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流行语的传播特征研究

2015-09-10 16:31屈会超
人民论坛 2015年17期
关键词:研究价值传播特征

屈会超

【摘要】新闻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映射,体现了某新闻事件发生时社会的群体心理特征,是特定时期社会变化的印证。在网络高度发展和社会生活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新闻流行语的传播呈现新闻性、讽刺性、开放性、便捷性和解构性的特征。当下,研究新闻流行语对于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提高舆情监测能力、丰富语言学和传播学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闻流行语 传播特征 研究价值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新闻流行语是在网络传播兴起后,从一些新闻事件中衍生出来的一类流行语。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量表现新现象、新事物、新观念的新词语不断涌现,并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得以流行。流行语作为语言中反映社会变革最敏感最活跃的语言现象尤为引人关注。流行语往往在某一特定时期出现,并被某一社会群体普遍使用。有学者认为,流行语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習俗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①。流行语不一定都是词语,也可以是短语、句子或者特定的话语形式。传统的流行语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往往表现得不够突出。但在网络传播影响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流行语带有了更多的网络特征,并且受网络传播的影响,人们更容易把它们当做网络流行语。

不同于一般的网络流行语,新闻事件中产生的流行语承载的社会意义更加深刻,其应用更能敏感地反映社会的变革,特别是反映社会热点、与公众利益切身相关的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其表现尤其明显。从与民主法治建设相关的“俯卧撑”、“躲猫猫”,到与日常生活物价相关的“蒜你狠”、“豆你玩”,新闻流行语新奇生动、幽默简练,高度浓缩了新闻事件,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加快了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广度和公民的参与度,从更大范围带来更深层次的社会影响,我们称这样的流行语为新闻流行语。

新闻流行语是社会语言生活中鲜活的话语形式。其产生、扩展、规范或者消失等都与社会生活和使用者密切相关。我们很难将其简单化地从语言符号的性质出发进行处理。新闻流行语反映时代风貌,更深层次则是社会管理、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思维、心理、价值观念的体现。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新闻流行语的传播方式产生了很多新的特点。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开放性和交互性的交流平台,同时深深地改变了语言的传播形式。

由于篇幅所限,在这里,我们仅以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农产品类新闻事件流行语为例,分析新闻流行语的传播特征和研究价值。

农产品类新闻流行语的产生

2009年起,受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农产品价格受到很大影响。大蒜价格出现了急剧波动。网上甚至出现一个大蒜头卖到7元的新闻。大蒜涨价风波时断时续,有时间高得吓人,有时间又低得让蒜农叫苦不迭。在大蒜疯长的浪潮中,广大以土地为生存基础的农民也沦为了受害者。

在这样的背景下,网友们借鉴陈小春《算你狠》的歌名,调侃出的新闻事件流行语“蒜你狠”一词,被众多新闻媒体频繁使用,迅速流行。2010年,以“蒜你狠”为代表的食品类新闻事件流行语达到流行的高峰,在年末流行语盘点中,成为十大流行语之一。这一轮农产品接力般的涨价潮中,产生的诸如“蒜你狠”之类的新闻流行语还有:

“豆你玩”:各种豆类产品出现涨势凶猛的态势,价格远远高于市场合理范围。网友根据著名相声演员马三立的相声段子《逗你玩》,创造了新闻流行语“豆你玩”。“姜你军”:又称“姜一军”。国内多个城市生姜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网友借用象棋术语“将你军”,创造了新闻流行语“姜你军”。“鸽你肉”:由于鸽子肉暴涨,有网友在微博上发表的言论快速走红,其在微博中使用了“鸽你肉”一词。很快“鸽你肉”也成为流行语。“棉花掌”:2010年10月,国内棉花价格基本上每天都在刷新历史记录,同比去年涨幅高达93%。网友们根据“棉花涨”的谐音,创造出“棉花掌”一说。“糖高宗”:2010年10月9日,白糖价格在一涨再涨的情况下又创历史新高,有网友评价,寻常百姓家的普通白糖现在摇身一变成了“糖高宗”。“苹什么”:2010年10月,“苹果”被农产品投机商人给盯上。很快,一个新的新闻流行语“苹什么”开始在山东烟台等地流行。投机商人趁机到当地疯狂抢购“红富士”,苹果身价瞬间大增,开始上演涨价大戏。“辣翻天”:原本是指一种味道非常辣的辣椒,后来被网友用来形容朝天椒涨幅大,价格高。

