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自编12.7万字教材讲“爱情”

2015-09-10 07:22琦琦兔
中学生博览 2015年3期
关键词:低龄爱情微信

琦琦兔

1.  教育部明确不得利用教材发广告

针对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编写的初中英语教材出现广告一事,教育部下发了《中小学教科书选用管理暂行办法》,并表示将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对此事进行核查处理。

广告的无孔不入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在电影、电视剧里植入还嫌不过瘾,这回又把手伸向了正在读书的学生。虽然内容是录音磁带、语法讲解、点读笔等学习用品,但不管商家出于什么目的,这种唯利是图的行为是不能原谅的。

2. 低龄学生出国留学人数增加

今年,低龄学生出国留学人数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峰。其中,相当比例是曾经就读国内著名高中的尖子生。

这一现象表面上看是增进了人才国际化交流,对提高学生语言技能、中西方思想融合、接纳多元文化、掌握科学技术知识都比本土学生或者在传统教育下长大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出国留学者,绝大多数是国内优质生源,大量的人才和教育投资流失国外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3. 老师自编12.7万字教材讲“爱情”

在上海嘉定中光高级中学,有一门叫做《古典爱情故事》的选修课,老师自编12.7万字的课程教材,将中国古典爱情故事整合为“修炼爱情”“才子佳人”“英雄美女”等多个主题。虽然上课名额从35人增加到了44人,但它依然是全校最供不应求的选修课。

现在国内不少高中,师生“谈爱色变”。 然而,“爱情”这两个字眼对高中生很有吸引力,靠“堵”的办法收效微乎其微。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白道理,采用专业老师讲授高中恋爱教育的方法,学生们的想法即使被否定,也会笑着去接受。

4. 离谱“作业软件”仨答案错俩

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现在不少中学生遇到难题时,不是去努力思考,而是喜欢用“作业APP”类软件找答案。结果有的软件3个答案竟然错了俩,“用户”们惊呼“不靠谱”。

其实,不靠谱的何止是“作业APP”。学生们的自控力有限,一旦尝到不用思考就能迅速完成作业的“甜头”,就会产生依赖。老师布置作业,就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巩固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如果学生遇到不会的题目就去网上找答案,慢慢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何谈提高成绩?

5. 南京大学上课玩“微信点名”

如何让学生不在课上玩手机,一直是大学老师的难题。各种与手机“斗智斗勇”的课堂故事不断上演时,南京大学却“反其道而行之”。上课使用“微信点名”,学生使用微信平台,通过规定时间内回答问题的方式来签到。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随堂交作业。

接受新鲜事物是年轻人的天性,我们没有理由一边使用着智能设备,一边让学生们重复着数十年来的传统。科技日新月异,老师们的观念也应该迎头赶上。老传统并非不可用,只是改变一下方式效果更好。

编辑/广丽

猜你喜欢
低龄爱情微信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人民日报: 低龄不再是恶行的“免罪金牌”
微信
行政拘留执行年龄拟降低
微信
微信
低龄留学当慎行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