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

2015-09-10 07:22徐梅丹等
中国远程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混合学习学习模式微信公众平台

徐梅丹等

【摘 要】

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信息技术领域涌现的一个新生事物,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契机。针对传统学习中存在的教学课时少、学生人数多、师生课外互动少、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欠缺等问题,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梅里尔提出的首要教学原理及个性化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本文尝试充分挖掘微信公众平台的教育功能,建构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并以中职“AutoCAD制图”课程为例,开展了基于该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分析与总结了所取得的初步教学成效,旨在为本领域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微信公众平台;混合学习;学习模式;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5)04—0036—08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混合学习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所谓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 性”[1]。如何将网络学习平台与传统课程学习进行融合,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于2012年8月推出的一项微信订阅服务,主要针对名人、政府、企业、媒体、草根一族等扩大自身影响力、开展自媒体活动的需要[2]。微信公众平台与微信既一脉相承又各有千秋:微信主要是通过手机客户端进行点对点交流,而微信公众平台仅支持电脑端登录,对消息进行管理与共享,从而实现一对多的交流与互动。

针对目前传统学习中存在的教学课时少、学生人数多、师生课外互动少、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欠缺等问题,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可能。分析微信公众平台作为社会媒体的功能特征,探索微信公众平台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价值,充分挖掘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支持功能,已经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如何将其有效地应用于混合学习领域,还需要对此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

二、相关研究综述

“混合学习”一词最先出现在企业培训领域,其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收益[3]。同样,在教育领域,混合学习的本质思想是通过对信息传递通道的研究,根据不同问题、需求,采用不同方式解决问题,实现付出代价最小化、取得收益最大化[4],达到支持有效学习、促进师生交流、提高学习效率等效果。近三年来,对混合学习的关注重点已经从关注理论探析转为关注如何通过适当的信息传递通道更好地进行混合学习应用研究。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种一对多的交流与互动工具,为混合学习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沟通场景。在国内,与微信公众平台有着相似功能的微博、人人网等社交软件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对微信公众平台类社会媒体的教育应用研究也在逐步开展。

在理论层面,已有研究对微信公众平台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可能性、现实性以及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主要针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优势展开讨论。如白浩等分析了微信公众平台具有操作的便捷性、人际交流的高时效性、内容推送的丰富性、消息推送的精准性等功能优势,认为其在高等教育领域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具有广阔的教育应用潜力[5];柳玉婷概述了微信公众平台存在的用户基数大、运营成本低等现状,讨论了它在移动学习中的具体实现及引入移动学习所存在的问题[6];王潇等分析了微信公众平台在档案利用中的作用,指出了微信公众平台相对微博的功能优 势[7],其研究内容在教育领域虽无太多体现,但其思想与策略值得参考与借鉴。

在教学实践层面,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教学实践的案例并不多见,因此,本文主要对功能类似的微博、人人网进行梳理。利用微博开展教学实践主要包括以下两类,一是针对某门具体课程,结合微博的功能特征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与策略。如,郝兆杰将微博引入“C程序设计”课堂教学中,对微博的使用效果、使用情境、阻碍因素等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了微博在促进师生关系发展、提升学生兴趣方面有显著效果,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8];周云针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入微博平台,提出了一种基于微博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新模式,并开展了教学实践[9]。二是将微博与学习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开发教育微博应用服务。如王萍对国内外教育微博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提出了教育微博系统的设计与建设方案,实现了微博与学习管理系统的整合[10]。而关于人人网教学方面的研究仅限于利用该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如,曹宇借助人人网搭建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协作学习平台,基于此开展该课程的网络协作学习活动[11];陈美华等借助人人网的匿名评价技术,设计了基于该平台的英语写作匿名评价活动等[12]。

上述研究表明,微信公众平台类的社会媒体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生兴趣,对教育教学有积极正向的影响。针对微信公众平台这一新生事物在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在理论层面虽已进行了详细分析,但在实践层面开展教学活动研究的还相当缺乏。同时,微博、人人网等社会媒体在开展教学实践时缺少对教学效果的预估、指导思想的系统分析以及教学流程的整体设计。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教学问题,确定以混合学习思想为指导,以微信公众平台为技术支持,设计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学习模式,以中职“AutoCAD制图”课程为例开展教学实践,以期为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学习研究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经验。

