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与诗人的灵魂共同体

2015-09-10 00:38杨志学
经济 2015年1期
关键词:重生黎明诗人

杨志学

吴重生简介

吴重生,浙江浦江人,现任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市场总监。已出版个人专著十部,其中,诗集《穿越冰达板》由韩作荣题写书名,谢冕、黄亚洲题词勉励。另有诗集《女儿的眼睛》、《砚边生华》、《我歌吴斌》等,影响广泛。作者长期担任基层作协领导职务,历任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作协副主席、杭州市上城区作协主席,并兼任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2014年,注定是吴重生的一个重要年份。

这一年,他往返穿梭于北京、杭州两地。他时而在西子湖畔的“山水居”远望北方辽阔无边的天空,时而在京城21层高的“储云楼”里遥想南方烟波浩淼的故乡。这一年,他自南而北,一路风尘、一路雷霆,体验人文风景;这一年,他自北而南,乡愁、思亲、怀旧、畅想,交融多种感受。12个月的寒来暑往,他坚持“一日一诗”,以诗为伴,虽风雨而不能间断。正因为如此,这一年的吴重生格外具有挥洒才情、率性而为的诗人感觉。他在这一年写下的诗,不仅具有金属般的重量,而且焕发出一种特殊而神奇的色泽与光芒。

在这些诗歌中,不难看出,有对民生状态的关注,有对人类命运的思考,有对以往岁月的缅怀,有对未来生活的畅想。创作时,他除了进入“无我”境界之外,还常常进入一种“全我”的状态。所谓“全我”,是指诗人表现出来的一种全然属于“我”的情调和方式,它真实、坦率、自然,全不见矫揉造作成分,且常见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一气呵成的气韵。

因工作繁忙,吴重生的许多诗作,属于见缝插针式的“急就章”,用“倚马可待”来形容他的创作状态也不为过。甚至,他常常是边走路边借助手机创作,短短几分钟时间,便把新创作的诗分享到了“朋友圈”里。最初,他把自己的诗歌发在杭州“梧桐会”(系杭州市青年人才工作站的别称,吴重生是其发起人之一)的微信群中,并向群员们承诺“一日一诗”。言必信,行必果。吴重生以诗言志,志在云霄里;以诗抒情,情在山水间。

笔者与吴重生的相见、相识实属偶然。在一次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的诗歌活动中我们互留了电话,随后便联系起来。不久前,笔者邀他以媒体人的身份外出参加一个诗歌活动,他欣然应允。他随之表现出来的敏锐和智慧,着实令笔者刮目相看。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笔者和叶延滨老师应四川人民出版社之约合作主编了《中学生朗诵诗一百首》和《小学生朗诵诗一百首》两本书。出版社决定在成渝两地之间的荣昌县举办一场到中小学校赠书的活动,活动的名称定为“让诗歌走进校园”。出版社和荣昌方面除了邀请我们两位主编到场外,也让我们代为邀请几家媒体人士参与活动。这样吴重生就进入了被邀请行列。令笔者想象不到的是,接到参加此次活动通知的当晚,吴重生就给笔者打来电话:“杨老师,我建议把这个活动的主题名称改一下,因为诗歌早已走进校园。这样的名称不新鲜,新闻点不强。”笔者问他:“你认为该怎么改呢?”他回答:“就叫‘信仰之美诗中寻——百年百首新诗认养活动’吧!习总书记要求文艺家应该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百年,是从这两本诗集选编的时间跨度来说;百首,是就诗歌数量而言;认养,体现的是对优秀诗作的认同、学习、宣传和弘扬!让中小学生像认养一棵树一样来认养诗歌,就很有意义,也更有新闻点。”

笔者完全同意他的意见,让承办方及时做了更改。我们到达荣昌时,发现会场已完全按照吴重生的建议,设计、布置得颇具特色。

这使笔者开始重新认识了吴重生。作为诗人,他有媒体人的敏感;作为媒体人,他又有诗人的才情。其实,诗人自有诗人的敏锐,媒体人也自有媒体人的才情。吴重生恰恰是诗人与媒体人的统一体,他身上体现了诗人与媒体人的双重敏锐、双重才情和双重智慧。

“写诗成了我每天必做的功课,临睡前完成诗歌作业,再感受这一天,至少没有虚度。”吴重生如是说。这种惜时如金的态度,既反映在他的日常工作中,也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早晨从我跟前走过去了/唱着清脆的歌儿/中午从我跟前走过去了/跳着华丽的舞蹈/早晨的背影和中午的脚步声/正消失在时光的沙斗里/我想起了下午/默默陪伴着我的下午/我应该亲手编织一个花环送给她……”这里表达了对时间飞逝的不舍和对美好年华的礼赞。

“我们都不是孩子,没人会催我们早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吴重生有这样的认识,一般人也会有这样的认识。而吴重生的不同处在于他把这样的认识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的诗句:“我不愿在睡梦中失去黎明/因此我早起/黎明给了我一身朝霞/天地如此澄澈/黎明把新一天的第一声鸟鸣初放的花香慷慨赐予/黎明不属于尘世/因为尘世有尘而黎明没有/我不愿在睡梦中失去黎明/因而我早起/打扫楼道骑车上街/自己动手煮饭跟锅盘碗碟一起哼唱……”他像一位独立于高山顶上的歌者,仰天长啸,诗情如熔岩倾泻而下,恍惚之间幻化为满天云霞。

这位从浙江浦江走出来的诗人,常以陆放翁告诫儿子的话勉励自己:以南窗晨读为乐,以灯下漫笔为喜。吴重生的先祖吴渭是我国第一个诗社“月泉吟社”的盟主。家族深厚的文风熏陶和文学渊源,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以赤子之心、游子之情、才子之思,充满激情地拥抱诗歌,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

55号,一院子的新闻人家

今天 我们相约去收割夕阳

一茬一茬的夕阳

蓝蓝的,嫩嫩的

在我金色的背篓里

眺望暮归的老牛

今天 我们相约去55院内的树上数鸟巢

前年两个,去年两个,今年还是两个

树越长越高

叶越长越密

喜鹊家族的龙兴之地

树下有南瓜藤悄悄蔓延

三个南瓜两窝喜鹊

一院子的新闻人家

55号院毗邻萧太后河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女杰

只剩下河床上茂盛的稗草

一个壮硕的河名在斜阳里招摇

今天我们相约去海渔广场

为小红楼的定格寻找一个浪漫的视角

旧的历史已在我的背篓里酣睡

新的历史已崭露头角

2014年7月28日 吴重生作

季乐胜简历

别署:龙胄,老乐。1972年8月出生于山东潍坊,北京大学首届书法研究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创研部主任、研究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导师(范扬)工作室助理导师;享受政府津贴专家。

猜你喜欢
重生黎明诗人
黎明之光
黎明之子
美若黎明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黎明
重生
趣玩:南下重生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