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时代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中的改革探索

2015-09-10 07:22李琼
考试周刊 2015年83期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李琼

摘 要: 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存在人数众多,层次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问题,传统的授课方式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发展。本文通过在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教学中引入教MOOC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MOOC时代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的新型教学方式。

关键词: MOOC 教学云平台 计算机基础

一、引言

1913年爱迪生曾预言:“在学校里,教科书讲很快过时。不久,学生将通过视觉来接受教学。使用电影教授人类知识的每一门分支学科是可能的。十年以后,我们的学校系统将彻底改观。”100多年过去了,课堂教学还是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科技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却未给教育带来革命性变革。直到2012年,MOOC席卷全球,Coursera,Udacity,edX成为全球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三驾马车。据edX官网介绍,光是MIT其中的一门课程《电路与电子》就有超过160个国家的15万名学生报了名,这些学生的年龄从14岁到74岁不等。这一教学形式是坐在教室里上课,学生人数不能超100人的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想象的,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给势在必行的高校的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改革,带来了新的改革思路和创新模式。

二、MOOC的特点

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可直译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2012年9月20日,维基百科对其定义为:“MOOC是一种以开放访问和大规模参与为目的的在线课程”。

李青、王涛(2012)认为,从课程本身来说,MOOC具有如下特征:具有比较完整的课程结构(课程目标、协调人、话题、时间安排、作业等),这是一般的网络主题讨论没有的;是一种资源和信息均开放且全部通过网络传播的教育形式,没有人数、时间、地点限制;是一种拥有大量参与者的巨型课程,使用海量资源;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偏好使用多种工具或平台参与学习,学习环境是开放和个性化的;是一种生成式课程,课程初始时仅提供少量预先准备好的学习材料,而学习者更主要是通过对某一领域的话题讨论、组织活动、思考和交流获得知识。

MOOC课程的组织形式,讨论模式,在线测验和验收模式,为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的改革提供了一种崭新视角,把被动的灌输式教学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变成学生自主控制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三、存在的问题

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是大一学生的必修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培养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的改革势在必行。为了做好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的改革,我们组织教师到信息工程学院、西南科技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西南财大天府学院调研,了解川内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现状。回校后,组织负责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的教师对大一学生分文科、理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需求和想法。结合外出调研和校内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四川省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课以合班课为主,人数较多。

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我校的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由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承担,每学期全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开课人数达到3000人次左右,但专职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教师有十人,其他由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兼任。因此,我校的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只能以合班课形式开设,造成课堂人数过多,有的班级达到100人以上,使课堂授课效果受到很大限制。

(二)学习者基础知识差异较大。

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有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与城市学生差异较大。造成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上课内容理解不同,部分学生学觉得内容过于简单,但部分学生觉得教师讲得太快,不能理解讲课内容。由于教师的教学难以满足不同水平学习者的需求,而学习者对教学的不满情绪直接影响教师积极性,进而影响教学目标的落实。

(三)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理想。

学习是学习者内部建构的过程,如果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那么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是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合作者。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讲授模式,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相应知识,促进知识迁移。

(四)新技术、新软件层出不穷,课程容量大,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随着新技术、新软件的出现,信息技术对教育、经济、生活、娱乐等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信息技术的理念和方法已经上升到方法论层面,对其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计算思维、信息技术方法论等理念已经被教育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列入课程目标。因此,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承载的内容越来越多,课程容量越来越大。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教学内容满足教学需要,工作量大。

(五)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脱节。

川内各高校对计算机基础公共课都在实施教学模式的改革,许多学校都建设了网络学习平台。部分学校已全部施行计算机基础课在网络上学习,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仅限于网络交流,现实生活中的交流非常少。这些学校在实践中发现,学生与教师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会影响教师对学生整体学习情况的掌握,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三、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调研的结果,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计算机基础公共课中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课程内容设计。