新闻流行语的传播特征

从新闻流行语的产生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新闻流行语背后所揭示的某种集体情绪。比如在物价接力飞涨的2010年,“蒜你狠”,借用陈小春的歌名《算你狠》,鲜明的怨恨情绪一目了然。“鸽你肉”一语道出了物价涨幅之超常,对于群众来说无异于“割肉”,煎熬之情溢于言表。与此同时,“豆你玩”、“棉花掌”、“辣翻天”等新闻事件流行语不断涌现,语言的复制作用进一步放大了人们的不满情绪,成为部分普通百姓生活艰辛的一个缩影。另一方面,这些新闻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社会减压阀的作用,是百姓发泄情绪的表达方式和渠道。它们的产生和传播也意味着一种新的社会诉求正在酝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觉醒和社会民主法治的进步。概括起来,新闻事件流行语体现出如下传播特征。

一是新闻性。流行语的核心特征是流行,新闻的生命在于时效。新闻流行语是在第一时间对流行的事件进行概括描述。作为新闻事件的高度浓缩,新闻流行语多产生于贴近群众的社会民生类新闻,具有比一般网络流行语更显著的重要性、接近性和趣味性,这些新闻价值是新闻流行语得以很快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这种新闻性还激发了受众对新闻事实的关注和探索,从而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促进了新闻事件的传播并加深了其社会影响,而新闻流行语也渐渐成为公众对新闻事件发表意见和评议社会公共事务的平台。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公众的这种介入所产生的社会舆论,有时可能也会改变新闻事件的性质、走向和结局,成为更具新闻性的新闻事件。当然,我们要看到,这里的新闻性更具有持续性的特点,并不是我们常常理解的点状信息。

二是讽刺性。新闻流行语多采用“无厘头”式的幽默方式,通过调侃、反讽、戏谑等手段讽刺来表达对新闻闻事件中当事人的不满,以独特的新闻视角来批评新闻事件。比如,“豆你玩”、“蒜你狠”等流行语,一方面体现了广大民众对物价飞涨的不满,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民众对参与物价飞涨背后推手商人的愤怒之情,同时也包含对监管部门的情绪。新闻流行语智慧幽默,赋予了新闻事件很强的情感色彩,是民意的直接表达。部分新闻流行语中蕴涵的看法和态度能引起民众的共鸣或争论,有助于在争议中寻找共识,推动社会进步②。可以说,正是讽刺性带给人们心理的慰藉,提升了新闻事件流行语的传播速度。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运用讽刺性的手法具有社会减压阀的效果。当人们通过这些带有一定戏谑性的流行语来评价新闻事件时,已经在情绪上得到了一定的宣泄。但必须认识到,这种宣泄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在社会监督制度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方面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其政治传播的意义。

三是开放性。开放性既表现在传播平台网络的开放上,也表现在流行语本身内涵和形式的开放上。一方面,新闻事件流行语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值得民众关注的新闻事件,都可以被糅合整理成新闻事件流行语。另一方面,填框式结构也使得新闻事件流行语有了极強的生命力和复制性。填框式流行语以编码了某种话语关系的话语框架为流行载体,通过在框架空位处填充与特定言语场景相适应的词语而得以流行③。例如,“×你×”系列的“豆你玩”“姜你军”等。另一方面,这种框架式流行语的开放性还表现在它对“原始框架”的突破,可以采用不同于“原始框架”的句型句式。比如,以“蒜你狠”作为最初的模拟对象,随后还产生了“苹什么”、“糖高宗”等相似内容不同形式的流行语。可以说,这种语言的开放性在新闻流行语中得到了强化,网民的智慧在网络平台的支撑下为社会语言生活贡献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而汉语本身具有的构词特点和构词机理为新闻流行语的衍生提供了深层的基础。

四是便捷性。新闻事件流行语的便捷性涉及流行语自身和传播速度两个方面。从网络流行语自身的角度来说,它反应的新闻事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网络社会社交环境下的高频交流用语,检索数量高,查找便捷。以“豆你玩”为例,百度的搜索量高达550多万条,海量的信息使得它更容易、更方便被人们所接触和使用。由于称呼的便捷和浓缩,人们称呼和命名显得十分容易,从而为快速的传播提供可能。从传播速度来看,网络具有很强互动性,加之新闻流行语关乎民生,使得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和渠道都能对新闻流行语作出快速的反应。要说明的是,网民作为传播过程中的主体,不仅是新闻流行语的接受者,而且也是能动的传播者。这使流行语以及流行语背后的新闻事件,以惊人的速度得以传播。可以看出,这种便捷性是以网络的普遍使用为基础的。越来越多的底层民众开始关注和使用网络,助推了新闻流行语的快速发展。

五是解构性。解构我们可以简单化地理解为对现实的否定。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内容取向受到后现代文化的影响,以“无厘头”为表现形式,荒诞离奇、解构权威、推崇草根、提倡个性张扬,以“娱乐至死”为最终目的④。这种对精英文化的解构往往带有对现实的否定和对现有秩序的不满。解构性比讽刺性在文化层面要深刻的多,如果说讽刺性呈现的是浅层次的戏谑,解构性则带有颠覆性的探索。从传播学受众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对现有权力话语的一种争取和反抗。在这个层面上,传播者必须注意话语平等权的传递和建构问题。因为平等话语权的传递和建构,将推动公共领域的民主形式得以更好的发展。因此,这种解构将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民主推进形式,对于形成良性的网络和现实互动交流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新闻流行语的研究价值

