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仰视的“良心文人”

2015-09-10 07:22贾厚明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15年8期
关键词:妇人白居易主管

贾厚明

读《观刈麦》,同学们在感受唐代农民的夏收劳作生活,认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和人民遭受的苦难之余,也不可忽视文中一个看似次要的人物——“我”(白居易)。因为,在这首讽喻诗中,白居易彰显了自己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的那颗良心。

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士大夫”与“布衣”阶层之间不仅是衣着和待遇的差距,更有一道“上”与“下”政治壁垒森严的壕沟。自古以来,通过科举考试“爬”上官位者,多以不屑的眼光俯视百姓,真正把“民生”装在心中,弯下腰为百姓之幸福操心的并不太多,白居易算是一个。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屈原的心声,更是白居易的写照。

《观刈麦》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诗人时年36岁,任周至县(今属陕西省)县尉。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苦难知道得最清楚。

诗歌开篇四句交代背景,一“少”一“倍”,写出了农人的繁忙,同情之情已现。主体部分描写了两个繁忙的劳动场面:一是抢收小麦,一是“贫妇人”拾穗。抢收小麦者的痛苦和艰辛主要通过描写炎热的天气及其“变态心理”来展现:“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其生活之艰辛令人痛心!与无麦可收而捡拾“遗穗”的“贫妇人”相比,有麦可收者似乎是幸运的,但一听之下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家田输税尽”,“贫妇人”才“拾此充饥肠”。很自然地让人想到,她的昨天正是刈麦者的今天,而她的今天,或许正是刈麦者的明天啊!在繁重的赋税徭役之下,农民只有这样一种悲惨的命运!

描写了农民在酷热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也联想到自己。他深感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每年却享有“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在那个时代,诗人能够主动将自己和农民作对比,并自我“解剖”,十分难得。

当然,我们知道,白居易作这样的揭露与“解剖”,在干预现实方面的作用委实有限,但是,他毕竟为百姓“呐喊”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我们对他还能有怎样的苛求呢?

让我们向白居易这样心系百姓的“良心文人”致敬吧!

猜你喜欢
妇人白居易主管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早春(节选)
我是白骨精
梦想
我是白骨精
即事
主管的话
犬 人
多种方法解“妇人洗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