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路该如何走?

2015-09-10 00:38刘稚亚李晗
经济 2015年1期
关键词:朝晖读研考研

刘稚亚 李晗

《南方周末》写过这么一篇文章:“起薪看学校,1级1000元”——深圳市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类应届毕业生开出了论校排薪的薪资标准:普通院校5000元,重点院校6000元,211工程院校7000元,985工程院校8000元,清华、北大9000元。

这种按级排薪的方式使得应届生的学历和院校再次被赋予了极高的关注度。正因企业的“看校招人”,许多本科学子踏上了考研路。

这种在就业压力下选择考研这条路真的好吗?读研和不读研的区别究竟在哪里?考研这条路该怎么走?《经济》记者走进校园,寻找答案。

相同选择下的不同人生

27岁的陈春龙人生中共作过两次重大选择,其中一次就是选择考研。

2010年,考研报名人数140.6万,录取人数47.2万,考录比例2.8:1。在这个比例下,陈春龙如愿进入了硕士阶段的学习。他就读的是贵州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每天的生活和本科差不多。不同的是去实验室的次数增加了,“宅”在宿舍的时间减少了。

陈春龙考研的原因是,“希望能有更高的平台,到更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去工作”。

考研在当时并不是一件新鲜事。研究生招生考试于1978年正式恢复,此后研究生教育有了较快地发展。1980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建立了学位制度,从此完整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开始建立,我国走上了正规培养研究生的道路。

陈春龙只是众多因想获得更好就业平台而考研的万千学子中的一个。记者随机选取已研究生毕业和正在考研的学生共200人,通过调查得知,超过一半的人表示“读研是为了更好的就业”。

在没读研之前,陈春龙认为这种投资是值得的,有前景的。但是在北京5个月的工作经历和待遇,让他无比后悔当初的选择。

他工作的单位是湖北一家药业公司。他被分配在北京担任区域产品经理,主要向别人讲解药品的用法并销售药品。“听起来很‘高大上’,实际上就是高级销售。”陈春龙向《经济》记者吐槽道。

最可悲的是每个月4000元不到的工资,让他倍感郁闷。除此之外,与3年前相比,他肩上还承担了住房和婚姻的压力。“房价在3年间已经飙升了数倍,自己的年龄也在年年增长,这种时间成本与收获真的相差太大。”陈春龙说。

与此相反,同是2014级研究生毕业的何露露却非常满意如今的生活。

2010年,为了追寻自己的“新闻梦”,她决定读研深造,并经过半年的努力,于2011年顺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系。

她认为读研收获很大,并“改变”了她的命运。“如果当初没读研,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可能现在已经被稀释在众多人群中。”

何露露对新闻有无限热爱,并认为记者是个高尚而且有意义的职业,所以她抓紧读研期间的每分每秒来参与实践活动——《新媒体时代》等校园媒体相关的工作,并用大量时间阅读专业书籍。

“研究生阶段1年学到的比本科4年还要多。”何露露说。

3年时光飞逝。2014年7月,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她找到了自己喜欢而且待遇不错的工作——在武汉一家知名网站做记者。

拿着每月2500元的工资,她十分满足。“我已经有了十分清晰的职业规划,而且公司的发展前景很不错。”何露露这样告诉记者。

谈及当年的选择,她表示非常庆幸自己选择了读研。读研之后比本科时的眼界更宽了,对事物的认知也更加系统全面,对专业知识的研究也更深、更精细。

而陈春龙却后悔了,他说:“当初考研实乃无奈之举,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出发点的功利性,使得读研期间的时间被虚度了。”

因为没有具体的目标和方向,每天被导师给的课题和学校既定的课程拖着走,仅仅满足于做好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陈春龙而言,读研仅相当于在学校又多“逃避”了几年。

何露露认为,考研最好要和自己的兴趣结合起来,这样既利于考研者本身,也利于学校选拔适合读研的人才。

她回忆道,在校园媒体《新青年时代》十周年时,她写出了一篇上万字的深度报道。为了了解真实的信息,使得写出来的文章有感染力,她和一名女生自费前往河南癌症村采访3天。回校后她又马不停蹄,通宵达旦地整理素材,困得支撑不下去时,她用疯狂喝水的方式来保持清醒,最终上万字的文章如期见刊。

她并不觉得累。她告诉《经济》记者,在读研期间,新闻业务能力确实提高了不少。

她读研期间,积极加入各种校媒组织,比如进入新青年杂志社、加入《青春湖北》,也曾参加中国青年报举办的全国性活动。“这一项项的事情没有谁逼着自己做,都全凭兴趣。”

当然,这些实践活动并没有影响她读研的功课,她依然出色地完成导师布置的课题,研究生成绩年年名列前茅。

所以,考研的出发点不同,所得到的收获也是迥异的。

毒瘤一样的弊病

法国作家安德烈·莫罗阿有一段话,很适合描述目前教育所面临的窘境:“什么事情都好似由于众人犯了一桩巨大的缪误,而这个缪误却是大家都参与着的,而且大家都想阻止,但实际上终于莫名其妙地受着缪误的行动的影响。”

从小学的“择校热”,高考的“名校热”,到本科阶段的“考研热”以及各种辅导班、奥数班的层出不穷,都是上面这句话最好的证明。一方面,大家吐槽这些方式的各种弊端;一方面,自己却想尽办法参与其中。