新闻流行语由新闻而出,因其传播特点而更具社会性。因此,研究新闻流行语对推进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新闻流行语在舆情监测方面、传播学与语言学的融合上也具有启发意义。

一是对社会管理具有借鉴意义。从新闻事件发生到新闻流行语的产生、扩展和流行,完整地反映着社会管理方面的整体过程。新闻流行语成为人们“吐槽”的对象和话题。人们可以通过新闻流行语来观测社会管理的水平,也可以透视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存在的深层问题和逐步浮出水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能是无法解决的,但问题的出现至少能引发相关部门更多的关注。可以说,这也是广大底层民众对社会的一种话语诉求和对话语权的争取。针对农产品价格的调控问题,深层次的农业生产改革问题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并逐步采取措施来推进改革,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良性运作过程。因此,研究新闻流行语对管理者来讲,更多的应该关注新闻流行语涉及的新闻事件,涉及新闻事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措施,这将对社会管理产生极强的借鉴意义。

二是成为舆情监测的重要方面。新闻流行语往往因为其传播的高效和快捷,容易造成媒体围观现象。当越来越多的围观者聚集起来时,就形成了社会舆情。如果社会舆情不能很好地得以疏导,就容易产生群体性事件。诱发群体性事件的这个东西就是民间的情绪和意志,流行语用一种变异的形式为情绪提供了多样化的载体。这就从本源上决定了流行语生成和传播的社会性⑤。新闻流行语因为其高度凝练的特征,在搜索引擎的使用和舆情监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可以说是语言的个性所在,也是作为舆情监测的重要操作手段。因此,作为舆情监测的重要方面,新闻流行语的发展过程应该纳入舆情监测的视野,并对这个问题形成跟踪,研究舆情解决的过程和有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并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对于舆情研究者来讲,新闻流行语更加具有统领研究事件的作用,相信从事此项研究的学者深有体会。

三是扩大了传播学的研究视野。新闻流行语具有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特点,其使用的社会语言学的思维和方法对传播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新闻流行语的流行和扩展中,对构词结构的研究、对传播扩大的研究以及传播过程中的词语框架等的研究,对新闻传播学都具有借鉴意义。关于新闻流行语的扩张,目前流行的理论是模因论⑥。模因论虽然现在在语言学上被人们关注,但目前更多的是在文化领域进行使用。这样的理论在传播上具有怎样的价值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也要看到,网络传播中关于话语变迁中呈现出的碎片化、负面特征等,特别是关于传播领域的分众化问题,对丰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也具有启发意义。因此,对新闻流行语的研究需要在已有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加大传播学的研究空间,并逐步扩大两者的融合和借鉴,这些对于学科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过去,人们强调流行语的消极作用,认为这种语言变异冲击语言规范,影响信息的准确传递和交流。然而,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我们不能一味的否定,因为语言本身具有约定俗成的惯性,具有不断发展的特点。新闻流行语是语言和社会共同作用的产物,它的应用是社会生活和人们真实情感的镜像反映,它符合人们对其使用的表达诉求,我们应当公正地看待。随着网络发展和时代变迁,一些曾经风靡一时的流行语确实可能会被人们遗忘,而一些记录典型社会事件的新闻流行语则可能会进入语言的词汇系统,成为我们日常用语的一部分。新闻事件流行语就是在不断产生、淘汰、稳定、更新的过程中不断得以发展,在发展中反映着社会变迁带给人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社会认知等的冲击和变化。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释】

①杨文全:“流行语的界说与初步描写”,《新疆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第28页。

②张传辉,李志超:“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映射”,《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1期,第86页。

③俞燕,仇立颖:“框填式流行语何以如此流行”,《修辞学习》,2009年第6期,第71页。

④赵曰超,秦启文,梁芷铭:“网络流行语流变规律研究”,《新闻界》,2013年第14期,第71~75页。

⑤李明洁:“网络流行语为什么能够传达民意?”,《编辑学刊》,2011年第4期,第33~36页。

⑥顾建敏:“网络流行语传播的模因视角探析”,《中国出版》,2011年第10期,第19~22页。

责编 /许国荣(实习)

猜你喜欢
研究价值传播特征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研究现状及价值分析
企业类微信公众订阅号的传播与运营
广元石窟摩崖题记的资料及其价值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内蒙古民办高校教育发展现状与提升的研究价值
网络政治谣言止于透明,止于智者
浅析当代影视剧传播过程中的传播特征
家谱作为组织传播媒介的观照
中日文化交流中往来物的研究价值
藏羌地区民族舞蹈的现代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