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注》引《诗》小考

2015-09-10 07:22王建华
考试周刊 2015年79期
关键词:毛传通假毛诗

王建华

摘 要: 清人段玉裁著的《说文解字注》多征引《诗》以证其说,由于种种原因,征引的《诗》与现行《毛诗》有所差异。本文从语言文字角度比较了这些差异,分析了其中异文间的通假、古今、同源等关系。

关键词: 差异关系 《说文解字注》 《诗》

《说文解字注》①是清代段玉裁著的研究《说文》的重要著作,该书多征引古书作为其说解字义的依据,引文大多精当无误,极少与文献原文出入。《诗经》是《段注》中引用最多的文献,注中几乎随处可见。早在先秦时,《诗》就已被看成经典,各方面重视有加,流传十分广泛,因为它是具有艺术性的韵文,“讽诵不独在竹帛”。汉初搜求古籍,不用艰难发掘,便出现了不全相同而得流传的齐、鲁、韩、毛四家《诗》。由于段氏文献功底极为深厚,所引《诗》大多是凭记忆随手拈来,未必处处求证原文,因此所引文字与原来偶有差异。本文在通阅其书中《诗》引文的基础上,整理出引文与现行《毛诗》相出入的例子若干条,略加分析,以见教于方家。

《段注》引文与现行《毛诗》不相符的地方表现在多方面,或表述不确,或个别文字有异,相异的文字间不是全无关系,它们声义多有关联,多呈通假、古今、同源等关系。

1.通假字

1.1本无其字的通假

1.1.1六上29②《段注》:“诗曰:‘缩版以载,捄之仍仍……’”段氏此处所引非同一章,《诗·大雅·绵》五章:“缩版以载,作庙翼翼。”③又六章:“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毛传》:“陾陾,众也。”陈《传疏》:“当依《玉篇》引《诗》作陑陑。《广雅》:‘仍仍,登登,冯冯,众也。’《毛诗》陾陾,三家诗作仍仍。”《段注》所引即三家诗。《说文·阜部》:“陾,筑墙声也。从阜,耎声。”《段注》:“《大雅*绵》文……《毛传》谓‘陾陾,众也’为长。许谓‘筑墙声’,似非是。”俞樾《群经平议》卷十:“陾陾、薨薨、登登、冯冯皆以声言,百诸皆兴则众声并作。”马瑞辰《通释》:“而,乃一声之转,故‘陾陾’又作‘仍仍’。”“陾”,古音为日母,之部;“仍”,古音为日母,蒸部,二字双声对转。“陾陾、薨薨、登登、冯冯”等并皆叠韵联绵词,其中单音字只起记音作用,因此可以字无定形。

1.1.2四上44“鹠,鸟少美长丑为鹠离”。《段注》:“《邶风》:‘琐兮尾兮,留离之子。’”《诗·邶风·旄丘》四章:“琐兮尾兮,流离之子。”《毛传》:“流离,鸟也,少好长丑。始而愉乐,终以微弱。”孔颖达《正义》:“陆机云:‘流离,枭也。自关西谓枭谓流离。其子适长大,还食其母。故张奂云鹠鷅食母,许慎云不孝鸟是也。’流与鹠盖古今之字。”陆德明《释文》:“留,本又作鹠;离,如字。”王先谦《集疏》:“《鲁》流作留。”段氏所用或即《鲁诗》。按《尔雅·释鸟》:“鸟少美长丑为鹠鷅。”流,留,鹠,离,鷅五字并来母字,这种鸟以双声命名,双声叠韵的联绵词,本无定字,作“流”或“留”,本无不可,但一般说来,加上形符“鸟”的字通常是后起字。

1.2本有其字的通假

1.2.1七下44《段注》:“《诗·小雅》:‘肴覈维旅’。”《诗·小雅·宾之初筵》一章:“殽核维旅。”《毛传》:“殽,豆实也。”《郑笺》:“豆实,菹醢也......凡非殽而食之曰殽。”《说文》:“殽,相杂错也,从殳肴声。”马瑞辰《通释》:“按‘殽核’,班固《典引》作‘肴覈’,蔡邕注:‘肴覈,食也。肉曰肴,骨曰覈。’引《诗》作‘肴核维旅’,盖本三家诗。”按:《广雅·释器》:“肴,肉也。”《玉篇·肉部》:“肴,俎实。又啖肉。”《国语·晋语一》:“公饮大夫酒,令司正实爵与史舒曰:‘饮而无肴。’”韦昭注:“肴,俎实也。”《楚辞·招魂》:“肴羞未通,女乐罗些。”王逸曰:“鱼肉为肴。”《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是《段注》引诸家本用本子,今本《毛诗》用假借字。

