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数字时代教育者的高等教育

2015-09-10 05:41李由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22期
关键词:教育者硕士数字化

李由

● 培养数字时代的教育者

学者尼尔·西文(Neil Selwyn)曾说过,“放眼世界,关于数字技术在教育中运用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在《科技是否难以避免地改变教育?》[1]一文中指出,尽管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还有很多可供讨论的地方,但教育正不可避免地面临数字化的挑战。从数字技术刚刚兴起时的辅助教育,到互联网普及时的远程教育,再到近几年热门的大规模在线教育(MOOC)、移动设备、虚拟现实技术、可穿戴设备甚至植入设备,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技术在教育中新的关注点也不断涌现。

在英国,学术界对数字技术在教育中运用的讨论并不局限于技术层面以及运用本身,也会扩展到哲学层面,如尼尔·西文(2011)、希恩·贝恩(Sian Bayne)和简·罗斯(Jen Ross)[2]等研究者提到,数字教育的兴起正在重新定义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数字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也并非全然持乐观态度,正如尼尔·西文所说,“到目前为止,对一切假定、信仰和预测抱有批判与怀疑的态度”。

为了深入探讨这一主题,英国许多知名学府都组建了研究小组并开设了相关专业,以培育更多对数字技术有批判性思考的教育者,应对数字时代势不可挡的挑战。例如,牛津大学开设了教育硕士学习与科技方向(Learning and Technology)、Durham大学开设了科技辅助学习(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硕士专业、伦敦城市学院开设了数字媒体文化与教育(Digital Media、Culture and Education)硕士专业、爱丁堡大学开设了数字化教育(Digital Education)硕士专业等。

● 全在线授课的数字化教育硕士专业

其中,爱丁堡大学的数字化教育硕士专业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研究对象,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这个专业的教学本身就是完全在线远程进行的,学生无须身临校园,甚至全程都不必与导师见面,就能完成全程学习并取得学位。爱丁堡大学“数字文化与教育”研究小组是英国在线教育和数字化教育研究的先行者,早在2006年,在小组主席希恩·贝恩的主持下,学校开设了数字教育硕士(MSc in E-learning)的课程;他们的“数字学习与数字文化”公开课,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在线教育网站之一Coursera上第一批由非美国院校开设的课程。通过完全远程进行学习的这一数字化教育专业旨在让未来的教育者亲身体验“远程教学”本身。

目前,这个专业推荐工作在教育前沿或有一定相关经验的学生报读。前来进修的不仅有来自英国的学生,而且据粗略统计,在这个学期的27名学生中,有来自美国、丹麦、乌干达、法国、波兰、马来西亚、加拿大、巴林、意大利、瑞士、新西兰、中国等至少12个其他国家的学生。并且由于无须到一个特定的地点上课,所以只需打开计算机就能够在线学习,这些国际学生都身处不同的国家,是名副其实的“遍布全球”。

虽然是在线学习,但学习内容却丝毫不打折扣。作为一个最终授予理学硕士学位的专业,它的学制是2~6年(兼职),大部分学生需要3~4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所有的课程学习与最后的毕业论文。光是这个专业的主干课程“数字化学习环境导论”的标准学习时间就达到了400个小时,包括阅读、讨论、写作与实践。完成主干课程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选择不同的选修课,如“数字环境下的课程设计”“基于游戏的数字化学习导论”“数字化教育的策略与政策”等,这些课程一听课名就感觉很有意思,且极具前沿性。

以“数字化学习环境导论”为例,爱丁堡大学这个专业的典型学习方式是,每周根据教案确定一个讨论的主题,然后在网站上列出与该主题相关的大量读物;这些读物可长可短,但其共同特点是没有一篇文章会明确地告诉你“什么是什么”。如果习惯了国内的授课方式,你可能不习惯学完这整个课程,因为连“数字教育是什么”也没有人明确地告诉你,但正因如此,每位学生都可能根据自身背景和角度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见解。虽然以Coursera为代表的MOOC网站的主流学习方式为观看视频,但这门课却有意地减少了对视频的依赖,以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与讨论。[3]即使需要用到视频的地方,采取的也是启发式的形式,而并非主流MOOC所采用的“讲授”形式。例如,在讨论与远程教育相关的“身体”与“头脑”的关系这一哲学问题时,研究小组选择了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在1980年录制的一段仿纪实短片,发人深省。

英国大学都有鼓励学生写博客记录自己研究过程的传统,因此,这门课程也为每位学生设立了一个博客空间,而这些博客文章的得分会占到学生最终得分的60%。每位学生每周都需要撰写2~3篇博客文章,这些文章既可以很正式,也可以是灵光一现的感悟;每位学生都会有一位博客导师,他会耐心地阅读学生的每篇文章并留下评论。另外40%的结课成绩来自实践创作,学生需要自主设计一个在线教育实验作品,以作为学习这门课程的最终产出。

此外,导师还会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方式,如论坛、微博、即时通讯工具(纯文字)、即时语音工具(Skype)等进行远程交流,一方面达到交流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不同远程交流方式的特点。除了与导师交流之外,实际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极具含金量。因为大部分学生都已是“成熟学生(matured students)”,都已经在自己的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见解,其中不乏在知名教育机构工作了几十年的资深教育者。既然大家都是教师,做起学生来岂不更有批判性?

网络在线教育已经很常见,但像这样以非授课为主、观点完全开放、依赖学生自主参与的小班教学却并不多见。这样的形式能给参与的学生——未来数字教育课程的设计者们一个亲身体验在线教学的宝贵机会,从而获得第一手的经验。这样的授课形式值得国内相关研究者的思考和借鉴。

● 在线教育宣言

关于在线教育,任何观点都可能激发学术界的一场辩论。在强调思辨的英国学术环境中,学者到底在讨论些什么呢?在此,本文节选了爱丁堡大学教育学院研究者们集体提出的“在线教育宣言”(2015版)。[4]这些观点有的很具有前沿性,虽然其中很多还需等待时间的检验,但作为启发,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在线”是一种有力的模式。“远程”是一个积极的法则,而不是负担。

“地点”在在线教育中的重要性有所不同,但不是不重要。

大规模教育中比规模更重要的是,它同时带来了复杂性和多元性。

数字化教育重新定义了学科(subjects),对“线上版”的讨论被过度强调了。

正确的在线教育方式有很多种,所谓“最佳方案”往往忽略了上下文。

美感很重要,交互设计(interface)为学习定型。

“联系”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发生,“面对面”的价值被高估了。

参考文献:

[1]Neil,S..Does technology inevitably change education?[M]//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key issues and debates.英国:Bloomsbury Academic,2011:20-39.

[2]Bayne,S.,Ross,J..“Digital Native”and“Digital Immigrant”Discourses[C]//Digital Difference: Perspectives on Online Learning.荷兰:Sense Publishers,2011:159-169.

[3]Knox,J..E-learning and Digital Cultures: A multitudinous open online course[J/OL].eLearn Magazine,2013.http://elearnmag.acm.org/archive.cfm?aid=2525967.

[4]Bayne,S.,Evans,P.,Ewins,R.,Knox,J.,Lamb,J.,Macleod,H.,O'Shea,C,Ross,J.,Sheail,P.,Sinclair,C..The 2015 manifesto[R/OL].Manifesto for Teaching Online from Digital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2015.http://onlineteachingmanifesto.wordpress.com/the-text/.

猜你喜欢
教育者硕士数字化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唐维泽、段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