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

混合学习模式设计

混合学习模式设计包括前端分析、活动与资源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三个阶段,其中活动与资源设计是最能体现混合学习特征的阶段[13]。前端分析主要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混合学习环境分析;教学评价设计主要包括学生过程评价、学生课程考核、活动组织评价;活动与资源设计则以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微信公众平台功能为依托,在教学策略的指导下,设计一系列与传统课堂互补的教学活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设计如图1所示。

(一)阶段一:前端分析

在课程开始之前,对每门课程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与解读,以确定该课程是否适合开展混合学习。该阶段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 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对学生原有知识、认知风格、学习偏好的分析,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2. 学习内容分析

通过对课程目标、重难点的分析,确定哪些内容适合传统课堂学习,哪些内容适合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学习,以促进该课程与微信公众平台的深度融合。

3. 混合学习环境分析

通过对信息传递媒介、网络学习设施的选择与分析,挖掘其可用于混合学习的功能特征与条件支持。

(二)阶段二:活动与资源设计

活动与资源设计阶段是混合学习模式设计中最为关键的阶段,决定了混合学习能否成功开展。该阶段应对混合学习的教学过程进行概括描述,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组成部分:

1. 教学理论

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学习模式主要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首要教学原理、个性化学习理论为基础,围绕教学实际需求展开。相关教学理论及应用指导概述如下: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混合学习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要“主导—主体相结合”。[14]微信公众平台为教师提供了组织学习、发布信息的真实情境,为学生提供了1对1问题解答、推送个性化课程等服务,不但保证了教学内容的质量,也加强了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首要教学原理。首要教学原理是由梅里尔提出的,他认为,“只有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将已有知识激活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使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于一体时,才能够促进学习”。[15]即,学生在开展混合学习前,应先具备原有的基础知识,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才能高效地开展学习。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多样的推送形式,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提供文本、音频、视频等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将新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传统课堂学习中围绕实际需求开展学习。

(3)个性化学习理论。个性化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应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和发展潜能而采取恰当的方法、手段、内容、起点、进程、评价方式等”。 [16] 微信公众平台可根据学生在平台上的留言,1对1回复相关问题,也可根据对平台中学生学习水平的分组,推送符合其学习水平的学习内容;学生也可以将推送的课程内容分享至朋友圈,与同学形成学习共同体,共求进步;微信公众平台也可根据系统数据分析,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评价。微信公众平台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个人所需的知识,更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间形成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

2. 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学支持,可用于课前预习、课后学习、课程考核、课外训练等环节,主要包括个人信息设置功能、社交功能、管理功能、数据统计功能等四个类别,具体如下:

(1)个人信息设置功能。管理者可设定微信公众号名称、头像、微信号,生成二维码,学生可通过搜索微信号或扫描二维码关注此微信公众号。

(2)社交功能。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样化消息的订阅推送,关键字查询,用户消息回复,朋友圈分享,投票等。

(3)管理功能。包括消息管理、用户管理、素材管理三大功能。其中消息管理可以查看和搜索消息,用户管理可以实现修改备注名、分组等,素材管理可对消息、图片、语音、视频进行保存、增加、删除、修改、查看。

(4)数据统计。包括对用户属性、用户增长、订阅推送阅读量、消息回复人数、消息查询人数进行简单统计。

3.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学活动

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教学活动通过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形成时间、空间、主体、任务分配等多个维度的契合,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的契合,课内理论讲授与课外实践训练的契合,课程平时考核与课程试卷测验的契合等,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课前预习。包括对新内容重难点的告知,结合真实生活情景的资料的分享,提供丰富多样的视音频引导材料等。

(2)课后复习。包括知识点巩固、作业发布、难点提示、消息回复、资料共享等。

(3)课外训练。包括操作视频上传、语音讲解、小组合作等。

(4)课程考核。包括系统数据分析、消息查询次数计算、调查投票反馈等。

4. 教学策略

开展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学习,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主要包括组织管理策略与激励评价策略:

(1)组织管理策略。包括对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操作规范、角色扮演的约束准则、聊天交流的隐私保护等。

(2)激励评价策略。包括订阅号推送阅读量、关键词回复次数、参与调查投票情况的积分制度,课后作业、日常测验形成性评价方法、教学质量评估与考核方法、学生期终成绩形成性评价方法。

(三)阶段三: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设计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工作:

1. 学习过程评价

对每个学生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的表现、行为,如提问次数、查询频率、自我评价、阅读效果等进行量化的统计分析。

2.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主要是通过纸质试卷与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纸质试卷的分数高低与上机操作的精准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微信公众平台在课程学习中的效果。

3. 活动组织评价

邀请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教育技术学方面的专家对教学活动进行指导与评价,任课教师结合学生表现、平台数据客观给出自我评价。

四、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

混合学习实践

笔者(第一作者)担任南京市某中职的代课教师,考虑到自己所主讲的“AutoCAD制图”课程课时较少、班级人数较多、课外与学生联系较少等因素,故将此课程作为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学习实践案例。实施过程以上述混合学习模式、实施流程为指导,主要分为教学准备与教学活动组织两个环节,如图2所示,以下将结合“AutoCAD制图”课程要求对实施流程及实践内容作详细介绍。

(一)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环节主要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活动:微信公众平台的注册与使用,教学对象具备条件的测试,教学内容主题的筛选与设计等,具体如下:

1. 微信公众平台注册

微信公众平台的注册主要包括五个步骤:基本信息填写、邮箱账号激活、实名信息登记、创建类型选择、用户信息审核。实名信息登记要求用户选择个人或组织,必须填写姓名及身份证号码,若运营主体为个人,则只能创建订阅公众号,提交信息后,在7个工作日后才能完成审核。

因此,该微信公众平台的类型为订阅号,笔者须在正式开始授课前7天进行注册。

2. 教学对象前测

笔者对所在班级的43位学生关于微信及其公众平台使用情况及意愿展开调查与分析,发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拥有率分别为100%、22%,99%的学生装有微信,其中绝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微信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且关注过微信公众号,但对微信公众号的许多功能(如关键字回复、1对1消息聊天等)使用较少。另外,绝大部分学生愿意采用微信公众号开展学习活动,对这种新媒介下的教学过程、成绩评定方法很感兴趣。因此,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教学实践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3. 学习主题确定

中职“AutoCAD制图”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辅助绘图的操作命令和基本知识,主要以二维平面绘图为主,要求准确而快速地对机械图进行绘制。因此,学习主题主要是对AutoCAD的基本操作命令、绘图方法、操作实例进行学习,利用微信公众号新颖多样的内容形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升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活动组织

教学活动组织环节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的活动:模拟示范、平台导入、教学应用、教学反馈,具体如下:

1. 模拟示范

教师关注微信公众号平台,通过角色扮演方式开展模拟学习,包括:订阅AutoCAD课程内容的推送、查询课程知识点及操作命令、与教师互动交流、与同学资料分享等。

2. 平台导入

笔者对43位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微信公众平台应用技能培训,告知了微信号名称为“Autocad_1109”,要求每位学生关注此微信号,对已经关注微信号的学生依据学习水平、上课表现、学习进度进行分组,将随意关注该微信号的陌生人拉入黑名单,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教学工作。另外,在自由开放的氛围下,笔者对学生采取一定的实时监督措施,建立了班级微信群,提醒学生定期查看微信公众平台上的课程内容,在每次课堂教学前,笔者会随机抽取三位学生对微信公众号上的课程内容、学习进度进行回顾。

3. 教学应用

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形式的微信公众平台教学应用实验:

(1)课程内容推送。在“AutoCAD制图”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有些学生只关心课堂练习是否完成,并不在乎绘图的速度和精度;在课堂听讲时会绘制图形了,但课后练习时却无从下手;课堂听讲时会因为分神遗漏某些知识点,课外又不知如何弥补;布置作业时往往临近课堂尾声,仓促记下作业又没完全听清楚要求。这些问题会极大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将课堂知识、难点解析、操作视频、作业布置等内容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推送至每个学生的微信中,能够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具体课程内容推送如图3所示:

(2)消息自动回复。该功能有助于便捷、精准地获取课程内容。学生在遗忘知识点或操作时,只需在订阅的公众号中输入相关内容的关键字,微信公众平台便会针对此关键字进行匹配,回复对应的内容,同时,学生查询知识点的痕迹会保存在公众平台上,教师可登录电脑端的平台进行查看。通过这种自动回复的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把握教学进度。如学生输入“矩形”“阵列”关键词收到的回复内容如图4所示,教师在电脑端的平台上查看到的学生查询痕迹如图5所示。

(3)1对1问题解答。学生可以在微信公众订阅号中直接输入想询问的内容,教师在五天之内可与学生展开对话。通过此种方式,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个性化辅导,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同时,1对1问答模式有助于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使学生把传统课堂上羞于启齿的问题和不敢提的建议说出口,既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又保证了谈话内容的私密性。教师在与学生1对1解答时,可将学生经常提的问题整理出来,以便在课堂上集中讲解,有助于学生及时梳理重点难点。1对1问题解答实例如图6所示。

(4)教学资料分享。学生在查看教师推送课程内容时,可以点击图文信息右上角的“分享”按钮分享至班级微信群中,特别是针对课后作业可进行小组合作,也可围绕该话题开展班级讨论。同时,也可将重要知识点分享到朋友圈中,既有助于资源共享,又便于随时查看课程内容。具体实例如图7所示。

4. 教学反馈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学效果反馈主要来源于以下三方面信息:

(1)数据分析。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数据进行基本统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用户分析、图文分析、消息分析。用户分析可对关注该微信公众号的人数增减、性别分布、省份分布、手机移动终端分布、机型等进行分析,有助于教师了解班级基本情况。图文分析可对消息送达人数、图文阅读人数、收藏和转发人数进行系统认知,使教师对单独的图文消息每日的阅读人数、阅读次数、阅读渠道有清晰的了解,并根据每次阅读人数、次数的变化,适当调整教学策略,有效运用监督与强制措施保证教学效果。消息分析主要是对学生查询的关键词进行统计,教师据此决定是否在课堂教学中对该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图文消息分析的实 (2)学生反馈。学生反馈主要包括网络消息反馈与课堂表现。微信公众平台上的1对1消息解答、关键词查询频次,都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对课程开展的态度与想法。另外,在每次课堂教学时,教师随机抽取三位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上的课程内容、学习进度进行回顾,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操作练习、平时测试,思考和改善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质量。

(3)投票调查。投票调查是收集教学反馈最为直接的途径。微信公众平台上的图文消息可添加“发起投票”,针对某个教学话题征集学生的建议,有助于避免学生在课堂上投票的“从众”心理,使收到的教学反馈更加精准、客观。

五、教学成效及启示

本研究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首要教学原理、个性化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特性,提出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并进行了初步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

(一)教学成效

1. 建立了全新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及时巩固与提高

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从初步实践效果来看,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很感兴趣,推送内容的阅读人数也在逐步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疑惑在平台上得到了解决,在课外操作练习中存在的困惑也能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学生间通过分享课程内容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 形成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提高了师生情感的交流

微信公众平台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师生关系不再像传统课堂上那么严肃,通过表情、符号、声音、图像等形式,学生可以生动地表达他们的建议与观点。同时,由于微信公众平台保证了对话的隐私性,学生可以将生活、学习中的困惑与不快向教师倾诉,教师也可以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最新的生活动态,为他们排忧解难,这不仅有利于师生关系融洽,也能更好地服务教学工作。