如毒瘤般的弊病扩散在教育的层层面面,究其本质,“还是教育制度的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扩大职业技术教育范围”,教育部正在积极探索应用技术大学教育教学试点,2014年已把600所普通高校转为职业技术学院。

这是教育培养模式转变的一个好消息,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市场上的供需问题。企业有高学历人才的需求,许多学生依然会追求高学历。

“整个教育的评判标准太统一,就像排队上车一样,都要上同一辆车,必然会导致车内拥挤不堪甚至装不下,这样就导致就业问题迟迟无法有效解决。”储朝晖分析道。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洪捷告诉《经济》记者,在西方国家,硕士阶段是一个所谓的过渡性的学位,时间仅有一两年,而且80%以上是一种应用型的学位。“读研很有必要,但读研对学生的塑造应该是无形的,应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研究素养。其对专业领域的研究也会更深、更窄、更精确。”

何露露也表示,如果个人对某个领域特别感兴趣,可以继续读研。“但读研只是个开始,而非结束。”

储朝晖认为,现在的大学生读研太功利性,有些学生考研时分数虽然很高,但涉及具体的学术研究,就完全不行。“他们没有兴趣钻研下去,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而不是想办法解决。”储朝晖说。

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使真正想搞学术的人可能因为分数的差距而无缘读研深造。“毕竟考试得高分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储朝晖告诉记者。

这让记者想起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200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北京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对他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那么,这样的模式,这样的体制,还适合考研吗?

“当然要考研。”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文东茅毫不犹豫地回答,“但教育制度中的问题一定要解决。”

改革迫在眉睫

美国鲍博睿博士在《超越校园》一书中曾用史前巨兽猛犸来比喻现行的教育。猛犸是大象的祖先,属于食草动物,一般说来只要你不触犯它,它就不会对你造成伤害;考试就像猛犸的长牙,不及格则意味着暴死,在与它搏斗的过程中,你甚至来不及意识周围的一切,而你的未来已经遭受重创;踩在你身上巨大的腿就像是严格的入学选拔过程,无数的年轻人在这个过程中被践踏。

在中国,在就业的压力下,考研就像一头猛犸。

记者当年读大学的时候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刚入大学,就有人决定以后要考研,于是生活的每一部分都围着考研转,与考研无关的课不听、与考研无关的活动不参加、与考研无关的事情不在意……

有人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考试不改,教育难兴。虽然言语上可能严重了些,但教育改革的确迫在眉睫。

一方面,学生把考研作为目标,严重影响本科教育;另一方面,统一的招考政策,使得所有的学生都向同一方向进发,造成人才拥堵。

“这是整个教育体制的问题。”储朝晖认为,目前研究生招生制度很外行,缺乏专业的招考模式。

对此,储朝晖建议,研究生招考可以借鉴体育教练招学生的方法,“看学生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和兴趣,如果没有,坚决不招收”。负责招考的人员,最好有充分的专业性,即对学生过去的情况有所了解,包括学生在本科期间是否有相关的学术经历和成果,有没有研究的天赋等。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文东茅也认为现行的研究生招考模式需要改变。她认为,研究生招考要综合考核,比如,以本科成绩、学生在本科时的科研情况以及专业领域的造诣来综合考量。

全国统一考试只作为最基本的准入门槛,更重要的是以这次考试的成绩为参考范本,与学生在本科四年的课程成绩相结合,这样有利于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可以杜绝学生以考研为目标而忽视本科的学习。

此外,为降低学生考研时的风险,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同时报考几个学校。

招考模式的改变只是改革的一方面,培养多元化的人才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中。

“就业压力每个阶段都有,为就业而考研并不明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洪捷说。他认为,教育是促进社会流动的最好的杠杆和渠道,因此教育改革要连根改变,从解放学生的小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与空间入手,注重挖掘学生不同方面的兴趣,并进行适当培养,这样在面临就业压力时也不会选择考研来推迟就业。而且高等教育的每一个层次都有其独立的定位和目标。“对于一部分学生把考研作为跳板的情况,即把本科单纯作为研究生教育预备阶段,显然缺乏自我定位。”陈洪捷说道。

对此,陈洪捷建议广大学子,要找准自己的兴趣点,不要盲目跟风考研,更不要为了就业而考研。本科非常珍贵,是各方面能力得到质的飞跃的阶段,不要因考试而荒废了大好时光。如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就像在一条流水线上工作,每个岗位都需要不同的人才,只要定位好自己,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在国家政策上,也要给与一定程度的倾斜来鼓励学子多元化发展。2015年研究生政策的变化之破格复试——“对初试公共科目成绩略低于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但专业科目成绩特别优异或在科研创新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考生,可破格参加第一志愿报考单位第一志愿专业复试”的政策,充分体现了其有利于选拔出偏才怪才的一面。

猜你喜欢
朝晖读研考研
CENTRAL LIMIT THEOREM AND CONVERGENCE RATES FOR A SUPERCRITICAL BRANCHING PROCESS WITH IMMIGRATION IN A RANDOM ENVIRONMENT*
三只蚊子
就学类型如何影响读研计划?
——九所“双一流”高校本科生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大学生读研择校外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来自部分高校的学生调查
唆拜(外一首)
考研不易,更要好好珍惜
吴朝晖秘书长接待RDPAC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