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与烦

2015-09-10 07:22叶未央
北京青年周刊 2015年40期
关键词:夏洛特小品喜剧

叶未央

国庆黄金档照例又是恶俗搞笑喜剧的天下:先是《港囧》强势出击,一路刷新各种票房纪录,直扑二十亿元大关绝尘而去;后是《夏洛特烦恼》低开高走,靠强力笑点频发俘虏观众,排片率反而日益提高,超十亿已经势在必然。就连论情节超级紧张刺激、论演技王千源炉火纯青、论影响力属于曾经轰动一时的“吴若甫被绑架案”的真事改编且有吴若甫出演动作类型片《解救吾先生》十几天也就演个两亿上下,再除了靠知名度的《九层妖塔》之外,其他国产电影的票房成绩就统统不值一提了。

在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电影的市场表现与审美价值背道而驰的大趋势。电影应该“百花齐放”,作为电影的一个品种,有电影人拍《港囧》、《夏洛特烦恼》乃至此前的《煎饼侠》之类的恶俗搞笑喜剧并没有任何不妥,但是放眼一国电影界全是这类东西招摇过市,乃至因“此花狂放”导致其他类型的“百花不放”,那就是整个电影界的“生态灾难”了。

在众多的艺术创作门类中,电影是一种需要以工业化生产方式协作完成的创作,有其独特的艺术创作规律。作家、画家、作曲家都可以安贫乐道地坚持自我、完成创作,即使生前穷困潦倒,也不妨碍其作品日后大放光芒。导演不行,拍出来的作品票房低迷,就很难再找到机会表现手艺了。即使一些国际电影节的存在给这些“作者电影”留下一线生机,也毕竟只有极个别的导演可以享用这样的独木桥,大多数导演还得在电影市场的阳关道上抢占票房高地。所以,票房业绩作为一个电影市场不可或缺的指挥棒,如果不能让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较高审美价值的电影在中等偏上的票房坐标上健康生长,就必然会陷入“劣片驱逐良片”的恶性循环。

很不幸,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就陷入了这样一种“囧”境和“烦恼”中。往往是意味深长的故事被思想复杂的导演酿成了内涵丰富的“酒”,观众们却不胜酒力,反而千夫所指、骂声一片。与此同时,那些电影市场上的投机分子们,打着“接地气”的旗号包装日常生活琐事并以大量庸俗无聊的段子冒充“幽默”充填其间,捧出了甜得齁死人且泡沫丰富的“碳酸饮料”,轻轻松松就给更多观众灌饱了价值低劣的“垃圾饮品”。当然,还有很多比《港囧》和《夏洛特烦恼》更差的国产烂片,既没有酿成浓烈的“酒”也没有灌成可口“碳酸饮料”而是直接酿坏成了“醋”,这些烂片被市场淘汰是毫不可惜的。

都说《港囧》如何展现了“初恋”对一个男人的影响,可其实这只是一根“线索”,时有时无,即使最后相逢那一段“发乎情止乎礼义”也是蜻蜓点水般的表白自己的“三观”正确,哪里有什么深度?电影的票房都来自那些被这根“线索”穿起来的段落,可惜这些段落多是拿无聊当有趣的廉价笑话,充其量就是“碎石”而非“珍珠”。更何况其中还有很多“碎石”或是被明眼的观众指出原创出处,或是打着“向某某致敬”的名义直接偷梁换柱,如果导演都懒得自己琢磨出新奇的创意和技巧而直接扒,这样的电影就是再可笑又有什么价值?至于所谓“经典香港金曲大串烧”,唤起观众回忆是必然的,可这是卡拉OK该干的活啊!一部电影如果过多加入这些老歌怀旧就属于“戏不够、歌来凑”,是创作上典型的“注水肉”行为,一个创作原动力强大、表达欲旺盛的导演是不屑于这样做的。

至于《夏洛特烦恼》这部类似“春晚小品加长版”的所谓“减压喜剧”,在票房高涨的同时还收获了众多的好评,更是令人心寒。论洋气还不如《港囧》,还多少带着一些赵本山小品的遗风,这种口味大概特别适合过去中国广大的看电视取乐的观众。现在电视机的开机率陡崖式下降,那部分观众纷纷赶时髦来赴电影的盛宴,却不懂得电影和电视剧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和电视小品更隔行如隔山。这里没有谁高谁低的问题,而是讲故事的方式与艺术处理技巧根本不同。越多观众带着对电视小品的欣赏态度和评价标准进电影院并拿手中的人民币来投票,就会让电影越不像电影。我承认《夏洛特烦恼》的笑点足够多,甚至我也边看边乐。但正像当年某大制片人吆喝自己的影片时口口声声说“谁要是看了不哭就退谁钱”招致很多人的笑话一样,“把人看哭了”或者“把人看乐了”都不是评价电影好坏的主要标准,最多是一部电影悲剧程度或喜剧色彩的参照。

话说这《夏洛特烦恼》讲的不过就是:一个屌丝喝大了,脑袋扎进马桶里狂吐,做了一个半小时的白日梦,醒来后醒悟到自己的糟糠之妻比心目中的女神更可爱,直接从马桶里拔出头来,奔出厕所狂吻自己的老婆……在这个借着酒劲儿穿越回过去青葱岁月重走人生路的过程中,男主角都干了什么呢?打老师,斗流氓,吻校花,完爆富二代男同学,成为了流行乐坛的大腕儿……哪一件都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做不成或不敢做的,这不就是典型的屌丝意淫吗?其间还穿插着各种庸俗无聊的段子,串烧着一系列超级流行的金曲,作为制造笑点和招徕观众的利器。这样说、学、逗、唱的一枕梦黄粱,确实可以达到给屌丝们放松减压的效果。本着这样的放松减压功能,《夏洛特烦恼》作为电影院里的一个品种存在本也无可厚非,但是铺天盖地的肉麻吹捧甚至神话这部加长版小品段子大杂烩,就是混淆电影的价值评判标准、拉低电影的艺术品位。

《夏洛特烦恼》和《港囧》代表着一种低级趣味。就像《夏洛特烦恼》中给一个头上大伤疤、其丑无比的黑社会混混取名叫陈凯,然后让其他角色管他叫“陈凯哥哥”,引发全场一片笑声。类似的例子在影片中还有很多,这样确实可以起到搞笑的效果,但不是真正的幽默,更跟真正的喜剧精神离题万里。靠低级趣味赚来的笑声就像“二人转”一样,可以红火一时一地,却终究成不了艺术经典,登不上大雅之堂。

当然,辩证地看,《夏洛特烦恼》和《港囧》这类恶俗喜剧的泛滥倒是中国电影市场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近日,电影界再次热议对好莱坞的进一步开放引发的冲击。然而就像刘慈欣在《三体》中描绘的相仿:中国电影市场利用票房杠杆和WTO的时间差,近二十年来成功地对观众进行了“降维阉割”。现在中国电影院的主力人群只喜欢看《煎饼侠》以及各种“囧”和“烦恼”之类的无聊闹剧,就连《暗杀》之类好莱坞风格的动作类型片和《华丽上班族》之类优秀的歌舞文艺片都票房惨淡,一年中票房最高的月份也成了没有进口分账影片的国产电影保护月。当观众已经不会分辨什么是好电影的时候,好莱坞大片也不一定再拥有以往那种票房压倒性优势,进来多少部也无所谓了……

猜你喜欢
夏洛特小品喜剧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夏洛特烦恼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傲慢与偏见》中的夏洛特·卢卡斯新解
喜剧世界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
《欢乐喜剧人》
论夏洛特·伦诺克斯《女吉诃德》中的“逃离”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