的的博弈——论企业公益广告商业化.安徽: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5).

[2]王秋菊,刘杰.透析企业公益广告的商业化倾向.集团经济研究,2007(8).

[3]陈辉.中国公益广告研究述评:1991-2006.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6).

[4]高萍.公益广告初探.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

[5]潘泽宏.公益广告导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6]陶晓波.隐性广告ABC.现代营销(学苑版),2005(6).

[7]Daniel Yadin,th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Marketing,Kogan Page,2002.

[8]Scott M.Cutlip,Allen Center,and Glen M.Broom,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8th ed New York:Prentice Hall,2000.

猜你喜欢
公益广告商业化成因
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社会化和商业化思维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