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作用

2015-09-10 07:22郑海宾
考试周刊 2015年27期
关键词:三角形创设交流

郑海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数学情境是沟通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之间的桥梁,它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效率。新课程体系下的数学教学主张学习活动不再是单一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界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其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从提出与学生关注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开始,围绕基本概念在情境中进行活动。可见新课程和新教材非常注重围绕基本概念在情境中引出问题,在情境中探究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越来越注重教师“导”的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创设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从而实现增效减负的高效课堂。

一、创设生活实际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要创设出一个好的问题,在于所设问题要适应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进行选材、加工,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问题过难或过易都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结构、心智水平和生活经验,提出既为学生所熟悉又具有适宜难度的问题。

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我就曾以“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为目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关于班级座位的生活经验,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星期五下午,学校通知各班在星期六上午8点分班召开家长会,要求各家长都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不巧班里刚刚调整座位过,还未来得及画座位表,请问:你将如何向你的父母描述自己的座位情况,以便你的父母能准确、快速地找到座位?实践表明,学生会因为觉得问题熟悉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教学效果很好。

二、创设悬念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探索思维

开讲生趣仅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成功之路,最多只走了一半,还需要在讲授新课中适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恰到好处地诱导,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以好奇心为先导,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参与、有效参与。

教师在讲解时,可有意出现差错与疏漏,形成学生思维上的正误冲突,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正确与错误的强烈对比,波澜迭起的教学,形成了创新思维的问题意境,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如:在讲授“有理数乘法”时,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有理数的乘法:2+2+2=2×3,2×3就是3个2相加,接着提出问题:2×(-3)是什么意思呢?总不能说是负3个2相加吧?那该如何理解呢?于是产生疑问,教师利用矛盾冲突,引发学生思考,逐步诱导。前面已学过可用正负数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学有理数加法是在数轴上进行的,如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2米,即5+(-3)=2,那么,有理数的乘法是否也能在数轴上进行呢?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动机与欲望之后,教师开始讲授有理数的乘法。

三、创设实验操作情境,能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做数学来学数学。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亲身实践的机会。因此,恰当地利用教具,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通过观察,主动探求知识,不仅在课堂情境创设方面有奇妙效果,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比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时,引入部分我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我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一开始,有几位同学还不服气,认为可能是巧合,又举例说了几个,都被我一一猜对了,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教师的答案怎么和他们量出的答案一致?“探个究竟”的兴趣因此油然而生。接着让全班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分别把各自手里的三个三角形(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再分别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并言之有趣地激励学生:看谁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看谁能争取到向大家作“实验成功的报告”。这时,学生心中激起了层层思考的涟漪,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发言争先恐后。

四、创设交流合作情境,能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自主参与课堂教学,大胆进行探究。课堂上给予学生合作交流的权利,让每个学生有效参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思想;引导学生善于互相交流,善于互相学习,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

例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节中,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物观察,认识圆柱、圆锥、棱锥等立体图形,然后提出圆锥像什么?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有冰激凌筒、麦堆、导弹头、蒙古包顶、羽毛球等,为学生创造参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当问到生活中有类似圆柱的物体吗?学生答:杯子、茶叶筒、药瓶、旗桿、易拉罐等,这又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紧接着让学生议一议圆柱和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人人各抒己见。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意见,同时接受他人的想法,使学生间不仅能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还能通过合作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使学生的认识渐趋完善、深化,从而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生活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并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其重视试卷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有助于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以教师的教为主变成以学生的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三角形创设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