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题中的自交与自由交配

2015-09-10 07:22冉珩李莉
考试周刊 2015年27期

冉珩 李莉

摘 要: 高中学生在学习自交、自由交配这两个概念时,通常能大致理解其含义,但当它们在赋予了特定情境的遗传题中出现时,往往感觉困难重重.本文结合典型例题分析它们各自的解题方法,总结出相应规律.

关键词: 自交 自由交配 一般规律

自交、自由交配既是教学的难点,又是高考的热点.学生在学习这两个概念时,通常能大致理解其含义,但是当它们在赋予了特定情境的遗传题中出现时,往往感觉困难重重.笔者结合例题对这两个概念加以辨析,期望对提高学生遗传题的解题能力有所帮助.

1.自交与自由交配的概念

自交,遗传学术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自交是指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个体之间相互交配的方式.狭义的自交仅限于植物,指两性花植物的自花授粉(如豌豆)或同株異花受粉(如玉米),其实质就是参与融合的两性生殖细胞来自同一个体.动物一般不说自交,只能说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杂交相当于自交[1].例如在某一群体中,有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则群体个体自交指的就是AA×AA、Aa×Aa、aa×aa.自交可用于植物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在育种实践中,让杂合子连续自交可提高纯合子的比例.因为自交是指基因型相同的个体相互交配,当两亲本之中的一个确定时,另一个亲本出现的概率就是1,所以计算时只要乘以一次对应的比例系数.

自由交配,又可被称为随机交配,是指群体中的雌雄个体间无选择地进行交配,其中包含自交和杂交.例如在某一群体中,有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这些个体的随机交配指的就是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自由交配由于亲本基因型的不确定性,需要将两个亲本的比例系数相乘计入下一代.

2.自交与自由交配相关题型的解法

2.1自交题型的解法

例题1:[2009·宁夏卷]已知某闭花受粉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纯合的高茎红花与矮茎白花杂交,F■自交,播种所有的F■,假定所有F■植株都能成活,F■植株开花时,拔掉所有的白花植株,假定剩余的每株F■植株自交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的表现型符合遗传的基本定律.从理论上讲F■中表现白花植株的比例为(?摇?摇)

A.1/4?摇?摇?摇?摇B.1/6?摇?摇?摇?摇C.1/8?摇?摇?摇?摇D.1/16

[解析]试题中设计了“两对相对性状”这一陷阱,其实如果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独立遗传的,那么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时满足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单独研究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时都满足基因分离定律,所以此题我们只需关注红花白花这一对相对性状.设该植物的红花、白花这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A、a控制.F■的基因型为Aa,F■自交,产生的F■代中有1/4AA、1/2Aa、1/4aa,去掉白花aa,F■红花基因型为1/3AA、2/3Aa,再自交如上图:

2.2自由交配题型的解法

对于自由交配一类题型的计算,如果把每一种组合都写出来再计算,就会比较繁琐,还容易出错.笔者建议,如果自由交配的种群足够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相关基因不起作用,同时相关基因不产生突变[2],可以先计算出群体中每个基因的基因频率,然后由每个基因的基因频率计算后代各种基因型的频率,即运用哈迪—温伯格定律.

例题2:在某昆虫种群中,决定翅色为绿色的基因为A,决定翅色为褐色的基因为a,其中基因型AA个体占30%,Aa个体占60%,aa个体占10%,假设该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A和a没有作用,基因A和a都不产生突变,则有如下关系:

由上表不难看出,子一代的基因频率和亲代的基因频率相同.子二代、子三代及若干代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仍然和亲代的基因频率相同,因为基因交流只发生在种群内部.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只需一代就可以达到平衡,即子二代、子三代及若干代以后的基因型频率和子一代的基因型频率相同.

3.一般规律

若不考虑自然选择、基因突变等因素的影响,则基因型为AA、Aa、aa的种群,在自交或随机交配的情况下,基因频率不会改变,但是基因型频率出现两种可能性:如果自交,则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变化,纯合子的频率增加,杂合子的频率减小;如果随机交配,那么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不发生变化.

4.典型例题分析

例题3:[2013·山东卷]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的频率绘制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摇?摇)

参考文献:

[1]乔建学.教材解读(生物必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20.

[2]朱正威,赵占良.生物必修2(遗传与变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