3. 提供了精细的课外指导,提高了学生制图能力与速度

微信公众平台通过提供操作视频、语音提示、关键字回复等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课外指导。操作视频有助于学生对照视频边做边练,分析制图操作错误的地方,提高制图的精准度。语音提示可以提示学生操作的难点与注意点,有助于学生养成制图严谨、不苟的风格。关键字回复有助于学生在遗忘制图命令或步骤时快速获取内容提示,提高制图的效率和速度。精细的课外指导符合中职“AutoCAD制图”课程的培养要求,对培养学生的制图能力与严谨态度,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教学启示

1. 整理关注对象,针对性地开展活动

教师应该对微信公众平台上的关注对象进行整理和分类,将随意关注该微信公众平台的陌生人移入黑名单,防止统计系统数据时偏差过大,并根据学生学习水平进行相应分组,以便有针对性地推送课程内容。

2. 依据教学反馈,动态化地调整内容

在课堂上抽取学生回顾平台内容时,应采用随机抽样策略,时刻记录和观察学生表现,定期统计与分析推送内容的阅读人数、频次,关键字查询的频次,以及学生在平台上的问题,根据反馈,不断调整教学进度与教学策略。

3. 明确功能定位,常态化地推进交流

传统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无法取代的位置,而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位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主要用于课前与课后交流。两者在教学过程中应保持同步与互补:一方面,教学内容应与书本教材保持同步,同时适当拓展与弥补书本教材的局限;另一方面,课下交流应对课堂交流进行补充,以便及时开展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训练等,实现微信公众平台交流的常态化。

4. 采取激励措施,形成性地评价教学

将学生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的表现纳入最终成绩考核中,包括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进行的关键词查询、消息提问、课堂上对平台知识的回顾等,以加权形式计入最终成绩,改变以往教师仅以单一的期终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做法,促进微信公众平台下混合学习的有效开展,完成对学生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行为的有效评估。

5. 加强技能培训,全面化地提升能力

混合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很好地传授知识、管理学生,还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新技术、新媒体支持下的有效交互技能、管理评价技能、教学设计能力等。因此,应对教师开展相应的能力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14] 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 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2][6] 柳玉婷. 微信公众平台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12,(10):91-93.

[3][4] 李克东,赵建华. 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 电化教育研究,2004,(7):3-8.

[5] 白浩,郝晶晶.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78-81.

[7] 王潇,黄新荣. 微信公众平台开启档案利用新时代[J]. 陕西档案,2013,(2):26-28.

[8] 郝兆杰. 微博在“C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1,(1):101-105、109.

[9] 周云. 基于微博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新模式研究与实践[J]. 电化教育研究,2012,(6):100-105、116.

[10] 王萍. 教育微博系统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1,(8):21-27.

[11] 曹宇. 高等体育院校教师构建SNS协作学习平台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2):91-95、113.

[12] 陈美华,陈祥雨. 基于 SNS “人人网” 的英语写作匿名性同伴群评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2013,(6):34-38.

[13] 黄荣怀,马丁,郑兰琴等.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 [J]. 电化教育研究,2009,(1):11-16.

[15] M.DavidMerrill,盛群力,马兰. 首要教学原理[J]. 远程教育杂志,2003,(4):20-27、60.

[16] 李广,姜英杰. 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建构与特征分析[J]. 东北师大学报,2005,(3):152-156.

[17] 袁磊,陈晓慧,张艳丽. 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以“摄影基本技术”课程为例[J]. 中国电化教育,2012,(7):128-132.

[18] 王萍. 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J]. 远程教育杂志,2013,(6):36-43.

[19] 王晓玲. 微信与QQ支持下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之比较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3,(11):98-102.

收稿日期:2014-12-15

作者简介:徐梅丹,硕士研究生;兰国帅,博士研究生;张一春,教授,博士生导师;孟召坤,博士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10097)。

张杭,硕士研究生,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学院(211100)。

责任编辑 石 子

责任校对 石 子

猜你喜欢
混合学习学习模式微信公众平台
发挥远程教育平台优势?探索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
SPOC平台下IPAD在初中生物混合学习中应用初探
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视听说混合学习模式研究
基于Unipus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混合式学习理念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
混合学习模式及其实施要点 
基于微信的大学生微型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
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