1.2.2二上38“□,丧擗□。”《段注》:“擗,[徐]铉作辟,《诗·邶风》、《尔雅》诸家本多作擗。抚心为擗摽。”《诗·邶风·柏舟》四章:“静言思之,寤辟有摽。”《毛传》:“辟,拊心也。”陆德明《释文》:“辟,本又作擘。”王先谦《集疏》:“《韩》辟作擗。”《玉篇·手部》:“擗,拊心也。《诗》:‘寤擗有摽亦作辟。”段氏所谓“诸家本”当是《韩诗》等别本。《说文·辟部》:“辟,法也。”又《尔雅·释训》:“辟,拊心也。”郭璞注:“谓椎胸也。”陆德明《释文》:“辟字宜作擗。《诗》云:‘寤辟有摽’。”《孝经·丧亲》:“擗踊哭泣。哀以送之。”《礼记·檀弓下》:“辟踊,哀之至也。”孔颖达疏:“拊心为擗,跳跃为踊。”由此可见,“辟”是“擗”的假借字。

2.古今字

2.1二上3余《段注》:“《诗》、《书》用‘予’不用‘余’。”《诗经》用‘予’处很多,如《陈风·墓门》二章:“讯予不顾,颠倒思予。”《郑笺》:“予,我也。”《大雅·绵》九章:“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郑笺》:“予,我也,诗人自我也。”但并非不用“余”。《诗·邶风·谷风》六章:“不念昔者,伊余来塈。”《郑笺》云:“君子念旧,不念往昔年稚,我始来之时安息我。”可见“余”正用如“予”。予、余古音俱为余母鱼部,义亦相同。《礼记·曲礼下》:“予一人。”《郑注》:“余、予古今字。”

2.2七上27夜《段注》:“《小雅》:‘莫肎夙夜,莫肎朝夕。’”《诗·小雅·雨无正》二章:“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诸侯,莫肯朝夕。”王先谦《集疏》:“《鲁》肯作肎。”《说文·肉部》:“肎,骨间肉肎肎箸也。从肉,从骨省。”《段注》:“隶作肯。”《玉篇·肉部》:“肎,可也,今作肯。”《段注》所引为《鲁诗》,而且不用隶变之后的形体而用古字。

3.同源字

3.1十下48頁+心(上頁下心),愁也,从心页。《段注》:“而《商颂》乃作‘布政忧忧’者,饶也。”《诗·商颂·长发》四章:“敷政优优,百禄是遒。”《左传·成公二年》,又《左传》·昭公二十年》两引作“布政忧忧”。王先谦《集疏》:“《鲁》、《齐》‘敷’作‘布’。”敷有散布,施行之意,《小雅·小旻》一章:“旻天疾威,敷于下土。”《毛传》:“敷,布也。”《周颂·赉》:“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朱熹《集传》:“敷,布。”马瑞辰《通释》:“谓布是文王之德泽,引申之及于无穷,次《序》所云‘锡予善人’也。”《书·禹贡》:“禹敷土。”《孔传》:“禹布治九州之土。”又《周官》:“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拢兆民。”《孔传》:“布五常之教,以安和天下民众。”《汉书·陈汤传》:“离城三里,止营傅陈。”颜师古注:“傅读曰敷。敷,布也。”《说文·巾部》:“布,枲织也。”《段注》:“引申之,凡散之曰布,取义于可卷舒也。”《山海经·海内经》:“禹鱼系是始布土。”郭璞注:“布,犹敷也。”《史记·匈奴列传》:“(单于)见畜布野而无人牧者,怪之。”今按:布、敷上古并鱼母字,而声母只有帮、滂之别。《段注》所用三家诗作“布”,今通行本《毛诗》作“敷”,二字音近同源。

3.2十三上10縠《段注》:“《诗》:‘玼兮玼兮,其之展也。’”《诗·鄘风·君子偕老》三章:“瑳兮瑳兮,其之展也。”陆德明《释文》引《说文》:“瑳,玉色鲜明。”马瑞辰《通释》:“玼与瑳一声之转,玼通作瑳。”又一章:“玼兮玼兮,其之翟也。”《毛传》:“玼,鲜盛貌。”王先谦《集疏》:“《内司服》郑注引《诗》,此章作‘玼’,下章作‘瑳’......《礼》注是据《齐诗》,非《鲁》、《韩》也。《诗》曰:‘新台有玼。’”今本《诗·邶风·心台》作“泚”。《毛传》:“泚,鲜明貌。”又“瑳,玉色鲜明白”。玼、瑳同为清母字。“玼”,古音在支部;“瑳”,古音在歌部,二字为双声旁转,声义同源。《段注》引《诗》作“玼”,或即从《齐诗》。

注释:

①以下简称《段注》.所据版本为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8.

②“六上”指六篇上,“29”指该篇:第29页,下同.

③本文引《诗》版本据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

参考文献:

[1][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中华书局,1984.

[2]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

[3]向熹.诗经词典[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4][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中华书局,1987.

[5][唐]陆德明.经典释文[M].中华书局,1983.

猜你喜欢
毛传通假毛诗
从敦煌《毛诗》写卷看清儒校勘经典的得失
基于通假研究上古等类的可行性及方法
《毛诗故训传》的修辞观研究
安大简《诗经》虚词异文考略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兴”的话语和《诗经》
衛伯考(下)
敦煌写本《文选》李善注引《毛诗》考异
《洛神赋》“清阳”词义训诂
郑玄《毛诗笺》之“兴”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