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屠王城”探秘

2015-09-10 10:47张宝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15期
关键词:匈奴辩论微课

张宝

老师,你讲的这些历史离我们好遥远啊!

老师,除了看课本、看历史书籍还有你剪辑的历史视频,我们能不能找些身边的历史故事给大家分享?

老师,历史上的匈奴听起来好凶残啊!

我在《中国历史》课上开始进行了一些翻转课堂的尝试后,学生思维好像更加活跃了,课后跟他们聊天时也听到了这些貌似奇怪的问题。

既然学生有需求,那我可不可以设计一个“寻找身边的历史”活动呢?但是“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寻找’活动”成为我必须解决的问题,刚好我接触过“一公斤”公益组织的创育者工具,该工具提供了学生社区探索的系列解决方案(探寻活动设计、探寻地图绘制等)。随即,我借助工具,编写了小组活动任务单,把学生按照行政村划分成了几个课外探寻小组,让他们在双休日探寻、发现身边的历史,并要求每个小组借助平板电脑拍照、摄录,采集活动资料。

学生的活动开展顺利吗?能不能寻找到身边有趣的历史?我度过了一个忐忑的双休日。周一中午我迫不及待地找了各个小组的组长,并搜集探寻活动的资料。每个小组都有不同收获,有逝去的铺子街、干枯了的水库、龙王庙……最让我惊喜的是三岔村小组探寻到了匈奴休屠王城的遗址。刚好七年级上册历史就讲汉朝与匈奴的和与战,而学生对匈奴这一古代少数民族知之甚少。

我决定要设计一堂独特的历史翻转课堂,以学习探寻历史的方法为课堂主线,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通过开放式的课堂内容,对“匈奴休屠王城”遗址探秘活动进行展示和拓展,实现教师和学生角色的真正“翻转”。

翻转课堂实施

1.从专家的讲解中了解匈奴的历史

为录制讲述匈奴简史的微课,我联系历史专家录制了时间为5分钟、信息丰富的微课。课前学生们观看微课的热情很高,主动完成了自主学习单上的任务,并记录了所遇到的有疑惑的或者感兴趣的问题。有些学生甚至通过互联网查阅了有关匈奴的历史知识,主动地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微课激发了学生了解匈奴历史的兴趣,在上课之前学生就开始私下讨论,并带着许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上课。

2.展示“探寻身边的历史”活动切入主题

探秘休屠王城的小组上台介绍探秘过程。如下图所示,由组长讲述对一位九十多岁老人的采访内容,包括休屠王城内部原来的布局和地理位置等。与此同时,小组绘图员在黑板上根据探寻成果,画出休屠王城遗址的复原图;负责图片、视频拍摄的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探寻活动的图片及视频补充小组长的讲述。台下的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看得兴趣盎然。学生们在亲身实践获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到了真正在身边的历史。

3.引导学生注意在民间曲艺中发现历史

这个点睛之笔来自于我跟学生的赌约。为了让三岔村小组的学生做好他们的展示,我跟他们约定“如果你们展示得好,教师也要为你们寻找身边的历史”。我们镇有“凉州贤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可以在这里发现匈奴的历史呢?刚好我校一位教师对民间曲艺颇有研究而且还熟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是,我们合作对民间流传的匈奴故事进行挖掘与改编,录制了饱含历史沧桑的凉州贤孝《话休屠》。课堂上师生共同观看视频,听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讲述霍去病击败匈奴休屠王、昆邪王以及匈奴人投降汉朝的故事,学生们仿佛置身那波澜壮阔的古战场,并从金日的一生中感受到西汉时各个民族的融合,也因此对匈奴有了新的认识,更是对“凉州贤孝”有了传承的愿望。

4.学以致用,设计“汉朝大穿越”活动

讨论与探究是“翻转课堂”的核心活动。最后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皇帝的谋士,穿越回汉朝,想一想在那个时期,对匈奴采用和亲政策好,还是发动战争好。并以此为辩题,把学生分为主和派和主战派,展开课堂辩论。为了此次辩论,有的学生在课前到网络上借助百度、维基百科等进行搜索,翻阅历史书籍……做足了准备的学生们,在辩论环节辩论得很激烈,他们根据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不断地反驳对方,抛出观点。思想的火花在教室上空绽放,学生们感受到了思维碰撞的乐趣,这场激烈的辩论将整节课推上了高潮。

反思

对这节课的设计有许多教师持有不同见解。焦点集中在学生探寻活动的展示、曲艺展示及大穿越活动是否属于翻转课堂的元素。部分教师认为只有录制的微课属于翻转课堂,而其他活动不是。另一部分教师则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这些探究活动、辩论活动原本就是翻转课堂教学所倡导的,不能狭隘地以微课来衡量是不是翻转课堂。

但是,学生认为这堂课习得了比课本上多得多的知识。这堂课不仅使他们获得了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的方法,更使他们对历史课学习的兴趣空前高涨。这些已经就足够了。

点 评

翻转课堂的标志

我曾经在了解翻转课堂的教师群体中做过一个小型的调查。当问及翻转课堂中大家最关心的是什么时,结果有67%的教师选择了微课。他们认为微课是实施翻转课堂的最重要的标志,甚至有的教师对翻转课堂和微课两个概念混淆不清。借着这节历史翻转课堂的案例,我想对翻转课堂实践中的一些认识做些澄清。

“学习”其实分为两个环节:学+习。“学”是学生获得认识,把相关知识输入进大脑,“习”是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即通过输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习得能力。“学”是基础,不过“习”更重要。传统课堂把“学”这个环节放到课堂,“习”环节放到了课外。翻转课堂则把“学”前置到课前,把“习”放到了课堂。“学”相对于认知心理学是“输入”,“习”则是“输出”。因而,更加注重“输出”,并把这一环节放到课堂中,这才是翻转课堂最重要的标志。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获得知识输入的渠道仅靠教师的讲授,输出方式也只能通过练习题和考试等来表明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证明自己的能力。而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输入不再局限于教师在课堂内的集中讲授。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知识,微课则是其中一种用于帮助学生输入知识的学习资源。也就是说,翻转课堂不一定需要微课。

对微课的过度关注、甚至认为翻转课堂必须依赖微课等行为和观念,显示了教师们仍然停留在关注知识的输入这一传统教学理念上。如果教师们的观念没有转变到更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输出环节上,即便开发再多的微课也无法切实开展翻转课堂。最终微课成为“人灌到电灌”的帮凶。

回看这节创新的历史翻转课,正好是对微课和翻转课堂误解的有力回击。学生对知识的输入,除了用到微课外,还涉及了实地考察、访谈、互联网搜索等;而知识的输出,也不一定就是练习题,还可以是展示、辩论等,这些行为进一步可以延伸到博客、微信等社交平台。

显然,技术与学习的深度融合表现在:既发展了多元的输入渠道,又激活了多样的输出方式。“互联网+教育”让学习从此变得越来越有趣!

(点评人:重庆市聚奎中学校 张渝江)

猜你喜欢
匈奴辩论微课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昭君出塞
匈奴王的珍宝
义退匈奴兵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飞将军抗匈奴
同影子辩论