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

2015-09-10 06:12黄均霞杨多文英
考试周刊 2015年75期
关键词:一轮复习高中历史

黄均霞 杨多文英

摘    要: 在高中历史复习中,一轮复习尤为关键。在一轮复习中教师要从立足教材、深入高考、勤于批判和探求本质等方面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 高中历史    一轮复习    问题思维

一轮复习绝对不是对知识的简单梳理“炒冷饭”,而是在通史的基础上对所有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查漏补缺,使知识系统化,扫除理解上的障碍的过程,即“扫盲”。它是“整个高中阶段最全面、最详细、最完整的一次复习,只有把握了一轮复习,才能在整个高考中制敌取胜,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1]。因此,它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对教材的把握必须透彻,乃至逐字逐句地理解。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思维呢?

一、立足教材,从教材中找出问题

历史知识浩瀚无穷,教材是中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学习必修一时学生会发现这么一个问题:“公民”、“男性公民”与“成年男性公民”的表述有重复。当介绍城邦公民的时候说到“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从定义看,公民起码要具备四个条件:1.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非移民);2.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非奴隶);3.成年的(非未成年);4.男子(非妇女)。然而,必修一第24页第三自然段里却有“男性公民”、“成年男性公民”之说,甚至某些高考题的答案解释中亦有“男性公民”之类的语言,可能仅仅是为了强调“男性”“成年”,但实属重复之嫌。

学生从这个问题中就会很好地理解雅典公民的定义,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好的一轮复习,不仅要对字词“锱铢必较”,而且要辩证看待历史现象,不断从教材中汲取有效信息。

二、深入高考,挖掘相关“隐性知识”

高考课标是高中授课和高考复习标准,但是一些考试要求写得很抽象、简单,却包含很多隐性知识。2013年全国课标中一道材料题将行省制与郡县制的划分标准作比较,有些同学不理解疑惑元朝的行省制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其主要原因在于行省制采用“犬牙相入”的划分原则。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在元以前多采用“山川形便”的原则,以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是元朝行省制中“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叉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台淮水南北为一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蜊,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2],这样划分,就使行省内部所有山川之险完全消解,而且辖区内部的治理也变得十分复杂,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除此之外,行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人事、财政、军政和司法等各方面全受中央节制,地方亦失去割据的人才基础、经济基础、军事基础和法理依据,故能加强中央集权。

因此,学生可以从考标和高考题中获取更多有用的材料,挖掘更多“隐性知识”,作为教材的重要补充,促进一轮复习。

三、勤于批判,破除定向思维束缚

历史是文科类里极具有思辨性的科目,学好历史,不仅需要广博的知识面,而且需要批判性思维,不可只看课本有限的描述,还需破除“条条框框”的定向思维。

如江苏2013年有一道高考题: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摇?摇?摇?摇)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答案选A,考点是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必修一介绍三省六部制时这样写“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可从这道题的材料中很明显看出皇权受到了限制,这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不符,便产生疑问: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否真的加强了皇权?答案是肯定的,相权削弱,不代表对皇权毫无制约。钱穆的解释是:其一,“汉代宰相采用‘领袖制’,而唐代宰相采用‘委员制’”,唐代宰相一分为多,相权削弱;其二,皇权的独尊也不会受制度的限制,唐代事实上也有不经中书、门下而随便下命令的皇帝,武则天、唐中宗如是[3]。三省六部制使宰相人数变多,但并未撼动皇权。

皇权与相权不是绝对的,宰相制度是法定的制度,本身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无独有偶,必修一第三课“学思之窗”里也介绍了北宋初期加强皇权。从宋真宗起相权逐渐强化,皇权反而受到种种限制。这与课本的措施看似矛盾,实质并不矛盾,只是侧重点不一样而已。这几个例子恰好从侧面反映了明朝内阁制不能制约皇权。学生在一轮复习中要注意看教材提供的材料,破除定向思维的束缚。

四、探求本质,解除表象疑惑

高考中经常出题历史现象的“本质”,而本质是事物中最难理解的。

2008年宁夏文综第25题:《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本质(?摇?摇?摇?摇)

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

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

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

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

答案选A,要抓住事物的本质,透过现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找本质的题目,答案一般不会在材料里直接体现,而需要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概括;当然可以对其他答案进一步思考,进行排除。由于这类题目的难度较大,因此复习时,学生要善于通过教材提供的一些历史现象思考问题的本质,多问几个为什么,才不会被表象迷惑。

总之,在一轮复习中调动学生的问题思维十分重要,且对高考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问题思维,一方面既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教学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浮于知识表面,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深入理解,纵横贯穿,对学生参加高考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金高峰.2013年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策略浅探[J].吉林教育·教研,2014(6).

[2]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J].中国方域,1996(6).

[3]参见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新教本)[M].九州出版社,2012:40-46.

猜你喜欢
一轮复习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中考一轮复习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发教材
中考一轮复习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发教材
思维导图引领下的高三一轮复习
基于选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想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利用高考试题,提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能效比”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