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课程内容多,每个知识点相对独立,非常适合做MOOC形式的短视频。我们组织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梳理,根据十分钟注意力法则,把每个知识点都做成了十分钟以内的视频。根据内容的不同,视频形式有录屏式,教师讲解式等,形成了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相关课程频资源库。其中还针对学习者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把同一门课的课程知识分为基础、提高、拓展三个难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难度的知识点视频进行学习,为分层教学提供资源保证。

(二)教学模式设计。

面对公共课庞大的学生人数,传统讲授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兼顾每个学生的需要,我们在教学模式设计上采用了MOOC的“短视频+交互式练习”的课程组织形式。在课堂上采取“3+2+4”的授课模式,前30分钟组织学生一同观看课程视频;中间20分钟师生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后4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解决教师布置的相关题目和拓展题目。把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避免了网络课堂上出现的学生与教师交流过少,学生课后没有时间观看视频,学生自主控制能力差,不能保证自学效果等情况。课后作业采用“团队合作+任务驱动”的模式,使教学不再局限于本堂课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课程交互平台设计。

建立了一个集课程视频发布、教师、学生交流、在线考试、知识拓展为一体的教学云平台。

图1 教学云平台结构图

学生的课堂学习,作业上传,教师的课程资源发布,学生问题解答,课程考核全在云平台上完成。

(四)课程考核设计。

传统教学以总结性评价为主,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期末笔试成绩并不能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MOOC模式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学生的学习轨迹全记录在教学云平台中,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的时间长度,在讨论区的活跃度,为其他同学解答问题的次数,在经验交流区上传有效经验的帖子的次数,都量化成平时成绩纳入考核。学生的作业上传至云平台,先组织小组成员互评,再由小组之间互评,最后由教师评价和互评结合相结合,定为最终作业成绩。避免了教师对学生作业作出主观评价。和MOOC课程一样,在每个课程单元学习结束后,会组织学生通过考试系统进行在线考试,学生考试成绩达到规定分值后才能进入下一单元学习,否则要继续学习、巩固之前的知识。通过这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多元化平价。

四、教学改革效果

我们在理科和文科班级中各选出一个实验班,实行“3+2+4”的教学模式。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通过“3+2+4”的教学模式,我们对课堂学习氛围和教学云平台上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大大提高。以前的上机课中,学生遇到困难都会向教师提问,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往往疲于应付,而现在的课堂上学生会先试着从视频资源库中寻找相关知识,若不能解决再和同学、老师一同讨论、研究,则课堂氛围积极、热烈。教学云平台中记录下了学生发帖、讨论、与其他学生解决问题的数据,发现有30.1%的学生在论坛中发了帖子,其中点击率较高,评分为五星的帖子占发帖量的9.2%。这一数据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地适应了网络学习模式,并通在线讨论与同学分享学习经验,当知识通过学习者之间的连接和信息反馈形成一个学习型社区的时候,自主学习就开始了。

(二)减轻教师工作量,为教师教学研究提供平台。

根据每一个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教师的特点,让每个老师负责自己擅长部分的知识点课件制作和资源补充、更新。减轻了教师备课的工作量,同时,能让教师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研究,取得更大的成就。教学云平台中记录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为教师探索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数据支撑,保证了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在MOOC教学模式下,教师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变成教学的研究者、设计者;相对学生而言,又变成了引导者和合作者,并且要不断学习飞速变化的信息技术知识,以适应教学需要。教学模式从固定时间、地点和特定对象的形式,变成学习者自主控制的碎片式学习,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按自己的节奏学习,并即时得到学习反馈,在MOOC教育的平台上似乎有可能成为现实[1]。MOOC给传统的高等带来巨大震动,不单单是教育技术的革新,更会带来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变化。希望通过MOOC模式对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尝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工作者能找准自己的定位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抓住信息技术为教育变革带来的机遇,为实现教育革命性的变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5).

[2]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3).

[3]陈肖庚,王顶明.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

[4]周秀梅.MOOC模式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2015(14).

[5]白颖妹,潘珊珊.基于MO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J].计算机教学,2015(14).

猜你喜欢
计算机基础
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的思索
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研究
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实践
公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QQ群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应用
探究立体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